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佛陀在此說觀音“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的“度脫”並非解救現實中的危難,而是指精神方麵的“度脫”,意思大致有三:一是解脫精神上的苦惱,二是教化眾生使達“悟境”,三是“度化”眾生脫離現世的苦海而達至極樂之彼岸。道教講今生,佛教講來世,佛教的根本宗旨是深感人生痛苦和世間憂患,認為人生充滿了苦難:生苦、死苦、老苦、病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等等,乃至有110種苦,真是“苦海無邊”,要“度脫”的就是這“無諸量苦”。此之所謂“慈航普度”,“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不過,盡管佛陀費了如此一番唇舌,但我們中國人卻是曆來注重實際,尤其是普羅大眾拜觀音,是祈盼觀音“救苦救難”(解救現實中的苦難),或使自己得償所願,心想事成;至於求精神解脫以至希望觀音能賜予“自在”心境者,或求達至“悟境”或“極樂之彼岸”者,實在不多。正是這種功利目的,中國民眾把觀音逐漸世俗化。漢文佛經中,“觀音”、“觀世音”的譯名也因而一直比“觀自在”更為流行。據稱唐代35位佛經翻譯家,兼用“觀(世)音”和“觀自在”的有19人,而主要是用前者。後來,觀音、觀世音的譯名愈通行而觀自在的譯名漸式微。佛教界和民間所普遍稱用的基本上都是觀音、觀世音。尤其在民間。到了今天就更不用說了,你若說“觀自在”,別人大概反應不過來,不知你在說誰;你若說“觀音”、“觀世音”,人人都知道你在說那位菩薩,但未必知道其中含義。
這就說說“觀世音”的含義。
若據漢語的字義文法,“觀”是“看”,而“音”隻能“聽”、“聞”,怎能“觀”?佛家可不是這樣說。根據梵文的原義,“觀世音”的“觀”不是“看”,不是一般的觀察,而是以佛教的無漏(無煩惱)圓通大智來“觀照”。菩薩本身是觀者,“世音”是菩薩觀照的對象、境界。這個“世”包羅萬象,不單指人世,還包括六道(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音”是六道眾生念觀音名號的悲切之聲。所謂“觀為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境智合題,名觀世音也。”一言以蔽之,觀世音的意思便是:菩薩以無漏圓通大智觀照六道眾生因痛苦而念誦其名號的聲音;隨時護念觀察世間的芸芸眾生,並予以救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載無盡意菩薩問佛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陀的回答是:“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正法華經》卷十《光世音菩薩普門品》雲:“若有眾生遭億百千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得解脫,無有苦惱,故名光世音。” 這大概就是對“觀世音”名稱最“權威”的解釋。通俗點說吧,就是無論誰向觀音菩薩求救,觀音菩薩都會應聲而至前來解救。為眾生“度一切煩惱,解一切苦厄”,這也就是世人所讚頌觀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佛家稱慈悲,慈指慈愛,悲謂悲憫。而稱“大慈大悲”意思就深廣得多,不隻是一般的憐愛、憐憫、同情的意思。古印度佛經《大智度論?大慈大悲義》稱:“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大慈者念樂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憫湣眾生苦,亦能令脫苦。”《六祖法寶壇經》隻一處提到觀音,言簡意賅:“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一句話,給眾生樂,去眾生苦,“常無懈倦,恒求善事”.時刻從事這“與樂”“拔苦”的善業,是謂大慈大悲。這是施與的行為,其意思與“救苦救難”是連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