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觀音不僅有大慈心,大悲行,而且有大智慧,超越一切時空局限,不管天上地下,地獄人間,其“普濟”既簡捷易行,又功效無邊。不單是宗教的解脫,更有現世的賜福:除苦脫困解危難,送子送女償所願。
觀音如何來做到這些呢?那就得隨機應變,變化出不同的形象,以方便“普濟眾生”。這在佛教裏有個譯自梵文的專門用詞“應身”(相對真身而言),意思是佛為教化眾生,應眾生之根機而變化顯現之身。即“隨化所現之身”,亦有稱之為“化身示現”。博施廣濟,圓滿拔苦本懷;普門放開,示現無邊感應。
佛經稱,觀世音施設方便,以三十三化身為眾生說法。這三十三化身是: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毗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長者婦女、居士婦女、宰官婦女、婆羅門婦女、童男、童女、天身、龍身、夜叉身、幹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身、執金剛神(詳見上文載錄的佛陀語)。
《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到菩薩教化所現化身時又有不同:“或現聲聞色像,或現梵天色像,或現一切苦行色樣,或現良醫色樣,或現商人色樣,或現正命色像,或現伎人色像,或現天色像,或現一切技術色像,或現一切城邑聚落京都色相,隨其所應往詣共所。或現種種色身音聲教化眾生。或現諸語言法,種種威儀,種種菩薩行,種種巧術,一切智,明為世間燈。普照眾生業報莊嚴,分別諸方悉行圓滿菩薩諸行。”
這是多麼離奇的神變!而這正是觀音普濟眾生的一個特點。“菩薩形不檢節,跡無定處,既不同俗,複異於僧。”(《妙法蓮華經》)。中國古代有鯀變為熊、誇父追日其手杖化作一片鄧林、炎帝之女精衛死而化為小鳥繼續填海等各種傳說,與之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這是觀音的神通,佛經稱為“普門示現神通力”(《觀音菩薩普門品》)。也是觀音的慈悲,也是後來中國人創作出各種各樣的觀音造像與繪畫的“原始根據”和“理論基礎”,盡管其形象可能與原意相距甚遠。
觀音普濟眾生,功德無量,以世俗觀點看,理應成佛,但觀音一直是菩薩,沒有成佛。《觀音元義記》雲:“如來藏經,觀音、文殊皆未成佛。”觀音甘居菩薩之位,不像釋迦牟尼等佛陀那樣居於遙遠的天國,給眾生以既不可望又不可及的玄想,而是來往於世俗,奔於走民間。顯化出各種形象,“以救度為心”,矢誌不渝地把普度人類做為自己的全部宏願。佛經稱,觀音菩薩發慈悲誓,願長在婆娑世界,非度盡眾生,不取涅槃。這有點像耶穌基督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贖人類原罪的味道,這可能就是這位大菩薩世代廣受尊崇的偉大之處。試想觀音若真成了佛陀,一個遠離眾生的、玄虛飄渺的、既難望更不可即的佛陀,人世間沒有了這位慈航普度的大菩薩,中國的民間民俗文化將會失去多少光彩,多少觀音信眾將會感到如何的無助、失望與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