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的職能與化身示現
觀音的尊號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後來再加上四字,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表示無處不感應。
菩薩是菩提薩捶的簡稱。在佛教中,菩薩次於佛,高於羅漢,為第二等果位。在漢文佛經中,菩薩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聖士、超士、力士、無雙、大道心眾生、覺有情等等。故觀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觀音聖士”等,這在曆代佛經及今天供奉觀音的寺廟殿堂中都會看到。如廣州黃大仙祠裏的觀音殿便是寫“觀音大士”。
菩薩是指那些抱著廣大的誌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自度、度他),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都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的聖賢。菩薩的職責是協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義,救度芸芸眾生,把人從現實的苦難中解救出來,“普度”到西方極樂世界。“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華嚴經》稱:“誠以眾生譬如樹根,諸佛乃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佛教中顯教一派認為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密教一派則稱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脅士。走進供奉阿彌陀佛的殿堂,可以看到他的身旁立著兩尊菩薩。左邊即為觀世音,右邊為大勢至。《大阿彌陀經?光明大小分》雲:阿彌陀佛有二菩薩,皆為第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常在佛側,常住他方。三神都屬於西方極樂世界,故被尊為“西方三聖”。
“大悲”為觀音菩薩職能的核心。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悲懷為其表征。故觀音又被稱為“大悲”或“救苦觀音”。
沒有俗世的禮尚往來,更沒有世俗五花八門的潛規則,觀音的大悲是不思圖報的,全無功利目的。《優婆塞戒經》雲:“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無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人們拜觀音,常向菩薩許願還願,如“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之類。這實在有違菩薩本意。觀音根本沒記著你有沒有來還願。
觀音的“救苦救難”又是麵向一切眾生的,此所謂“普門救濟”。“普門”為觀音的名號之一,普門即普遍,意為顏麵向著一切方位。不管誦其名號的悲切之聲來自何方,觀音都能“觀照”並前往拯救。佛經載觀音曾發這樣的誓言:“我當來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身千手千眼具足。”觀音又主張“隨類度化”,即度化一切眾生,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以至善惡是非,隻要誦念其名號,就尋聲而至。
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描述,眾生苦難包括自然災害(如水災、火災之類),社會性災難(如將被殺,被傷害等),鬼怪之害(如遇羅刹、夜叉、諸鬼等)以及情欲造成的苦難(如淫欲、瞋恚、愚癡等。佛教認為這些都是妨礙修行、達到覺悟的苦惱之源),隻要稱念觀世音名字,都能得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禮拜觀音還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這為後來中國民間在觀世音像前發願求子求女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