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觀音何時變婦人
印度觀音呈男相,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漸呈女相,這種轉變是何時發生的?
學界對此曆來說法不一。清代學者趙翼認為始於六朝時期(《陔餘叢考》),另一清代學者董文庵認為是在唐、宋時期(《見道集》)。明代學者王世貞則主張始於元、明間。胡應麟稱:“考《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此說顯然不符合事實。若以今仍存世的實物(各種造像、繪畫)考察,大致上可以這樣表述:佛教初傳入中國時,觀音菩薩呈男相;至北魏時,偶爾出現女相。大約自唐代開始,逐漸轉變為女相,且女相越多而男相越少。宋代時,觀音形象漸趨一致,基本上為女相,而且出現了許多觀音幻化應身的名號,諸如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白衣大士、渡海觀音、紫竹觀音、八難觀音、滴水觀音、送子觀音等等,其形象基本上為女相。此後,女性觀音基本定型。籠統點的表述是: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於唐,定型於宋,沿習至今。
佛教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觀音信仰被學界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台北慧炬出版社,1987年)。今韓國、朝鮮、日本、越南、蒙古人民共和國等亞洲國家的佛教乃由中國傳入,受中國佛教影響甚深,其觀音造像即以女性為主。
從古文獻來考察,明學者胡應麟稱:“嚐考《法苑珠林》、《宣驗》、《冥祥》等記,觀世音顯跡六朝至眾,其相或菩薩、或沙門、或道流,絕無一作婦人者。”此說亦不對。事實上,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了觀音以女相顯聖的傳說,以後更多。如《北齊書?徐之才傳》載:“武成(帝)酒色過度,恍惚不恒,曾病發,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法苑珠林》載:齊建元元年(479),彭子喬係獄,誦《觀世音經》,有鶴下至子喬邊,時複覺為美麗人,子喬雙械自脫。此觀音無疑是女身。
到南北朝末年時,觀音為女性更是已被承認。《南史?後主沈皇後傳》載:“及煬帝被殺,後自廣陵過江,於毗陵天靜寺為尼,名觀音。”《北史?王慧龍傳附鬆年子劭傳》載:文獻皇後死了,著作郎王劭向皇帝上書,說皇後是妙善菩薩,並列舉了一大堆神怪事作論證,而妙善菩薩即觀音菩薩。
陳後主沈皇後做了尼姑,自稱觀音。獨孤皇後死了被記錄為妙善菩薩。可見到南朝末年觀音菩薩為女性已被承認。
妙善菩薩是中國人的創造。這位菩薩被傳為是觀音菩薩的前身,即觀音菩薩原為妙莊王三女兒妙善,這是後世中國民間確認觀音是女性的源頭(詳下文《妙善與千手觀音的傳說》)。從《北史》的記載可知,這個傳說在南北朝末年至隋代初年已相當流行,否則王劭不會跟皇帝這樣陳述,皇帝看了奏章更不會“且悲且喜”。這個傳說在後世逐漸衍化演變,內容逐漸豐富,並衍化種種觀音寶卷及傳奇小說。在這整個過程中,中國觀音的形象經曆了一個從虛無飄渺的佛國到現實的人間、從宗教的崇高到人間的世俗的轉變。
不過,觀音呈女相也不是絕對的。曆代都有男相觀音,至明代時仍有,清代時還偶有男相觀音的記載。如《普陀山誌》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二十九日,定鎮蘭公理進山謁梵音洞,親見大士現身。大眉赤麵,富須髯,闊領方袍,眼露青白光,鼻準微有白點、,衣黃黑色,又見一小佛,微似達摩狀,頭頂俱見,後但露一手,赤腳立大士頂上,公叩謝不已,倏無所睹。”這位觀音菩薩不單是男相,簡直威猛如關公。在清代廣州海幢寺,供奉的也是一個男相觀音。“粵之觀音,多女像。惟海幢寺則男像,赤足微髯。”(清《粵小記》三)相傳“祈嗣者,往往應驗”(清?倪鴻《桐陰清話》八)。浙江普陀山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觀音道場,有法雨寺,後殿供奉有觀音坐像高8.8米,亦為男身。不過這些都可算是特例了。
⑶觀音幻化應身的演變
上文說過,佛教初傳入中國,觀音信仰隨之傳入。東土民眾認知觀音菩薩的職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能應一切眾生的願望,解救各種危急苦難,並能為眾生宣講佛法,使之得到解脫。觀音為要方便履行職責“普濟眾生”,就需要“神變”,顯出各種不同的形象,此所謂“幻化應身”。
觀音菩薩可以解救人生什麼災難呢?佛經中記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最主要經典是《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據書中佛陀與無盡意菩薩的講述,眾生苦難有:火燒,水淹,墮羅刹鬼國,被傷害,惹上夜叉、羅刹,遇到毒龍諸鬼等,遭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遇上怨賊,淫欲,嗔恚,愚癡,被推落山崖,被惡人追逐墮落金剛山,臨刑將被殺死,被咒詛下毒,遭惡獸圍繞攻擊,遭雷電雹大雨,被困厄、無量苦逼身,種種惡、地獄、鬼、畜生、老病死苦,諍訟、惹上官非,軍陣中感到怖畏,苦惱死厄。等等
經文稱,在遭遇以上種種災難時,隻要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神力的救助(所謂“念彼觀音力”),立時消除災難。諸如“大火不能燒”,“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離欲”、“離瞋”、“離癡”等等。
此外,佛教視水、火、羅刹、刀杖、惡鬼、枷鎖、怨賊為“七難”;加上“風”,為“八難”。視貪、嗔、癡為“三毒”。稱誦觀世音名號,則可濟七難,離三毒。
以上佛經所列舉的人生災難,大致上可歸納分為兩個層麵:精神層麵與現實層麵。就精神層麵(淫欲、瞋恚、愚癡、貪婪、苦惱等)而言,人類自古至今,大抵如此,盡管導因會有不同,實質差別不大。現實層麵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佛教創立後的很多人生災難在佛教創立的時候還沒有出現,諸如現代戰爭、原子彈爆炸、車禍、各類飛行器失事、各種電器造成的傷害以至死亡,計算機感染病毒造成重大損失等等。這些在佛經裏都沒有說,能不能解救,天曉得。
眾生不幸遭遇到以上列舉的種種災難,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求救,觀世音菩薩立時“觀照”其悲切之聲前來解救,但不是現出“真身”,而要“神變”,現出“應身”以方便行事。這些所謂應身又稱為“化身示現”。“應身”也好,“化身”也好,在佛經裏對其形貌與數量並無統一規定。有觀音可以現三十二應身之說,也有觀世音以三十三化身為眾生說法之說。中國最大觀音道場普陀山有普濟寺,寺內供觀音像,左右兩側為觀音應身象,共三十二身。粵北丹霞山錦石岩在1981 年重塑佛像中,增加了觀音菩薩“應身”像,亦為三十二身。今天廣州六榕寺觀音殿殿壁上嵌著的則是觀音三十應身(沒有具體名號,如“白衣觀音”之類,而是統稱“觀世音菩薩聖像”,從之一至之三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載無盡意菩薩詢問佛陀:觀世音菩薩如何設方便之力以為眾生說法?佛陀的回答就舉出三十三化身,並稱:“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到菩薩教化所現化身時又有不同,舉出的是各種“色像”或“色樣”(三十三化身名稱與“色像”“色樣”名稱均詳見上文,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