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名稱釋義
說完觀世音的身世來曆,得說說觀世音這名稱。無數人給觀音上過香,在觀音像前叩過頭,若要問這觀音、觀世音是什麼意思,可能一片茫然。其實,觀世音這名稱正宣示了這位大菩薩的“職能”。
觀世音為梵文(古印度書麵語言文字)音譯。一般認為,唐初,因避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對此學界也有不同意見,如稱“觀音”一詞早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就已出現在支曜所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內。《南史?後主沈皇後傳》亦載:“及煬帝被殺,後自廣陵過江,於毗陵天靜寺為尼,名觀音。”有關這方麵的論說,不述。而觀世音也不是唯一譯法,在不同的漢文佛經中,還有譯為“光世音”、“觀音聲菩薩”、“觀音聲”、“觀自在”、“觀世自在”、“聖觀自在”、“觀世音自在”等等。
據學術界考證,之所以出現不同的譯名,是由於梵文本身就存在兩種不同的拚法;而眾多譯名大致可歸納為兩個係統:一個是觀自在,一個是觀世音。這兩個譯名影響亦最大,運用亦最廣,指的是同一位菩薩。“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但二者譯義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側重於觀音本身的“空寂無礙”,以緣起或空來觀照世間,“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後者側重於觀世音的“普濟眾生”,“度一切苦厄”。
先說“觀自在”。自在,一般指“任意、舒適”。作為佛教用語,則指“空寂無礙”。“空”是無物,“寂”乃無聲,無物無聲,自然無礙。但這不是指具象,而是指心境。凡人總有心事,總有些東西放不下,悶在心裏,這就不是空寂,更不能無礙。觀音菩薩就“空寂無礙”。《法華經?序總》雲:“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注:“不為三界生死所縛,心遊空寂,名為自在。”這是一種心境,一種空寂的了無阻礙的心理狀態。唐?白居易《贈僧自遠禪師》詩:“自出家來長自在,緣身一納一繩床。”即指此。佛家還有一個用詞與此相近,那就是“圓通”。圓,指不偏不倚;通,指了無阻礙。據稱觀世音菩薩於二十五聖眾之中耳根圓通最為殊勝。佛經《大佛頂首楞嚴經》雲:“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六根,指六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是人心與外物的媒介的根本。凡人說“六根清淨”,其實做不到;觀音菩薩就做得到,不是有意做到,而是本身就是這種狀態。“圓通”還有另一解,意指觀音有無窮佛法,能廣納天下眾生,而不拘泥於某類信徒,故稱“圓通”。“圓通”成為佛教徒對觀音菩薩的尊稱。《觀音讚》唱:“觀音大士,悉號圓通。”
曆代觀音廟、觀音殿的對聯匾額,除讚頌觀音“普濟眾生”外,亦多頌其“自在”、“圓通”。如過去廣州白雲山能仁寺觀音殿聯:“極手眼之圓通,觀千萬身無非自在;統凡聖而攝受,度一切苦不盡慈悲。”(這個苦包括精神苦惱,度之而達自在之境。)今天廣州六榕寺觀音殿,匾額就是“得大自在”;殿前聯是:“觀化人間施無畏度一切苦厄,音傳天下普現身證二諦圓通。”“六劫證菩提,色相慈悲觀自在;榕蔭留勝境,禪心清淨禮真如。”如今廣州仁威廟觀音殿便掛“圓通自在”匾。浙江普陀山普濟寺的主殿是觀音殿,稱大圓通殿。今人在廣州番禺蓮花山新建規模宏大的觀音閣,內供觀音,門前掛的匾額也不寫“觀音寶殿”,而寫“圓通寶殿”。
佛教稱觀音“現化身而為眾生說法”,這個“說法”主要是指“度”眾生的“精神苦厄”而達“自在”之境,而不是指解救諸如被火燒遭水淹的現實災難。《妙法蓮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以觀世音為主角的眾多佛經中的最重要經典,被稱為《觀世音經》。經中載無盡意菩薩問佛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佛陀的回答是:“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