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兒童歌謠中有首《行花街》是這樣唱的:“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呢朵(這朵)紅花鮮,個朵(那朵)黃花大。黃花大呀紅花鮮,紅花鮮呀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看不完)。媽媽笑,爸爸喜,人歡花靚樂開懷。呢枝蘭花香,個枝桃花豔。桃花豔呀蘭花香,蘭花香呀桃花豔,千枝萬枝揀唔曬(挑不完)。”

三年困難時期,民生艱難,花市仍然年年照辦,花市裏仍然人海如潮。1960年,全市花市由3個擴大到4個,增加了東區花市。秦牧《花城》寫1961年的花市:“在年宵花市中……除了夏天的荷花、石榴等不能見到外,其他各種各樣的花幾乎都出現了。牡丹、吊鍾、水仙、大麗、梅花、菊花、山茶、墨蘭……春秋冬三季的鮮花都擠在一起啦!廣州今年最大的花市設在太平路,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十三行一帶。花棚有點像馬戲的看棚一層一層銜接而上。那裏各個公社、園藝場、植物園的旗幟飄揚,賣花的漢子們笑著高聲報價。燈色花光一片錦繡。我約略估計了一下花的種類,今年總在一百種上下……買了花的人把花木舉在頭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變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廣州的花市上,吊鍾、桃花、牡丹、水仙等是特別吸引人的花卉……這裏有來自福建的水仙,來自山東的牡丹,來自全國各省各地的名花異卉,還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麗,出自法國的猩紅玫瑰,出自馬來亞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區的許多仙人掌科植物……”

後來太平路有電車通過,花市有礙交通,同時,市區人口急劇增長。為適應需要,方便市民行花街,1964年(當年經濟已逐漸走出困境),撤消了太平路花市,開始設分區花市:

中心花市(越秀區)在教育路、西湖路。此地位於城區中心,人口集中,人氣最旺。

西區(荔灣區)花市在多寶路、逢源路。此地與花卉產區芳村區隔江相望,貨源便利。

東區(東山區)花市在東較場,1965年遷至東川路。此地為軍政、教育界住宅區.多售上等花。

南區(海珠區)花市在濱江路。1990年遷至江南西路。

各區花市規模大小不等,擺設大致相同。因花卉研究的創新進步,園藝的普及提高,花市每年均有新品種上市。花市內除擺花檔外,還有盆景展覽,或以半展半售的方式展出。另增設了年畫展銷,並延聘書法家應眾即席揮毫,代寫春聯條幅等,豐富了花市的藝術內容。當年來行花街的不少是家庭婦女和退休工人,青年男女攜手同遊者亦甚多。花市裏人潮如湧,春意盎然。夜幕下華燈溢彩,人們手中舉著簇簇花卉.笑語春風,深宵始散。

1964年,廣州市花木公司屬下有吉祥路、東風、荔灣、芳村等花圃,種植時花及木本花卉,花木市場基本由政府經營。同年,國務院通知各機關、企業及事業單位,取消擺花。用花量隨之銳減,不少花農改行。

1966年廣州花市,從農曆十二月廿七日擺至大年初三,時間之長為曆屆花市之最,前來遊逛人次超過300萬。當年陳毅來遊花市,並寫了《一九六六年廣州花市》詩:“去年花市好,不與往年同。今年花更好,如見開門紅。”哪料過了幾個月,“五一六通知”發表,文化大革命爆發,隨後全國大亂。

文革期間,花鳥蟲魚統統被視為“封、資、修貨色”,多次下令砍花改種菜糧,搞單一經營,各戶限種三盆花。花木、園圃苗木被掘掉,大批生長得很高大的桂花和棕櫚科等植物也未能幸免,大片土地改種所謂“備戰藥”穿心蓮等藥材。素有花鄉之稱的芳村,執行指令性計劃,隻準種植工業用香花。全廣州花卉種植業一落千丈。

迎春花市亦被視為“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1967年、1968年停辦。1969年曾複辦了一屆後,繼續停辦,直到1973年才恢複。當年董必武來遊花市,賦詩《羊城花市》:“除夕在羊城,重臨盛會新。四時花似錦,萬眾麵皆春。”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台。1977年文革結束。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全國氣象一新。鮮花被作為服務城市的“七鮮”(鮮菜、鮮肉、鮮魚、鮮蛋、鮮奶、鮮果、鮮花)之一,廣州花卉生產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種植麵積增加,範圍擴大。20世紀80年代,花卉生產由指令性計劃變為指導性計劃,後來又完全按照市場需求,生產適銷花卉品種。1981年,廣州近郊花卉種植麵積由1978年的4466畝發展到20125畝,3年間增加了3倍多。1982年,達31425畝;1990年,市園林局投資白雲苗圃,觀賞植物有563個品種,當年生產時花9萬盆。

1990年底,芳村花場遍布大半個芳村區,栽種花卉盆景麵積在1畝以上的花場有280多個,多分布於茶滘、海南、海中、增滘、海北、龍溪和葵蓬等村。較有名的花圃有:陸學明盆景場(花地小策敦厚裏)、茂林園(茶滘大田村)東漖鎮大花園(東漖南村)、惠成花場(海南村)、德輝花場(東漖南村)、羅彬花場(東漖村、海南村)、林祥江盆桔場(海北村)、芬芳園藝場(茶滘)、郭培盆景場(茶滘)、良芳花場(增滘村)、廣州市花卉研究中心(芳村大道西珠江大橋附近)、波園觀賞植物場(海南村)、芳村嶺南盆景場(龍溪中路南側)、廣繽花木場(海南村)、大漢盆景場(海中村)。

改革開放後,年宵花市不但複興,而且興旺遠超以前。據粗略統計,1980年的廣州花街總長超過10裏,售花攤檔在8000個以上。當年最大型的一株桔結果4000多個;最大的一枝桃花高達4米多。1980年後,從國內外引進的花卉如劍蘭、氣生蘭、貼梗海棠、天山紅花、蒲包花等在花市上市,漸受青睞。

1982年,黃埔區政府正式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花市地點設在海員路,規模較小,以後逐漸擴大。1986年起,花市遷到大沙地東路舉辦。1990年,花市的固定檔位增加到220個,散賣檔口有200多個,還設有工藝品、日用百貨等檔口。花市由原來的動員任務型轉變為市場商品型,來遊花市者達十多萬人次。

1984年開始,芳村區政府在陸居路,天河區政府在沙河禺東路設年宵花市。

1985年,廣州年宵花市規模空前,每個區都有一個中心花市,花檔2300多個。行花街人次超過200萬。除國內遊客外,還有美國、日本、法國、南斯拉夫、比利時、馬來西亞、秘魯等10多個國家的來賓。8天之內,花市成交金額2lO多萬元。是年,開展了除夕花市評靚花活動。從2004年開始,每年各區均進行迎春花市評比,內容包括:牌樓的主題性,創新的手段,棚架的更新美觀,人性化的遮風擋雨且安全等等。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廣州迎春花市越辦越旺,牌樓式樣年年有別,歲歲新意,花市規模逐年擴大。1990年,攤位數2905個,遊覽人次361.6萬,成交額518.4萬元。2008年,攤位數3564個,遊覽人次超過600萬,成交額約6500萬元。其熱鬧,其繁華、其興旺、其獨特,長盛不衰,早已是南國大都會廣州的一張名片、一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