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的由來
觀音是佛教裏的菩薩。佛教的起源在印度。也就是說,廣受中國人尊崇的觀音,並非中國人的原創。
佛教是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創立的。這位王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屬於釋迦族,故被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這位聖人與中國的孔聖人是同時代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釋迎牟尼,公元前563—約前485年)。也就是說,印度佛教初創與中國儒家初創是在同一時期,這真是曆史的巧合。
公元前三世紀,佛教被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定為國教,並開始向國外傳播。至於是在何年傳入中國,自古以來,聚訟紛紜,大致有先秦說、秦朝說、西漢末說、西漢末東漢初說、東漢初說等諸種說法。均有史料根據,各說各的理。而流傳既久且廣的是最後一說,亦即所謂“明帝感夢求法說”。說的是:“孝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詞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理惑論》第二十章)。明帝於是派遣秦景、王遵等18人去西域,訪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秦景等人於大月氏遇沙門(僧人)迎葉摩滕、竺祛蘭兩人,並得到一批經書和佛像,用白馬馱著共還京師洛陽。明帝特建精舍給他們居住。這精舍就是今天位於洛陽城東12公裏處、邙山腳下的白馬寺。寺名相傳就是因當年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寺中藏經閣有名聯:“讀書台高,金人入夢;浮屠地迥,白馬馱經。”說的便是這回事。白馬寺也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源地,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曆代屢有修葺增繕,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摩騰、法蘭在寺裏譯出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這就是佛教入傳中國之始(其它大同小異的記述還見於《後漢紀》、《後漢書》、《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佛祖統記》等古籍文獻)。
此說並非定論,且為不少學者所駁難。近代大學問家梁啟超更是幹脆否定佛教是從陸路傳入中國的,他在《佛教之初輸入》(載《飲冰室文集》第52卷,中華書局1936年版)一文中稱:“舉要言之,則佛教之來非由陸路而由海,其最初根據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其它說法尚多,不述。但東漢時期(25-220)佛教已傳入中國,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廣泛傳播,這是沒有爭議的。
佛教入傳,觀世音也隨之來到了中國。不過,初來的觀世音跟後來以至現在中國人崇信的觀世音有著很大的差別,不論是相貌、性別,還是作為。
先說觀音的身世。這在佛經中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觀音為阿彌陀佛之子。
佛典《悲華經》載,觀音是轉輪聖王無諍念(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太子,他與其弟尼摩共同發願修行,修成正果後,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二脅侍。文曰:“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時空藏如來出現於世。王有千子,長名不朐……時太子不朐白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無上菩提,願我行菩提亡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時寶藏尋為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苦及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又稱:“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昫,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說得很清楚,不朐是“第一太子”,是“善男子”,“為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