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的演變

起源於古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徒們在接受佛教的同時也改造了佛教。初入傳的佛教本無宗派之分,後來卻衍生出五花八門的頗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來。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淨土宗,是為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俱舍宗,成實宗,是為小乘佛教二大宗派,合起來,即所謂佛教十大宗派。各宗派各有自己的思想體係與義理,所重之經論互異,複以師承各有法脈,而大宗派中又形成各自不同的流派。真可謂“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如影響甚大的禪宗,“一花開五葉”,“一花”指禪宗祖師菩提達摩,這在今天廣州華林寺中供奉著他巨大的塑像;“五葉”便是禪宗內演變出的五個流派:偽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隋唐時期,各大宗派個擅道場,各放異彩。對照印度佛教,其義理已相去甚遠,此之所謂漢化佛教。就以影響最為廣泛深遠的南派禪宗來說,其創立者乃大名鼎鼎的六祖惠能,不知有多少寺廟殿堂供奉過六祖或至今仍供奉著六祖,不知有多少人給六祖上過香叩過頭,但若細究其創立的教義與思想體係,幾乎可說是中國人自己的佛教了。

觀音本是佛教裏的菩薩,入傳中國後,在被中國人接受的同時也同樣被中國人改造。可以說,中國人信仰觀音的過程就是把觀音中國化的過程。幸好觀音在中國民眾心中的形象較為簡明,就是一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普羅大眾崇信觀音,基本上不涉及那些玄奧的佛教義理,因而觀音的演變沒有形成教派,也沒有卷入佛教義理之爭。隻是經過曆代演變,終於也演變成了中國的觀音,而在中華文化史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觀音信仰文化。

⑴觀音形象的演變

中國人信仰的神靈以百計,其造像、繪畫,多呈固定化和程式化。若論民間神譜中神像之豐采,藝術性、姿態之多變,當以觀音像為極致。而這並非觀音初傳入中國時的形象,而是經過中國人加工的形象。

今天我們所見的觀音形象,不論是塑像還是繪畫,不管是寺廟殿堂裏供奉的,還是商鋪街頭出售的,基本上俱為女相。就這一點上,已與古印度佛經所記載的觀音形象大相徑庭。上文說觀音身世來曆時說過了,初傳入中國的觀世音,是個“善男子”(《悲華經》、《觀世本顯男音得大勢至授記經》),甚至是個“勇猛之丈夫”(《華嚴經》)。各種傳說雖不同,但沒有一個說法稱觀世音為女性。

事實上,從印度傳入的菩薩,基本上都是男相的。觀音菩薩身邊不是經常有個龍女陪伴嗎?這個龍女修成正道的經過,在印度佛經中是這樣記載的:

龍女本是佛教護法天神二十諸天之一娑竭羅龍的女兒。龍女聰穎過人,年方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頓然覺悟,遂至靈鷲山禮拜釋迦,以龍身成就佛道。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議論女人成佛之事。智積說:“成佛必經苦苦修行,有馬上成佛的嗎?”文殊答:“婆竭龍王女兒剛八歲,即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刹那頃,發菩薩提心即能成佛。”智積不以為然。當時在場的釋迦牟尼的第子舍利弗也不相信。這時龍女出現在前,從懷中掏出一顆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獻給釋迦,然後對智積和舍利弗說:“我獻寶珠,世尊馬上就要了,這事快不快?”二位說:“快極了。”龍女說:“你們看我成佛,也是這樣快。”說罷,龍女當眾“忽然間變為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

這段記載宣傳了隻要覺悟,即“可成正覺”,立地成佛。同時也說得很明白,龍女是先“忽然間變為男子”,再“具菩薩行”的。

佛經《觀無量壽經》中,曾提到西方極樂世界侍者觀世音的形象:“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旬(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麵各有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牟迦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愣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由旬。觀世音菩薩,麵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這裏,觀音形象固然極為高大,卻根本無法判別其性別。

從教理上說,觀世音菩薩應該是超越性別的,無所謂男女,性別並無意義。問題是,佛教是像教、教義與圖像並重,佛教傳入中國,就是佛經與佛像一同進入的。當時在中土傳播教義,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造像、繪畫,二是譯經、寫經(先是翻譯,後來是中國人自己創作)。而對沒有什麼文化,甚至大字不識幾個的廣大民眾來說,造像、繪畫比譯經印經書更具影響力。經文中可以不明說觀音是男是女,但要造像、繪畫,就難以避開性別問題。

在印度、西域,觀音菩薩盡管出現在不同地區,化作種種形象,卻俱呈男相。觀音之貌通常是:赤裸上半身,手執蓮花,半透明的袈娑自腰間下垂,覆蓋臀部與大腿,頭戴冠冕,手套釧鐲。在密教裏,觀世音竟是麵貌凶狠的,如十一麵觀音。唐?玄奘(《西遊記》唐三藏原型)譯《十一麵觀世音神咒經》稱:“若欲造立此神咒者,應當先以堅好無際白旃檀香刻作觀自在菩薩像。長一磔手半。左手執紅蓮花軍持,右臂以掛數珠,及作施無畏手。其像作十一麵,當前三麵作慈悲相,左邊三麵作瞋怒相,右邊三麵作白牙上出相,當後一麵作暴惡大笑相,上一麵作佛麵。像諸頭冠中皆作佛身。”這個造像若放在今天,誰會認為他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

佛教是鼓勵造像的。《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一再講造佛像的好處,說不論質料、大小,那怕一姆指大小的佛象,隻要“能令見者知是尊容”,就可以得到福報。佛徒們稱,看到觀音造像,就與觀音縮短了距離,你心裏念佛佛也會念你。所謂“人之自信,莫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

佛教傳入中土,佛教藝術自然亦隨之傳入。觀音的造像、繪畫開始在中國出現並逐漸興盛。佛教經典(如《觀佛三昧海經》、《大乘百福莊嚴相經》、《創立形象福報經》等)在佛像的尺寸量度上做了詳細的規定。如菩薩身高應一百零八分,其發際、頸喉、膝骨、足趺、服飾、手印都有嚴格的規定。中國人造像沒有遵循這種模式,觀音的形象在中國經曆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曆代觀音造像都融入了曆代中國民間的審美觀念與審美情趣。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東漢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這數百年間,中國南北分裂,各地封建割據,戰亂頻仍,老百姓流離失所,而佛教恰好給了災難深重中的人們以精神慰籍,開始在中土廣泛傳播。《吳誌?劉繇傳》載,“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圍可容三千人。作黃金塗像,衣以飾彩。”南朝時,貴為皇帝的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由此不難想見當年佛教影響之深之廣。

東晉(317-420)以後,觀音造像日益增多。處士戴逵和他的次子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靈寶寺製作了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像,首開觀世音造像之先例。北魏(386-534)初期,觀音造像一般采用印度傳來的模式,其容貌為男相,麵有長須,頭部禿頂下披發,衣服從左肩斜披而下,右胸和右肩裸露在外,此為“偏袒右肩式”。另一種是“通肩式”,隨著身體的起伏形成若幹平行弧線,領口處的披巾自胸前披向肩後,其造型規範。如山西雲崗石窟的觀音象既承襲了漢代雕塑傳統的技巧,同時又有明顯的印度犍陀羅的藝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