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羅尊觀音

“多羅”意為“眼”、“瞳子”。據稱是由觀音眼中所生。《曼殊師利經》稱此觀音為“一切之慈母,天人藥又無一非子者,故號世間母。”其形象為一位臉帶微笑,頭梳高髻的端莊的中年婦女相,合掌持青蓮花,直立乘雲的姿勢。亦有坐姿者。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或值怨賊繞,各值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相應,為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童女身。

蛤蜊觀音

居於兩扇蛤蜊貝殼中,或乘於蛤蜊之上渡海。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菩薩身或天龍身。此像緣出唐文宗(公元827-840年在位)食蛤,遇觀音現於其中的故事。據《觀音慈林集》卷下載,唐文宗一向喜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進貢為借口收括民財,致怨聲載道。觀音聞知後為解救眾生,變為蛤蜊,示現於皇宮的廚房。文宗見後大感驚奇,請終南山恒政禪師致問,乃知觀音化現教示,即下旨罷貢蛤蜊,永戒食蛤。又令天下寺建觀音殿。沿海漁民稱慶,家家奉供觀音,稱為蛤蜊觀音。

《普陀誌》所載稍有不同:“唐文宗嗜蛤蜊,東南沿海,頻年入貢,民不勝苦,一日禦庖獲一巨蛤,力劈不開,,扣之乃張,中有觀音梵相,帝愕然,命以金飾檀香盒貯焉。”另一相類似的記載見宋《夷堅誌》,可稱為“蚌殼觀音”。文曰:“宋宣和中。泰州興化尉俞集,挈家舟行赴任,過淮上。舟人日市蚌蛤食之,集見輒買放之江。一日,見一筐蚌,甚重,眾欲烹食,集倍價償之,眾堅不可。置釜中,忽大聲從釜起,火焰上騰,舟人大恐,啟視之,一大蚌裂開,殼間現觀音像,旁有竹兩竿秀挺如生,相好端嚴,衣珞及竹葉枝幹,皆細真珠綴成者。”簡直神奇極了。

六時觀音

右手持梵夾的立像,作居士裝束,以佛教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奉供不斷,故名。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居士身或天龍身。

普照觀音

立於山嶽之上,雙手披衣,衣端受風。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大自在天身或夜叉身。

馬郎婦觀音

婦女立像,身披天衣,兩手垂立,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婦女身或幹闥婆身。此形象源於一個生動的傳說:原陝西民風悍凶,不知有佛門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唐元和十二年(817),忽然來了位孤身美女提籃賣魚,眾人皆競欲娶之。女子說:有誰能夠一夕背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者,就嫁給他。早晨,有二十多人能夠背誦。女子再授與佛經《金剛般若》。至晨,能背誦者猶有十人。女子再授與《法華經》全帙,給三天期限背誦。結果,隻有馬氏子能夠背誦。馬郎於是迎娶了女子,女子隨即稱病,隨後便死了,而且屍體爛壞。埋葬後數日,一位紫衣老僧來到葬處,命人打開墓穴,墓內不見別的,隻見黃金鎖子骨。老僧說,這是觀音大士憐憫你們業障重,故而垂方便示化。說完,老僧飛空而去。此後,陝西地方誦經者益多。據此,馬郎婦觀音乃始於唐後期陝西地。《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評曰:“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觀音這種以美女身形誘人以色,再斷人色欲的度人方法,是佛經中都承認了的,並非杜撰,隻是成了後世妓女操業之口實,卻有點褻瀆菩薩。

因觀音已嫁馬氏,所以稱“馬郎婦觀音”;始以賣魚少女出現,而後隻剩鎖骨,故又稱魚籃觀音、鎖骨觀音。宋?黃庭堅有《觀音讚》詩:“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法華持驗》)又據宋人葉廷圭說:“昔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上施一切人淫,凡與交者.永絕其淫。”可見馬郎婦觀音尚有他說(見《海錄碎事》)。

宋元以後有以此傳說為範本的《魚觀音寶卷》在民間廣為流傳,不過作了一定的改動,並加入了勸惡獎善的內容,大意是:金沙灘的住戶為惡多端,上帝欲滅絕之,觀音不忍,乃下凡來超度他們。觀音變為一妙令女子來到村裏賣魚,哄動全村。馬二郎為村中首惡。他驚豔於觀音的美貌,欲娶為妻。觀音說凡欲娶她的人必須熟念《蓮經》,吃素行善,否則就要受到懲罰。馬二郎及村中惡少深受感動,決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於是觀音便與馬二郎結了婚,不久即腹痛而亡,全村都受到感化,因而成了善地。

合掌觀音

合掌立於蓮花台上,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婆羅門身或阿修羅身。

一如觀音

坐於雲中蓮花座上,左立膝,右手持說法印。據稱能製伏雷電等魔擾,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偈“雲雷鼓掣電,降雹澎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相應。配圖佛經多畫有雷電降電與觀音場麵。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迦樓羅身。

不二觀音

身著天衣,雙手交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浮於水麵,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執金剛神身或緊那羅身。

持蓮觀音

站或坐在蓮葉上,兩手執蓮莖,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童男、童女身或摩睺羅迦身。

灑水觀音

又稱“滴水觀音”,一手持瓶作灑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楊枝。據稱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佛陀語“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相應。據稱是觀音三十三化身中的執金剛神身。

三十三觀音是民間比較固定的說法。事實上,這三十三觀音中大約隻有白衣觀音、青頸觀音、多羅尊觀音、葉衣觀音和阿摩提觀音於經文有據,有梵名,為密宗所供奉。其餘的觀音形象絕大多數都是唐代以後逐漸定型且為中國民間所信奉而流傳至今的,是中國古代畫家依據流傳故事而創作的。其中不少反映了中國文化人的願求或審美意趣,如魚藍觀音、水月觀音、楊柳觀音等等。

寺廟殿堂裏供奉的觀音像,一般都正襟危坐,相當端莊,是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神靈。三十三觀音則顯得相當的民間化和世俗化,大多是平民百姓的裝扮,顯得很親切,似是人間中的一員。如《西遊記》有一處寫觀音聽說妖精變做自己模樣,便勃然大怒,“摔了淨瓶”,似與凡夫俗子、鄉裏姑婆一樣,是能嬉笑怒罵的“活菩薩”。

在中國民眾的心目中,觀世音是一位美麗善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女神,被稱為“觀音娘娘”、“觀音聖母”、“觀音媽”。不少地方至今尚有認觀音為義母的習俗(廣州人稱為“契媽”)。“三十三觀音”形象全為女相,而且明顯是東土女性的容貌,其形象塑造,顯然是為了適合傳播教義的需要,適合中國民眾(尤其是婦女)的實際需求與審美情趣而創造出來的。用這些形象來表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之偈,使之形象化,大致上還說得過去。因為那些偈文,都是講觀音解救危難的,一句“念彼觀音力”便把危難解了,至於觀音要神變出什麼應身來解救危難,比如僧侶、漁夫、商販還是什麼身份的人,偈文沒有說。但把“三十三觀音”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載佛陀講述的“觀音三十三化身”相對應,則顯然牽強附會。“觀音三十三化身”是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等等(名稱詳上文),其中為女性形象的隻有比丘尼、優婆夷、長者婦女、居士婦女、宰官婦女、婆羅門婦女、童女七種,“三十三觀音”卻全為女相,而且容貌相差不大,隻是所持器物不同,就這一點來說已與經文所述大相徑庭。再說到具體的,比如蛤蜊觀音,源出唐文宗食蛤的傳說,而唐文宗在位時距觀音入傳中國已五六百年,怎可能跟五六百年前就已出現過的觀音化身“菩薩身”或“天龍身”扯上關係?

幸好中國人拜觀音,隻求實效,不問來曆,至於自己麵前的這個觀音,跟“觀音三十三化身”有什麼聯係,廣大信眾根本不放在心上。

②法相無邊

“三十三觀音”並非中國民間創造觀音形象的全部,更非觀音應身的唯一說法。在三十三觀音之上,還有三十七觀音的說法(名號不詳),民間中流行的還有送子觀音、日月觀音、南海觀音(普陀觀音)、毗俱胝觀音、數珠觀音、渡海觀音、紫竹觀音、八難觀音、三麵觀音、披發觀音、長帶觀音、不肯去觀音、鼇頭觀音等等名號。此外,還有所謂觀音慈容六現、七現、十二現、二十三現、三十二相、三十五現、三十六現、五十三現、六十現等等。真可謂法相無邊。如《普陀誌》載:“山陰滋德堂戴王瀛,家藏普陀梵音洞大士示相,共五十三現,繪圖行世。”下麵是三十三觀音以外民間常見的幾種觀音形像。

送子觀音

一位懷抱娃娃的慈祥母親的形象。據稱能予人以子。最受婦女崇拜。

千手千眼觀音

亦稱“大悲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為觀音最主要的“法相”之一。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佛典《佛說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音曾發這樣的誓言:“若我當來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於是這就長出千手千眼來,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等。據佛經稱,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間。或稱“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隻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