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帶著對新年的美好祈盼來行花街,熙熙攘攘,襯托著花市的萬紫千紅,倒也春意融融。時人有詩詠:“花海人潮十裏長,嫣紅姹紫競登場。”“滿城炮竹迎春夜,到處花團錦簇天。”

花價隨供求關係而定,當時有人買了花後又覺不滿意,就在花市裏降價脫手賣掉的,買者也不介意,認花不認人。這種情況在今天是幾乎沒有的了。

除夕深夜十二時,迎春炮竹聲驟然炸響,全城轟動,亦宣布花市結束。花價在除夕夜已在步步下跌,此時更會暴跌,賤價出售。若仍無人光顧,依當年習俗,盆花棄花留盆,切枝委棄於地。不少花農,尤其是那些生意不好心情又差的花農,還得加上幾腳。

花市人氣旺,人氣旺就有生意可做。清末年宵花市基本是隻賣花。民國以後,經濟發展,商品意識大為普及和增強,大家也想趁花市“揾錢過年”,花市裏於是陸續有人擺賣陶瓷、酸枝家具、金魚、玩具、紙花、盆景、年宵品,甚至書籍報刊等,不過頗受青睞的還是古董字畫。當年的民眾意識是比較尊敬有學問有知識的人,不會念《三字經》、《千字文》,不會說幾句之乎者也的暴發戶是不受行家和他人尊敬的。所以,家中、店鋪擺上古董,掛上珍貴字畫,才顯得主人家有品位,可以提高身份,贏得行家之間的尊重。而當年婦女和青年男女結伴同遊來逛花市的較少;家庭主婦和店員、工人等,一年做到晚,除夕更是大忙時候,亦難有多少空餘時間到花市遊逛。花市的主顧,除了一些學生或知識分子外,多是工商業主或戶主的中年以上的人,他們就最是需要這種“附庸風雅”。於是當年有名的翰雅齋、紹華軒、三多軒、文緣館等字畫古董店,就或在本店加開夜市,或在花市附近設點銷售。當然,也有攤檔趁機賣假古董、以仿亂真的名家字畫,因其價廉,不少人也樂於購買,擺在居家、店鋪,並沒有多少行家能辨其真偽。當然還有不少人隻是趁熱鬧的。

花市前後這段時間,廣州人多以花市作話題,所謂“無人不道看花回”。

以上記述的是抗戰前廣州年宵花市的大致狀況。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1938年除夕,廣州仍設花市,盡管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響起警報聲。當年秋,廣州淪陷,民眾四出逃難。槳欄路當時沒有被火災波及,翌年春節前花市照開,但慘淡多了。隨後戰火蔓延,糧食緊缺,人們活命要緊,花田於是多改種稻穀,桃樹也被砍了當柴燒,大半花農轉業;工商業大多停頓,花市產銷力嚴重下降。當時留在廣州的“大天二”、惡霸、漢奸、密偵、龜公、奸商、開賭賣鴉片的不少,這些人發了國難財,成了花市的大主顧。花價變得漫無標準,因人而異。日本人對廣州花市風俗不加幹涉,故廣州花市在淪陷七年中尚無間歇,但規模人氣遠遜戰前,冷淡多了。在日偽殘暴統治下,生活艱難,性命安危莫測,甚至朝不保夕,哪還可能盡情歡慶以迎新春。在花市買支好花,隻求買個平安的希望。日偽統治時各業蕭條,沒有了也死不了人的花卉業自然衰落,花圃大都丟荒,或改種雜糧。至抗戰勝利時,常見的花卉劍蘭、菊花、含笑等都隻是零星種植,總量僅為戰前的十分之一左右。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1946年花市,市況平常。自1947年起,工商業逐漸興旺,花市規模也隨之逐漸恢複,一度冷淡的花卉業得以重振,芳村的一些園林、花圃亦得以恢複,但景況大不如抗戰前了。至建國前夕,廣州的花卉生產仍集中在芳村和河南兩地,種植麵積約2000畝,各約占二分之一。

4、建國後花市

建國初期,花市繼續在原址舉辦。

1950年除夕,建國後首屆花市在槳欄路舉辦。花市場地和形式與以前相同,隻是治安保衛工作比建國前加強。以後經濟恢複,百業複蘇,花市也隨之興旺,花市地段曾擴大至楊巷南段和裝帽街一帶。當時市場麵目一新,人民安居樂業,花價也隨金融安定而下降。永漢路(原雙門底,今北京路)花市亦繼續舉辦,人潮如湧。

1956年,全市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隨著形勢發展,雙門底花市遷至教育路、西湖路;槳欄路花市遷至太平路即今人民南路(北起上九路口、南至晏公街口段)以及大新西路一段。花市更為熱鬧。當時稱太平路花市。

太平路花市是建國後新型花市的開始。這裏路麵較槳欄路寬闊,人流有回旋餘地。花市用竹料在馬路中間搭建花檔,人分左右行走,秩序井然。出入口處搭建彩門牌樓,牌樓上書“迎春花市”。牌樓兩旁有書法家撰寫的春聯,綴以彩燈。場內設花市指揮部和醫療隊、廣播宣傳等。經過公私合營,原來的工商業主絕大部分都成了一般職員或工人,年宵花市的遊客,也由過去以工商戶為主轉變為以廣大市民群眾為主了。這時一年一度的廣州迎春花市已開始名聲在外,成為在全國具有獨特風格的民俗盛會。

約在除夕前一個星期,擺設花市的馬路便開始封路搭花棚。花棚有點像馬戲團的看棚,一層層銜接而上,不過不是圓的,而是沿街伸展,擺成長廊。一些大枝的花木在開市前幾天開始陸續運來。農曆二十八日,花市正式開市。十裏花街張燈結彩,喇叭裏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川流不息,熱門非常。當年花農吃住都在花市。

1958年,廣州市花木公司成立,開設永漢北路中心門市部,統一管理花木市場,組織花木生產,調控市場價格,統購統銷,負責省內外的批發、零售和出口業務。同年,芳村私家花園合並,由花木公司統籌管理,栽種盆景、茶花、牡丹等花卉,供應市場。

1959年至1966年,朱德、董必武、謝覺哉、陳毅、林伯渠、郭沫若等國家領導人曾先後來遊廣州花市,並留下了不少詩篇。

林伯渠《春節看花市》:“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束立盆最成隊列,草株木本鬥芳芬。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若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1959年)

郭沫若《春節廣州遊花市》:“金桔滿街鬆滿市,牡丹含豔桂含香。墨蘭簇簇青峰劍,玫瑰團團白玉堂。爆竹轟鳴聲動地,電台播送夜增光。遊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風上麵龐。” (1959年)

朱德《和郭抹若同誌<春節遊廣州花市>》:“百花齊放遍城鄉,燦爛花光紅滿堂;更有心花開得好,一年轉變萬年香。”(1959年)

董必武《羊城除夕》:“處處迎春節,羊城風習殊。歲除花市鬧,利是夜談珠。”

陳毅《廣州花市》:“華燈照不夜,歌聲喜欲狂。人人爭買花,忙煞賣花郎。”“花市過午夜,春濃風更吹。攘攘人百萬,個個買花歸。”

當年廣州市長朱光寫有《望江南?廣州好》五十首,其中一首寫廣州花市:“廣州好,花市百花開。除夕東風花共醉,芬芳盈掬係春回。曙色破天來。”又有《花市迎春與全市同樂》詩:“花市流連倦不歸,樂同甘苦接春暉。銀漢繁星同灼爍,人間燈火自光輝。爆竹聲聲催曉奏,紅梅處處吐芳菲。反複思行江畔路,晨曦已照滿城旗。”

散文家秦牧也寫有一首詩詠當年花市:“花街十裏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看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