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的形象,寺院一般造型是兩眼兩手之下,左右各長出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所謂“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境,包括四洲、四意趣、六欲天等,或稱包括欲界十四種,色界七種,無色界四種等)。這種造像,包含有趣的數學原理,即二十乘二,再各乘二十五,即為千手千眼。所表達的意思是:度一切眾生,眼到手到,毫無阻擋。
另一種造型為實有千手,於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寶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兩手當心合掌,其它十四手,分別持金剛杵三戟叉、梵夾、寶印、錫杖、寶珠、寶輪、開敷蓮花、羂索、楊枝、以上為十手。最後四手,一手把數珠,一手把澡灌,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種種寶雨。最後兩手當臍右押左仰掌,其餘九百八十二手,皆於手中各執種種器仗等印。正是要通過這千姿百態的手表現了觀音的神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神咒經》說:“能滅罪治病,降伏魔怨,滿足祈願,請雨止雨,殊勝功德。”有觀音堂楹聯:“具大神通,忽現千般手眼;是真佛力,總由一念慈悲。”今人在廣州番禺蓮花山建規模宏大的觀音閣,供奉的主神便是千手千眼觀音,實有千手千眼。過去廣州河南海幢寺在三世佛背麵正中供千手觀音金身立像,頭像五層,如塔狀往上縮小。均為四麵像、戴皇冠。“千手”的手上各握有金印、多種花卉、念珠以及弓箭、斧頭、劍、戟等各種武器,這是很少見的。
順便說一句,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將舞蹈《千手觀音》演繹得美侖美奐,精妙倫絕,非常感人。
聖觀音
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大慈觀音”,據稱是諸觀音的正體。一般聖觀音的形象為一首二臂,結跏趺坐,手中持蓮花或作結定印。頭戴天冠,天冠中有阿彌陀佛像。容貌慈愛而端莊。
自在觀音
為坐姿,作“半趺跏坐”,即以右足押左腿,或以左足押右腿,另一足自然下垂的模樣。
此外還有十一麵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不空羂索觀音、毗俱胝觀音等等。又有觀音可以七化說(見《洱海叢談》)。
觀音的神變遠不止此,不時還有些莫名其妙的顯靈。《懸榻編》載:“辛醜夏,如皋縣伐木造海船,鋸一十數圍柏木,中有觀音像,崖石、水竹、童子、鸚鵡之形皆具,乃止勿解。”《出獪園》載:“閩人何璧,戊申五月客杭城,適金中承招宴。庖人烹團魚,剖之,見一肉觀音,首戴巾披白,衣裝飾,眉目衣褶如畫,右手下垂,左手中按,足踏芙蓉一朵,座客無不驚惋。”《省庵禪師遺書》載:“南郭顧善人,家素事佛。丙申六月十九日,大士現像於竹簾上,儀容儼然,觀者如堵,無何有嬈之者,相忽不見,善人追慕之,乃倩工繪其畫像,申供養焉。”這類“化現”甚多,似乎說不上有什麼意義,也說不上是什麼名號,倒有點像現代人說的做秀。
從上述觀音神變中可以看到:首先,觀音“隨化所現之身”,並無定數。這符合佛教自我調節的“方便說”。佛教提倡在教化不同情況下的眾生時要“方便善巧”、“方便權略,”允許采取各種“方便法門”,眾生應以什麼身份得度,觀音菩薩就現什麼身,或長者、或居士、或婦女身、或童男童女……靈活引導眾生,這都是觀音菩薩的慈悲示現,顯示了觀音的法相無邊,這給予觀音信眾幾乎是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使得中國民間的觀音形象變化繁富,異彩紛呈,適應中國各地的民情。
其次,中國佛教宗派所供奉的觀音與民間所信奉的觀音並不一致。民間崇信的三十三觀音把宗派供奉的觀音的一部分包括在內,而且還有觀音慈容多少多少現等說法。這表現出民間信仰與宗派信仰互相影響的關係。
第三,觀音信仰是發展的。不管是三十三觀音還是觀音慈容六十現,都是逐漸形成並逐漸定型的。其繪畫與造像並非直接從印度佛教傳入,而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不管是源出佛典,還是來自民間傳說,還是隻是藝人之想象,體現的都是中國人的審美觀念與情趣。到近代,這些觀音形象大多已非頂禮膜拜的對象,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工藝品。
中國觀音形象之變化,在佛教聖眾中可以說是最為繁富的。這一現象本身說明了觀音菩薩最受民眾的崇信。這個崇信的過程,也是觀音在中國的民間化、民俗化、世俗化的過程。
③蓮花,佛國的象征
觀音形象千變萬變,有一樣是始終沒變的,那就是她座下的蓮台。在印度時是這樣,來到中國後仍是這樣。上文說觀音的一個來曆:觀音為蓮花所化生,故觀音廟亦稱蓮花宮。佛經《百緣經》亦說釋迦牟尼是蓮花王子。相傳釋迦降生之際,皇宮禦苑的大池塘中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降生人間。釋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腳打坐,足心向上的小菩薩。蓮花於是成了佛國的象征與聖花。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所穿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蓮花還被用以比喻佛法,如《妙法蓮華經》。
蓮花,即荷花,冰清玉潔。中國宋?周敦頤有名篇《愛蓮說》,頌“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正是這種與佛教的出世品格十分契合的特質,佛教把蓮花與其教義、規則、戒律相類比並加以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崇拜。“蓮花台,嚴淨香妙可坐。”佛陀和觀音都坐在蓮花台上,有的掌中還托著一個蓮台,在指引眾生通往西方佛國淨土。
⑷觀音何因變女神
民俗信仰不是個別人的行為,而是廣大民眾的心理積澱和認同。觀音形象出自人們內心的信仰,代表了民眾對觀世音的理解。
看著今天中國大地上的觀音菩薩塑像,鵝蛋臉,玉麵喜,朱唇紅,烏雲巧疊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翱。瓔珞橫披,環結寶明。紫衣錦袍。胸襟半袒,微露內襯。雙眉細長,眼瞼下垂,十指纖細,十足一位已達五蘊皆空,圓覺無礙之境的美婦人,很難想象這是由印度男菩薩逐漸轉變而來。
印度的男菩薩傳入中國後怎會逐漸轉變成了女神?
按照佛教的說法,佛陀與菩薩都是既無生死,亦無性別的(或者說,超脫了性別),可根據不同需要示現各種化身:男女老少、各種職業均可。這就為中國觀音的女性化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佛經說禮拜觀音可求男得男求女得女,這一點從心理上說,亦更適合女性。
不過,這都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女性觀音是中國人創造的觀音,而不是印度原來的那位菩薩。
中國封建時代的各階層婦女,尤其是廣大下層婦女,其生存困境與精神壓抑,可謂災難深重,這種心中的隱密與悲苦需要傾訴,需要得到溫情的慰藉。女性觀音正符合這種需求。昔日佛教女尼到農村宏法,多喜說觀世音的事跡。善良、慈悲、聰慧、美麗,恰與觀世音的德行“大慈大悲”相吻合。觀音菩薩溫柔的憐憫、深廣的同情心與自我犧牲精神都體現出一種母性愛,使人感到欣慰。有一副楹聯:“妙相莊嚴普攝庶類,悲心惻恒廣度群萌。”此之謂也。
曆代男權主宰社會,神祇亦以男性為多,女性神較少,而女人占了人數的一半。女性更需要女神。在中國的民俗信仰中,各路女神如天後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子孫娘娘、金花娘娘、碧霞元君等各有各的職能,而觀音菩薩幾乎具備了她們所有的職能,成為集大成者,“全能女神”,觀音呈女相可謂應運而生,廟宇中的觀音一般都與民間信仰的女神一起供奉。直到今天,拜觀音的仍然多是婦女。
女相觀音端莊秀美、溫柔慈愛的形像既與女性心理相合,也符合男性的審美心理。男人喜愛女人,尤其是美麗的女人,這點無庸諱言。
大慈大悲大愛這樣的概念,更適合女性。在唐代以後出現的觀世音應驗故事中,在大量的古代典籍、筆記故事、民間傳說、戲劇、寶卷、勸善書中,觀音多現女身,體現的是其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在這裏,男相菩薩顯然不及女相菩薩更易為民眾所接受。所謂“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觀音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太平廣記》卷一七四)這是觀音在中國民間化和世俗化的體現,也使得觀音的女性化逐漸固定。
中國觀音呈女性化是從唐代開始的。當年,西方基督教的分支景教傳入中國,同時引入了聖母瑪利亞的觀念,中國人把這種觀念(母親之溫柔及女人之慈悲等)賦予了觀音,以至有“觀音聖母”之稱謂。這可能也是使觀音漸趨女性化的一個原因。
女性觀音是中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喜好、觀念、審美情趣等來重新塑造過的觀音,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演變和傳播。除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與印度佛教中的觀音相同之外,其餘性別、身世、形象與印度觀音已是相距甚遠,從而成為一位中國民間女神,一位完全世俗化的神祗,表達的主要是中國廣大民眾的情感,而不是佛教中某一教派或社會上某一團體的情感。女性觀音的外貌與內在素質符合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與中國廣大民眾的心理需求,這才是觀音在中國女性化並成為中國女神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