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時期(317-420),甘肅炳靈寺石窟的觀世音像戴寶冠,袒上身斜披絡腋,長眉高鼻,麵相豐圓而適中,體魄健壯。

北魏(386-534)至西魏(535-556)時期,觀音的形象發生了變化,麵相從原來的豐潤改為清瘦,長頸削肩,身材修長,衣服已改變了那種斜披式,帔帛交於腹前穿環不打結,大裙向外敞開。觀音形象呈秀骨相式。如甘肅慶陽北石窟寺觀音像。並出現了女相觀音。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有“楊枝觀音像”,塑造於北朝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觀世音頭戴寶冠,右手執匿尾,左手托淨瓶,輕依肩頭,顯得嫵媚嫻雅、嬌柔無力。是我國古代女相觀世音的較早代表作。

在今甘肅敦煌莫高窟中,開鑿於西魏大統四年、五年(538-539)的第285窟,在觀無量壽佛旁邊繪有觀音,據稱這是最早的觀音繪畫。

此外還有其它觀音像,基本為男相。一般都不著僧衣而裸露上身,蓄髭須且留長眉。有些則難以確辨性別。

隋代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南朝陳朝,南北朝結束,全國正式歸於統一。隋代的觀音像各呈其態,亦多呈男相。如敦煌莫高窟內的觀音,身材較為粗壯,八字須或髭須,麵方耳闊,上著僧祇支,下著大裙,胸前掛長纓絡,右手執柳枝,左手持淨瓶。如第276窟隋代壁畫上的觀音方臉闊鼻,下有髭須。亦有女相。如甘肅慶陽石窟的觀音:低平發髻,上戴寶冠,披巾交叉於腹際,並穿璧,或束花蔓,上身坦露,下著長裙,體態勻稱而健美。山東益都縣駝石石窟的隋代觀世音菩薩像,高3.94米,頭戴花冠,長裙曳地,法相端莊,流麗柔巧,為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另有一種造像是:高聳發髻,上身袒露,下著裙,披巾自雙肩搭下,或用一手舉起,身軀優美。

隋代的觀音造像並不統一,多為一種“非男非女”相——圓盤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嘴,外加蝌蚪形小髭。

唐代

隋後是唐(618-907)。唐代是中國佛教思想成熟的時代,是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化的過程。唐初,在印度是戒日王(約606-647年)時代,戒日王複興印度佛教,並以傳教為己任。公元641年,他派使者謁見中國皇帝,中印間首次建交。此後印度僧侶接踵來到中國弘教,促成了中國佛教的繁盛。玄奘、義淨等高僧曆經辛苦,取經而歸,開始了大量的譯經工作。朝中設譯經院,宰輔為之潤文。皇帝甚至下詔譯經。《舊唐書?憲宗上》載:“敕諫議大夫孟簡……等於豐泉寺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武則天時,大興土木,營造佛寺,至使“今之伽藍,製過宮室”。可見當年佛教的地位和受崇信的程度。佛教造像繪畫盛極一時。據近人《中國繪畫史》統計,當時繪有佛畫的寺院達183座,知名畫家70餘人。著名畫家吳道子(680-759)一生曾在25個寺院做了壁畫300餘幅。

唐代觀音造像比前代大為豐富,出現了大量的女相觀音,造型豐富多彩,形象明顯世俗化,端莊美麗,蕭灑飄逸。若去掉其菩薩裝束,一個個乃眉長賾豐的女子。有些寺院裏的菩薩形象就幹脆以貴族家庭婦女甚至女伎為模特兒。其造像基本定型,酷似真人,頭戴鳳凰寶冠,長發垂肩,臉豐潤如圓盤,眉秀長而彎,小鼻挺直,櫻桃朱唇,上身橫披天衣而袒胸露臂,掛瓔珞,戴項飾,下身著錦繡羅裙,一派唐代貴族婦女之華裝。如敦煌莫高窟藏經窟裏的觀音、龍門石窟萬佛洞的觀音、四川廣元縣皇澤寺石窟阿彌陀佛旁邊的左脅侍觀音、廣州海珠慈度寺碑刻觀音(唐吳道子作)等,造型都大抵如此。“垂纓帶釧,全無沙門、菩薩之狀。”(明學者胡應麟語)表明唐代觀音像脫離了佛經所規劃的模式而成了一位世俗化女神。

從唐代造像來判斷,觀音菩薩在中國民眾中的形象,大致上已從初傳入時的男相轉變為女相。《釋氏要覽》稱:魏晉時造像梵相“皆厚唇、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來,筆筆皆端來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菩薩如官娃也。”唐代民間已流行觀音菩薩原為妙莊王三女兒妙善的傳說,這為後世中國民間確認觀音是女性奠定了基礎。

不過,唐代男相觀音仍不少。如湖北當陽玉泉寺一塊刻著浮海觀音的石碑,為“唐吳道子筆”。此浮海觀音足踏蓮台,手持法輪,上唇的胡子成八字狀,下唇下麵也有胡須,而且是袒胸露臂,異域裝扮。

宋代

兩宋(960-1279)時,觀音造像或坐或立,姿態自然,婉轉多變。其體態以豐滿圓渾為美,神態安詳。自唐以來就有的自在觀音像在宋代為數更多,其造像高梳發髻,長發披肩,五官嫵媚,容貌溫和,其右腿翹起,右臂搭於膝上,一副閑散自適、悠然瀟灑的姿態。

宋代時,觀音形象基本上已為女相。宋人胡寅龍王山《慈雲寺佛殿記》雲:“湘潭隱山大禪寺嚐有住僧,創意徒佛右廡,改殿為閣刻木像高三丈,為千手觀世音。此觀世音為女相。”南宋甄龍友題觀世音像詩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宋僧壽涯禪師用“窈窕豐姿”、“金藺茜裙”等語描寫觀音。

今莫高窟、東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處壁畫尚存五代(907—960)、宋和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像二十七幅,無論是壁畫、紙畫、絹畫、水月觀音皆取遊戲坐,手持楊柳枝和淨瓶,女性化特征十分明顯,大概在這以後觀世音的形象基本固定下來。

但也不是絕對的。宋代僧人法常畫的《觀音》絹圖,畫中白衣觀音坐崖石間,大耳、麵豐,略有胡須,肅穆寧靜,分明是個男子。

元代

元代觀音造像種類繁多,姿態各異。有石雕、木雕、玉雕、銅鐵鑄像、泥塑像、夾紵像和瓷像等。北京曾出土瓷雕觀音,眉如曉月,額有紅點,體態輕盈、安詳、圓潤、微妙,雖有裝飾,但不如唐代那麼華麗。元代時西藏密宗在內地流行,其觀音像坐姿多於站姿。元代中土觀音像已基本為女相。而雲南大理描工張勝溫所繪觀音像,仍有男相(《大理古代文化史》)。

明清

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中國觀音形象在前代創造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前代已創造的自在觀音、數珠觀音、日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的形象沒有多大變化,已形成較穩定的模式。而造像世俗化的趨向更為明顯,如滴水觀音、送子觀音等。觀音普陀顯像等造像大量出現,其觀音形象為一女尼,衣著簡樸而沒有纓絡等裝飾,頭披布巾而去掉了佛冠,儼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年婦女,文靜、安詳。

明代,觀音呈女相已基本固定,真正成了一個“慈悲女神”。明代學者胡應麟《莊嶽委談》載:“今塑畫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明代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在民間影響甚大。小說中的觀音菩薩,盡管自稱“貧憎”、“弟子”,但其形象絕對是個婦人,“九霄華漢裏,現出女真人”。後人畫《西遊記》,觀音均是美婦人形象。

近人馬駘《仙佛圖像畫譜》中救苦救難菩薩的形象是:鵝蛋臉形,雙眉細長,下頷略厚,黑發披拂在兩邊耳旁。頸帶項圈,胸襟半袒,微露內襯。腕套對鐲,雙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纖細,十足一個女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