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觀音

觀音菩薩的神變能夠超脫時間和空間觀念,從具象到抽象,從實形到玄虛,或騰雲駕霧,或潛行江海,或隱身人間,無時無處不在,可謂了不得。不過,這些都隻是文字描述,而佛教是像教,形象與經文並重。中國佛教一開始就十分重視禮拜佛象。各地的觀音廟,觀音堂,觀音洞都有觀音像。在人們的意念中,拜觀音像如得見觀音。要讓信眾有直接觀感,就需要把文字轉化為視覺圖像。以一般民眾的識見,實在很難想出諸如自在天身、優婆塞身、迦樓羅身、聲聞身的具體形象;至於正命色像、技術色像、一切城邑聚落京都色相、色身音聲、諸語言法等等應身,就更是看得人雲裏霧裏,想半天也想不明白,莫說弄出個與之相符合的具體形象來。確實,後世的中國佛教徒們、觀音菩薩信眾們至今沒有創造出與諸種“色像”“色樣”相符合的觀音形象,但他們也充分地運用了智慧,不受限於原佛經經文的描述,經過曆代努力,逐漸創造出一套頗具中國特色的觀音化身來,流傳甚廣的,便是大多觀音信眾都或多或少聽說過的“三十三觀音”,而且還跟佛經所講的“觀音三十三化身”相關聯。其名號與大致含義如下:

楊柳觀音

右手持楊柳,左手持淨瓶,踞坐岩上,或為立姿,一副溫柔心腸的模樣。據稱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佛身。《請觀音經》記述其來曆:毗舍離國人遇大惡病,一切良醫都不能救。無量壽佛與觀音和大勢至兩菩薩前來解救。毗舍離人各取楊枝淨水授與觀世音菩薩。觀音念動真言,毗舍離國所有的病人,—時並得康複。

在佛教裏,觀音持淨瓶,拿柳枝,象征把大悲甘露灑向人間。在中國民間傳說裏,觀音常著白衣,手提淨水瓶,相傳這聖水有起死回生、治一切病痛之功效。後又把楊柳、淨瓶傳為主宰人間晴雨的法寶,觀音也因而成了“雨神”,人們向之祈雨。

中國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畫已有觀音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淨水瓶的形象,該菩薩低垂的雙目極富同情感。有詩詠:“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乞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龍頭觀音

以不同姿態乘龍顯象於祥雲中,據稱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天龍身或辟支佛身。

持經觀音

箕坐岩上,右手持經卷,狀若讀書。據稱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聲聞身。

圓光觀音

身後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據稱可使人免災消禍。或稱這圓光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相應(相應,即以這個觀音形象表達該偈的意思。下同)。據稱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梵王身。

遊戲觀音

乘五色祥雲上,或箕坐,或漫步。左手安放於偏臍處,作遊戲法界狀。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相應,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帝釋身。

白衣觀音

著白衣,敷草坐岩上,處白蓮花中。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比丘、比丘尼身或自在天身。

臥蓮觀音

雙手合掌,坐於池中的蓮華座上,或在蓮葉上作半臥姿,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小王身或天大將軍身。

瀧見觀音

在高山斷崖上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飛瀑。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相應,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大自在天身。

施樂觀音

右手拄頰深思,倚於膝上。左手放在膝上撚蓮花。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相應,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毗沙門身。

魚籃觀音

也稱“提籃觀音”,民間少婦形象。乘於大魚背上,手提盛大魚之籃,據稱可排除羅刹、惡龍等障礙。民間又稱之為“馬郎婦觀音”。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相應,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小王身。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第四十九回,觀音提著魚籃捕獲一條邪惡的金魚,並將之放入籃中,救了唐三藏。據稱以後才有了魚籃觀音的形像。不過這說法是不對的。日本東京商業區三田有魚籃觀音寺,主供魚籃觀音,是一位身著中國服飾的年輕女子雕像。根據這寺院的創始神話,雕像最初是於唐代時在中國製造,後來馬郎的子孫把它帶到長崎,並送給了日本僧人法譽,1652年,法譽的弟子稱譽蓋了現在這座寺院。也就是說,中國魚籃觀音的形像,在唐代就有了。清代廣州海幢寺東廊有海珠寺詩碑,背麵刻魚籃觀音像,上有宋某太後之寶碑座,亦可證魚籃觀音在宋代已有。後世有不少關於魚籃觀音的雜劇與傳奇,如著名的《觀音魚籃記》。又相傳清康熙二十八年,聖祖南巡,在普陀山遇觀音現漁婦身,駕舟迎駕互有問對,康熙因而發帑建普濟、法雨二寺(《普陀山誌》)。二寺今尚存。

魚籃觀音一般都是明眉善眸,高鼻小嘴,不戴佛冠、頸不飾纓珞,腳也不登蓮花坐,梳普通發髻,頭插簪子,十足民婦裝扮。這是觀音在中國的民俗化與民族化的明顯體現。

德王觀音

右手持綠葉一枝(或說持楊枝),左手置於臍前,趺坐於岩上。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梵王身或長者身。

水月觀音

佛經載,觀音道場在南海普陀洛伽山,此地芳草鮮美,流泉汩汩。由此產生了水月觀音的形像。

觀音結跏趺坐於岩石上的蓮花座上,岩石聳立於一池碧波之中,背景為一輪圓月。月照水,水映月,觀音在其中,呈現一種空靈靜謐的美感。觀音靜觀水中月,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此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據稱水月觀音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辟支佛身或居士身。唐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讚曰:“淨淥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相,萬緣皆空。”

觀音廟又稱水月宮,以水與月清靜無華,脫離塵俗之意。

一葉觀音

乘一片蓮葉漂於水上,故又作“蓮葉觀音”。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宰官身。相傳日本僧人道元自中國返回日本時,於南溟遇暴風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觀音)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登岸後,遂刻造所睹觀音像奉於南溟觀音寺,故又稱“南溟觀音”。

青頸觀音

也稱斷岩觀音。觀音坐懸崖邊,左手扶岩壁。右膝立起,右手撫膝,像為三麵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據稱可表征煩惱即菩提之義。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頸呈現青色。又或稱觀音為救眾生吞下龍王噴出的毒液而成青頸。據稱誦此觀音可臨危不懼。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佛身或婆羅門身。

威德觀音

左手持蓮花,箕坐岩畔觀水。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天大將軍身或比丘身。

延命觀音

右手支頤,倚於水邊岩上,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聖像。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相應,能除諸害而得延命。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比丘尼身。

眾寶觀音

趺坐地上,右手著地,左手置於立著的膝上。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長者身或優婆塞身。

岩戶觀音

端坐於岩洞中欣賞水麵,靜思入定。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相應。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優婆姨身。

能淨觀音

佇立在海邊岩石上,兩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作靜寂相。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佛陀語“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相應。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長者婦女身。

阿耨觀音

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其形象是:左膝倚於岩上,兩手相交,眺望海景,據稱可避海上遭遇龍魚諸鬼大難之險,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相應。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居士婦女身。

阿摩提觀音

又稱阿摩來觀音,意譯無畏觀音,即馬頭阿摩觀音。常乘白獅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左膝倚於岩上,二手置於膝上。白肉色,三目四臂,天衣瓔珞。四臂分持摩竭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毗沙門身或宰官婦女身。

葉衣觀音

敷草坐岩上,身披千葉衣,名“柔和忍辱衣”,作天女形,頭戴寶冠,冠上有無量壽佛象。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或執杖;左第一手持鉞斧,第三手持絹索。右膝屈立,坐於赤蓮花上。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帝釋身或婆羅門婦女身。又名“葉衣觀自在菩薩”。據稱念誦《葉衣觀自在菩薩經》可袪除各類疾病,並延壽鎮宅。

琉璃觀音

又名“香王觀音”、“高王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香爐(或說琉璃壺),乘一蓮瓣輕浮於水麵。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自在天身或童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