觀音的民間信仰

⑴觀音信仰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民間普遍崇信觀音,這有個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的過程,並非佛教一傳入東土,中國民間就已形成觀音信仰。據說佛教裏有五千位菩薩(傳為康僧鎧所譯《鬱伽長者所問經》稱:“菩薩五千人,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斷正道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如是等而為上首。”)而能受到中國民眾如此廣泛崇信者,唯有觀世音。

觀音信仰的形成約在魏晉時期。魏國譯師康居沙門康僧鎧於嘉平五年(253)到洛陽。首譯《無量壽經》二卷。這本介紹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的經卷,受到較普遍的詠誦,觀世音菩薩正式進入中國,首先在貴族士大夫階層中得到崇信,並逐漸在民間傳播。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是中國大動亂時期,戰亂頻仍,苦難深重,人們祈望有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救世主,觀世音菩薩正合此願,而在華夏大地上土生土長的道教卻沒有這樣一位比觀音更適合的神靈。這是造成觀音信仰得以形成並迅速盛行的社會根源。到了東晉時期(317一420),出現了一種祈求往生阿彌陀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思潮,作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首席菩薩的觀世音受到廣泛崇信,觀音信仰大為盛行。有佛寺的地方幾乎都有觀音。據《魏書?釋老誌》載,南北朝時,“僧寺無處不有,或比滿城邑之中,或連溢屠沽之肆”,“梵唱屠音,連簷接響”。《南史?循吏?郭祖深傳》稱:“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都下”指南朝京城即今南京市),晚唐著名詩人杜牧(803-約852)有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當年之興盛。

以後隋唐宋元明清曆代,觀音信仰更為廣泛傳播,其中儒、道、佛三教與民間諸神信仰的融合,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①諸神教的融合

佛、儒、道三教構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曆史上,三教曾經互不兼容,甚至相互抵毀。大約自宋代以後,彼此逐漸相融,互相影響滲透,顯示出中國宗教不排相異、廣納善取的宗教特質(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分分合合,但中國人從來沒有為宗教而發動過一場戰爭)。尤其在民間,沒興趣探討各教義理,遑論什麼理性思維、論辯邏輯,人們關心的是實際利益,希冀解決現實問題,因而熱衷於兼收並蓄。在中國民間觀音信仰愈形深入與擴展的過程中,這種不同宗教之間的彼此影響、調合、浸透、相溶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人信仰的觀音在民間被世俗化,而漸融於中國本土文化之中,與印度佛教宣揚的那位頭上帶有佛光的觀音相距甚遠。中國觀音的靈驗傳說,糅合了儒家的孝親、親子、子嗣承襲諸觀念,道家的祝咒、符籙、占卜,佛教的慈悲觀、生死輪回觀、善惡有報觀。在這裏,儒、佛、道三教已經沒有界限。在寺廟裏,人們把觀音與玉皇大帝、關公、城隍、媽祖等道教神排在一起。一個設在山洞裏的神龕,可以同時主供太上老君和觀世音。燕山岩觀音廟,廟裏太上老君端坐中間,下麵伏著青牛,邊上圍著滴水觀音、送子觀音等四位觀音,頂上畫著散花天女和奔月嫦娥,前麵又放尊彌勒佛像,簡直叫人搞不清這裏是何洞天。當地孩子,自小過繼給老君和觀音,管老君叫親爺,觀音叫親娘。廟裏還貼著許多過繼的帖子,都稱兩位為雙親。這就是諸神教融合促成觀音信仰廣泛傳播的功效。

道教把觀音拉入了神仙隊列,觀音成為佛道同參的神靈。福州民俗中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廣州民俗同樣。清?僧成鷲《南田神廟記》:“(廣州河南)南田之西,古廟在焉。榱桷輪奐,香燈蠑煌。為一鄉、四社之主者,觀音、北帝、東嶽之神也。同堂分坐,各居其位。”《番禺縣續誌?金石略?先族祖臨漢公道光十六年重建豪賢二聖古廟碑》載:“重建二聖古廟落成,以祀關帝、華帝者也,後殿則並祀鬥姥、觀音。”在現存的廣州黃埔區南灣村護龍古廟裏,正廟供奉北帝,偏殿供奉天後娘娘和觀音菩薩。人們想驅邪治病,見神就拜,管他是觀音菩薩,還是太上老君,還是城隍神,還是閻羅王。不管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中國民間宗教的一個重要特色。觀音信仰成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組成部分,成了一種民間宗教。

比如,中國民間信仰素以觀世音為女神,後來逐漸與道教結合,發展出“娘娘廟”信仰,民間遂有“觀音娘娘”之稱,“送子觀音”亦被俗稱為“送子娘娘”。至今如此。更明顯的現象是,中國原來各路女神如天後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子孫娘娘、金花娘娘、碧霞元君等各有各的職能(這些神靈並非全入道教仙班,有些純屬民間獨創),民間卻不管有理無理,把這各種職能盡往觀音菩薩身上放,使觀音幾乎無所不能。觀音菩薩甚至被賦予了保護城池的職能,這無疑受到了道教城隍神的影響。

在明代著名雜劇《觀音妙善寶卷》裏,觀音要去教訓為富不仁的李黑心,但她不是向佛祖請示,而是向玉皇大帝請求準許。劇中同時出現了五百羅漢等佛教神靈和玉帝、北鬥七星、織女、驪山老母等道教神靈。最後,觀音命道教的火神把李黑心的家化為灰燼。

在《西遊記》裏,為了對付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佛道二教簡直是結成了聯盟。玉皇大帝治不了孫悟空,無奈之下請來佛祖把老孫壓在五指山下。

民間信仰觀音印可以治病,這與中國道教的法術之一“符籙”形式相同。民間信仰念觀音經、觀音咒可以治病,道教宣揚佩符圖可以避災免疫。顯然相互影響。

更有意思的是,《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版畫竟然納入了基督教內涵,五十三種容相之中,有一種是披著洋裝的耶穌之像,這顯然與明代基督教傳教士的活動有關。

在今天的眾多寺廟裏,觀音像與關公像被放到了一起。今天順德的民營企業,廠房牆下多有神龕,既供紅麵長髯關公立像,在其腳旁亦放一個瓷製觀音像,二者一起保佑平安,守護財運。廣西堯山白雲觀是新建道宮,“填補了廣西沒有合法道教活動場所的空白”。2008年3月25日正式辦理了登記手續。翌日3月26日是觀音誕,《桂林日報》的報導是:“200多名道教信徒高高興興地在此度過了第一個宗教節日。”

在中國民間觀音信仰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就這樣糅合了佛、道、儒三教及民間的眾神信仰,使諸種神教融為一體,也可以說是一個大雜燴。

②傳播的途徑與方式

觀音信仰的形成和發展,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傳播的途徑,一是經籍與相關著述,包括曆代經文、曆代有關觀音及其顯靈的記述等;二是觀音形象的塑造,包括造像、繪畫等;三是藝術表現,諸如戲劇、寶卷、說書等等;四是口耳相傳。

南北朝時期已譯出並行世的以觀世音為主角的佛教經典有多部,最早的一部是三國吳五鳳二年(255)支疆梁接譯《法華三昧經》六卷,今已失佚。此後重要的有:《法華經》(其中《光世音普門品》集中記載了觀世音靈驗事跡)、《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華嚴經?入法界品》、《無量壽經》等,此外還有以觀世音命名的各類經典,諸如《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請觀世音經》、《觀世音觀經》等十多部。並且出現了中國僧人自己以佛經形式撰述的有關觀世音的經典共八九部(今僅存《高王觀世音經》、《觀世音三昧經》兩部),盡管這些經典在佛教經錄中被列入“疑經”或“偽經”之列,但問世後,也像翻譯過來的經典一樣得到了弘傳。

直譯印度佛經也罷,杜撰疑偽經典也罷,這些觀音經典的刊行都促進了觀音信仰的廣泛流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的盛行。在官僚士大夫階層,各種觀世音經已成為影響最廣泛的佛經之一,以至不少人視之如《孝經》般重要的經典,並將兩者共奉。在正史《南史》中有如下記載:“侃性至孝,常日限講《孝經》二十遍,以擬《觀世音經》。”(《南史?儒林?皇侃傳》)“(霽)母明氏寢疾,霽年已過五十,衣不解帶者七旬,誦《觀世音經》數萬遍。”(《南史?劉霽傳》)張融臨終時,“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南史?張融傳》)

不過,封建時代,一般民眾沒什麼文化,基本上看不懂也不大會去看那些既無分段也無標點的經文或相關著述。對他們來說,隻講經典裏的玄奧義理作用不大。佛經對大眾的影響,顯然不及那些有關觀音及其顯靈的載錄。這些記載既見於佛經,更多的是見於專門記錄觀音顯靈的書及各類體裁的著述,諸如筆記、小說、傳奇、雜錄、隨筆,以至正史等等。這類記載較佛典經文顯淺,而且有一定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因而更適合在大眾中流傳。

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有關觀音“靈驗”“感應”之類的記載,早在魏晉時代就有了。佛教約在東漢時期傳入,隨後就是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265-589),在這320餘年間,中國南北分裂,戰亂相繼,北方尤其動蕩,社會各階層都不得安寧;老百姓更是流離失所,哀鴻遍野,災難深重。普遍感覺人生無常,其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很多人向“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求救。相關的傳說、故事在各種史料中載錄甚多。唐?道宣《釋迦方誌》稱:“自晉、宋、梁、陳、魏、燕、秦、趙國分十六,時經四百,觀音、地藏、彌陀,稱名念誦,獲其將救者,不可勝紀。”觀世音是不是真的救了很多人,天曉得。隻是當時許多印度和西域的和尚來到中國傳經布典,中國人出家的也漸多,信佛念經的人也越來越多,則是事實。正史《晉書》卷117載:“興既托意於佛道,公卿以下,莫不欽附。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餘人,起浮圖於永貴裏,立波若台於中宮,沙門坐禪者千數,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焉。”如此佛教大興,觀音信仰亦隨之大興。至南北朝初期,觀世音信仰已經廣泛流播。

一大批觀世音靈異故事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應運而生,隨經文一道廣泛流傳。現存的第一部觀世音靈驗記是謝敷編纂的《光世音應驗記》,此書成於晉安帝隆安三年(399)之前。此後,這類書層出不窮,諸如南朝宋?傅亮《光世音應驗記》、宋?劉義慶《宣驗記》、齊?蕭子良《冥驗記》等十餘部,其中三部《應驗記》都是專門記錄觀世音靈驗傳說的,共有86個故事。王琰撰寫的《冥祥記》輯錄了130多則故事,其中不少為觀世音靈驗傳說。還有梁代僧人慧皎(497~554)所撰《高僧傳》,記述了數百人的事跡,其中亦記述了不少觀世音靈驗傳說。這種種觀世音靈驗傳說中涉及到相當廣泛的社會各階層人物,包括僧侶、無名道人、大臣、將軍、官僚、士人,小吏、平民,饑民、商販、漁夫、獵師、俘虜、罪囚、劫賊、寡婦等等。而這些編撰者基本上都是具有深厚佛教信仰的貴族士大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有的甚至是宰輔(傅亮)、皇室貴胄(劉義慶),他們在社會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是當時傳播觀音信仰的一支主要力量。編撰種種觀世音靈驗傳說,表明他們已從探玄尋幽的學理佛教轉向了重修行實踐的民俗佛教,從而吸引了更多的民眾信仰觀音,

以後隋唐宋元明清,曆代有關觀音的經典與觀音顯靈普門救濟的著述源源不斷問世,卷帙浩繁,其內容越加豐富離奇,流傳也越來越廣泛。民間的觀世音信仰亦愈形深入與擴展,以至婦孺皆知。清?劉獻廷(1648—1695)撰《廣陽雜記》載:“佛菩薩中之觀音,神仙中之純陽,鬼神中之關壯繆,皆神聖中之最有時運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舉天下之人,下逮婦人孺子,莫不歸心向往,而香火為之占盡。”同時代的《聊齋誌異》作者蒲鬆齡(1640-1715)亦稱:“佛道中惟觀自在(觀世音),仙道中惟純陽子(呂洞賓),神道中惟伏魔帝(關帝),此三聖法力宏大,欲普度三千世界,拔盡一切苦惱,以是故樣雲寶馬,常雜處人間,與人最近。”可見當年觀音在人間得到如何的尊崇,真乃“佛國第一菩薩”。中國內地情況自不必說,就是遠離大陸隔了一道寬闊海峽的台灣島,據統計,清代台灣境內所建佛教寺院約102座,其中以觀音命名的寺、宮、廟、亭,竟達55座以上,台北市西南龍山寺,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主供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必有盛大祭典。至今仍是。不難想見觀音信仰之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