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說觀音為蓮花所化生。

《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稱:“昔金光獅子遊戲如來國,彼國中無有女人,王名威德,於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花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觀世音,右名寶尚,即是得大勢。”這也是觀音有“蓮花之王”稱號的由來。

三說觀音菩薩實乃過去古佛。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音菩薩早在無量劫前已成正覺,號為“正法明如來”,又稱“正法光明如來”。觀世音的出道比十方世界許多佛的出道還要早。正法明如來大慈大悲,為了將眾生救出苦海,便倒駕慈航,現作凡夫,行菩提道,普度眾生。又《觀音三昧經》載,釋迦牟尼佛說過:“觀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我為苦行弟子。”(注:佛教以離俗出生死為“度”。普度,指廣施法力使眾生得解脫。)

四說觀音是神馬駒。

這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此教約成於公元前七世紀,比佛教早。在婆羅門教裏,觀世音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雙馬童神。婆羅門教視之為善神,有著三個利普製造的金色三輪車,速度比思想還要快。他們聰明、靈巧、強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能使病人痊愈,盲人複明,殘疾複全,返老還童,老婦得夫,老男得妻,女人生子,沉船獲救,等等。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並開始廣泛傳播,婆羅門教隨之逐漸衰落。佛教把這位雙馬童神納入自己的體係,以馬置於頭,成了馬頭觀音或馬頭明王,為觀世音的自性身。中國唐代著名佛學家一行給佛典《大日經》注疏,成《大日經疏》,卷五稱:“作極吼怒之狀,此是蓮花部憤怒持明王也。”這說的便是馬頭明王。佛典《華嚴經二十七參章》載善財童子去見觀音:“見夫岩穀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聖者,無盡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雲,覆福芽之增長”。這個馬頭觀音被人格化了,成了一個“勇猛之丈夫”。

還有一個說法是來自日本民間的。說的是:有小兄弟倆名早離和即離,因父母雙亡,家財被人騙奪,兄弟倆被拋棄在一個荒島上,行將餓死。臨死之前.小兄弟倆認為,在短短一生中,就已經曆了生離死別、被人欺騙、饑餓'疲累等等的痛苦,深感遭受苦難的人們,迫切希望有人援之以手。因此,如能再生人世,當盡一切力量.援救遭受困厄危難之人。於是,二人心懷神聖信念,平靜死去,遂成為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不過,這個傳說作不得論據,因為觀音是佛教中的神靈,中國佛教源自印度,而日本佛教是由中國傳入的。它不是源頭,而是支流。

還有其它的說法。比如說觀音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又或傳說藏傳佛教中的度母(亦稱佛母)是觀世音救苦救難的本尊。等等。總之一句話,關於觀音的身世來曆,就如同關於佛教何年傳入中國一樣,學術界至今沒有定論。此所謂“雖善無征”。宗教神靈的傳說,源頭本來就不清晰,大概以後也不會有定論。不過有一點比較清楚:初傳入中國的觀音菩薩,是個王子、“善男子”,甚至是個“勇猛之丈夫”,不是我們今天到處可見的那位美麗溫柔的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