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的形成和發展
廣州麵向大海,八麵來風,自漢代起就是對外交通口岸,貿易發達,萬商雲集,經濟繁榮,是一個鮮花需求量很大的市場。宋元明三代,商品經濟逐漸發展,遂出現“稻田利薄”,農民“每以花果取饒”的情況(引語見明末清初《廣東新語?木語》)。明代時,廣州地區及四鄉的花木業日趨繁榮。出現了專門以栽花木為生的“花戶”、“采花婦女”,而以販花為業的“花客”、“花販”更較前代為盛。明末清初,廣州已有用香花蒸製香油、薰茶、釀酒、蜜餞、製藥和染料等加工業。官場也需要花木。今光孝寺內有一碑《光孝禪寺革除花卉供應碑記》,立於明代末期的天啟二年(1622),碑文記載:光孝寺是明代廣州首寺,每有大節日,文武官員集會祝厘頌聖,所有費用均由寺出,連官場擺設的花木,亦要由光孝寺供應。後幸京中有人向代理廣州府說情,才免去光孝寺為一府兩縣(廣州府、南海縣、番禺縣)供應花卉的繁重差役。雲雲。光孝寺不可能生產花卉,隻能在花市采購。可知明末花卉需求量甚大,花卉集市興旺。
現在廣州人講花市,立馬想到的是除夕花市,不會想到別的。晚清以前文獻記述的廣州花市花圩,指專供花木銷售的市集和經常賣花的處所,並非隻在新春前幾天才形成的花市。而後來的年宵花市即由常年花市的發展而形成並成為傳統。
明代末期廣州主要種植花卉的地方,一在州城北麵,“番禺鹿步都(今廣州東郊),自小坑、火村至羅岡,三四十裏,多以花果為業。”(明末清初《廣東新語?木語》)明末名妓張喬(張二喬),葬於今白雲山東麓梅花園,墓名百花塚,遺石今尚存。當時那一帶便是種花之地。《廣東新語?素馨斜》載:“近崇禎間。有名姬張喬死。人各種花一本於其塚。凡得數百本。五色爛然。與花田相望。亦曰花塚……塚在白雲山梅坳。”一在州城西南岸今芳村,尤以花地為最盛;一在州城南岸河南島(今海珠區),尤以莊頭一帶遍植素馨最有名。明末清初時的廣州花農,已普遍熟悉各種花木在不同地域的種植技術,能安排較準確的花候,並大致通曉挨、扡、插、駁及數花合一株等園藝技能。
⑴芳村花地花市名園
今芳村花地自古稱花棣,自隋唐時代,當地居民便在此墾荒種植花木,漸有花田。這裏河湧縱橫,堤堰曲折,卉木交長,花草繁茂。花地之得名,有這麼個民間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花地隻是一片低窪的荒地,雜草叢生,人們就叫它“荒村”。
此地住著一個善良的老人,叫蔡伯。他無兒無女,在泥屋裏不知住了多少歲月。家中孤寂,隻有屋簷下的燕子與他作伴。蔡伯特別喜歡這些燕子,他每天在菜地裏捉些菜蟲蜢蚱,到簷頭去喂燕子,別人也不敢到他的園子裏打鳥。蔡伯家的燕窩於是越來越多。
這一年,母燕生下了一窩十分可愛的小燕,蔡伯對其精心喂養,不到兩個月,小燕就長大了,練飛了。一天,母燕帶著小燕子在園子裏練飛,突然,站在枝頭的一隻小燕子被一粒從園外飛來的小石頭擊中,腳被打斷了,掉在地上。蔡伯剛好從地裏回來,雙手把它捧回屋裏,用破棉絮給燕子做了個鬆軟的小窩,又到野地采回些鬆筋藤,駁骨硝之類的草藥搗碎,給小燕子敷上。以後,每天換藥喂水,捉蜢蚱菜蟲給它吃。不到一星期,小燕子的傷就好了。
當年秋天,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告別蔡伯,隨母燕南飛度冬。第二年,春暖花開,燕群回到蔡伯的菜園,奇跡出現了。回來的燕子,都到蔡伯的門口兜一圈,吐下烏亮的種子。燕子一群接著一群,一隊跟著一隊,成千上萬,它們是為了感謝蔡伯的恩德,特意給他送來從世界各地采擷的奇花異草的種子。蔡伯把種子撒在菜園裏,不久便長出各種各樣的奇花異果來。
老人家高興極了,他把那些花草種苗,分給街坊鄰裏種植。不知經曆了多少年代,這裏就成了花卉之鄉,人們把它叫做“花埭”,即今花地。
這傳說當然是神話。但它蘊含了廣州花卉文化的風格:廣采博收天下名花異卉,不拘一格。後世廣州花木繁茂、品種眾多,也是這種人文素質的體現。
花埭自隋唐起栽種花木,南漢時(917~971)以盛產素馨、茉莉花聞名。經數百年發展,到明代後期,此地已是草木茂盛、花果遍地,四野芳香,以生產花木著稱,花卉品種遠較前代為多。晚明萬曆年間(1578—1620),此地已有“花園樓台數十,栽花木為業”的花木產區。“海色四圍無稅地,香濃百畝有花田。”花地藝花即始於明代(見《嶺海名勝記》)。
清代,隨著中外文化的頻繁交流,國內各地商賈和遊人往來增多,促使花卉品種向多樣化發展。花地花卉業十分繁盛。當年有更館對聯:“雨後有人耕綠野,月明無犬吠花村。”道光年間詩人譚敬昭有《重過花埭東園寄潘比部伯臨》詩:“蘭槳駐笙歌,花田散綺羅。夕陽人影亂,深樹鳥聲多。野色迷香徑,酣紅點綠波。南園春草滿,詩思近如何。”胡高德有《大通煙雨》詩:“南來絲雨渾江煙,遠接瀛洲近接天。海色四圍無稅地,香濃百畝有花田。”都可想見當年花地繁花遍野的景況。園林家沈複(1763—1825)約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來遊花地,他後來在其名著《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中記述:“十三洋行在幽蘭門之西,結構與洋畫同。對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廣州賣花處也。餘以為無花不識,至此僅識十之六七。詢其名,有《群芳譜》所未載者。”(《群芳譜》是明代介紹栽培植物的名著)可見當年花地花卉品種之繁多,並且有花市。清?乾隆《番禺縣誌》載:“粵中有四市,花市在廣州之南,有花地以賣花為業者數十家,市花於城,與合浦之珠、羅浮之藥、東莞之香稱四市。”可見其時芳村花市已有相當規模,且有相當名氣。
清代花地最有名的花市在花地觀音廟(又稱策頭廟、東溪古廟)前。花市在晚明時已形成,廟則建於清初,在花地通津東端北側(今東漖北路與宏安街相交處北側)。廟南臨花地河支流大策溪,水運便利。廟前南麵空地是天光圩花市,為清代芳村地區主要的花卉集散地,又稱花圩。花圩的各種鮮花,一年四季燦爛盛開,春有蘭花、梅花、桃花、玫瑰;夏有白蓮花、茉莉花、蓮花、薑花、紫薇花、石榴花;秋有菊花、桂花;冬有水仙花、仙客來、劍蘭、雞冠花等,遐邇聞名。清道光、鹹豐時詩人李蘅芳有《通津曉渡》詩詠:“衝過曉煙人渡河,長年不斷載花過。花圩花市策頭廟,高閣看雲掩薜蘿。”每天天亮前,花農、花販就將切花、盆花、花飾等運到此地花市出售,到晨曦時散場,故稱天光圩花市。大宗花卉交易在此進行,相當熱鬧。每日清晨,又有成群穿花姑娘,各背一隻裝滿各種鮮花的竹籃,帶上鐵針、竹絲、麻線等穿花用的工具,來到花圩,把鮮花巧妙地穿製成花環、花串、花瓔珞、花牌、花蝴蝶、花魚、花蝦等飾物擺賣,因其形象栩栩如生,故亦頗受花店主和花販們青睞。
清道光年間詩人張維屏有《花地》詩詠花市,其序記:“珠海之西有鵝潭,鵝潭之西有花地。地以花得名,有花市焉。”詩曰:“花地接花津,四時皆似春。一年三百六,日日賣花人……”又作《花市》詩詠:“花市朝朝水一方,目迷五色燦成行。筠籃賣入重城去,分作千家繡閣春。”(《鬆心詩集》)花市以北為古廟,古廟以北為醉觀園等著名園林,當年園林又主營花木,故此花市可謂盡得地利,至民國前期尚存。清末民初時,有民謠《花地人》二首,是這樣唱的。之一:“蜜蜂嗡嗡吱喳喳,勞碌奔波為種瓜;掘地擔肥做到怕,不如花地學種花。”之二:“蝴蝶雙飛鵲喳喳,花地人女甚‘巴摣’(潑辣);種得花兒‘威喳喳’,天光采摘過黃沙。”
花地曾因景色優美而成國際旅遊勝地。清嘉慶十七年(1812),當時的兩廣總督明文指定花地為外國人旅遊點,並規定外國人每月逢八出遊,日落即歸,不準在旅遊地過夜。
芳村除以花聞名外,又是嶺南盆景藝術的發樣地之一,素有“花卉之鄉,盆景之地”的美稱。明清時期,芳村盆景藝人已製作古樹盆景供人觀賞。觀賞魚亦甚有名,清末時許多花農在種花的同時兼營觀賞魚養殖。花卉、盆景、觀賞魚被稱為“芳村三寶”。
清代中期以後,花地河上畫舫遊船如織,河兩岸花田更較前繁盛。時人有竹枝詞詠之,可見當年那花團錦簇花似海的景象:
珠娘顏色比花妍,結隊看花艤畫船。
一片笙歌花世界,從來花地即花天。
——夢岩山人
雙槳花船春浪微,隔江晴雨雜煙霏。
朝朝搖出大通滘,飽看花田春色歸。
香風拂拂淡煙消,載酒片舟一葉飄。
明月如潮花似海,隔船吞吐玉人簫。
——胡鶴
清代吟詠芳村花地的詩文集不少,著名的有道光詩人張維屏《花地集》、鹹豐三年(1853)刊《人日遊花埭看牡丹》、光緒十一年(1885)廣東德慶舉人梁修《花埭百花詩》以及晚清編印《羊城竹枝詞》中60多首關於花地的題詠等。這些文采粲然的詩文,描繪了花的儀態,讚頌了花的“品格”,也賦予花以靈性,是廣州花卉文化中的精品。
清代芳村地區有兩個特色:
一是為世代花鄉,向以花卉栽培曆史悠久著稱。有“嶺南第一花鄉”之美譽。其中花地名聲最著,東漖、茶滘和葵蓬村的花卉、盆景種植,亦相當有名,現在仍是廣州花卉生產的主要基地。
二是園林眾多。芳村園林(私園)鼎盛於清代,主要在花地一帶。在不足三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二三十處園林。這些園林不僅栽種花卉,同時亦做銷售,著名的八大名園都以種售花木、盆景為主,各園或以奇花異卉取勝,或以景色幽雅迷人,或集賞花飲食於一園,或吸引文人園中作詩,成為當年一種頗具特色的園林式花市,聞名羊城。每逢神壇社廟(祭神的節日)和每年春節、正月上元節、正月初七“人日”、二月十五日花朝(百花生日)、三月天後誕、五月端午節、七月乞巧節、八月中秋節等民間節日,花地園林多擺設“花局”(近似今天的花卉展覽會),展出各園名花及接駁的各種奇異花木品種,爭妍鬥豔,以招徠遊客;又有舉辦花卉、盆景展覽並進行評比者,俗稱“鬥花局”。優勝者可得燒酒、燒豬、利市(紅包)等獎賞。特別是春節至元宵期間,遊屐畫船鹹集於花地河及其支流,前來采購花卉者甚眾。正月初七“人日”,當時正值百花盛開,廣州人有遊花埭的風俗,這實際也是一種花市。清末《番禺縣續誌》有載:“花地諸園林,皆以賣花為業,多裝設盆景,每歲春初,遊船麇集,花事尤盛。”
清代芳村園林名聲較著者有:
六鬆園
故址在今芳村醉觀公園南部一帶。西近花地河(清代前期的花地河比現在寬闊得多),園門朝南開,門前為大策溪水道(今成了東西向段的東漖北路)。園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園內有六棵古鬆,因而得名。又由於在花埭之東,故又名東園。園主潘有為(1743-1821),參與過校訂《四庫全書》。既是官宦,又是詩、畫、金石名家。
晚清詩人張維屏曾借住東園達九年之久。他在《東園雜詩》序中記述東園景物:“園在珠江之西,花地之東,潘氏別業也。雖無台榭美觀,頗有林泉幽趣,四尺五尺之水,七寸八寸之魚,十步八步之廊,三竿兩竿之竹。老幹參天,留得百年之檜,異香繞屋,種成四季之花。炎氣消滌,樹解招風,夜色空明,池能印月。看苔蘚之盈階,何殊布席;盼芰荷之出水,便可裁衣。枝上好鳥,去和孺子之歌,草間流螢,半照古人之字。蔬香則韭菘入撰,果熟而桔柚登筵。”
清道光鹹豐年間,此地成為文人雅士聚集之處。黃玉階、譚瑩等人在此吟詩作對,結花田詩社(見《番禺縣續誌》),又或說這幫文人騷客在此結詞社(見《冬榮詞館》)。
六鬆園又稱馥蔭園。張維屏在《聽鬆園》詩“九載寓東園”句中自注:“丁酉(1837)寓東園,丙午(1846)東園已易主”。清末《番禺縣續誌》載:“園後歸伍氏,易名馥蔭”。因是伍氏所有,故又稱伍氏萬鬆園,又名恒春園。清光緒十三年(1887),康有為寄居於此寫成《人類公理》一書。清末,六鬆園大部分已荒廢,僅存一部分,為今之醉觀公園南部地。六鬆園內原有的一座石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遷建於醉觀公園。2005年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今存。
醉觀園
在花地河東岸,清代花地八大名園之首,占地十餘畝。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潘有為遺下的東園大部分歸了伍氏,易名馥蔭園;沿花地河部分則分別成了幾個小花園,醉觀園是其中之一。清光緒年間,園歸新興縣天堂圩村梁日華。此人少年時隨其父在花地園林學藝,既是醉觀園主人,也是園丁,還帶領天堂老鄉20多人在此學藝,後皆成著名花匠,故被譽為“天堂花王”。
清代醉觀園交通方便,西臨花地河,北近上市湧,南臨大策溪,乘遊艇可達園前。園中環境幽雅,綠樹成蔭,花枝交柯。所栽牡丹,在清末民初時名冠省城,遠銷港澳,豪商巨富多到此選購。其次,該園擺設花局久負盛名,大型花局多出醉觀。園主人為招徠更多遊客,在園中蓮花池上建了一座醉觀樓,供粵菜西點。據說該樓是最早在芳村經營西餐西點的酒樓。後又增設粵曲歌壇,請名伶演唱,醉觀園成為集觀花、飲食、娛樂於一體的花園。登上醉觀樓,可以遠眺白鵝潭及花地河景色;近處名木奇花,嫣紅翠綠,池中飄來陣陣蓮花清香,使人陶醉;美酒佳肴,三分醉意置身其中更是美不勝收;醉觀之名頗為貼切。
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芳村,花地河一帶園林遭戰火摧殘。抗戰勝利後,雖有恢複,但園林麵貌大不如前。1956年,原留芳園、紉香園、群芳園、新長春園、翠林園等園林先後並入醉觀園,稱醉觀花園,以花卉、盆景見長,為花木生產場。地在山村橋東橋腳南麵,花地河東岸。1983年改名為醉觀公園,麵積比前擴大,達3.4萬平方米。今存。
留芳園
留芳園在醉觀園東北,清代花地八大名園之一。占地十餘畝。
留芳園以栽種牡丹和擺設花局出名。由於其相鄰大通煙雨勝景,故遊人多參觀大通煙雨後到留芳園觀花。清光緒年間,從山東荷澤請來的栽培牡丹能人有數十人,有時達百人之多,園中設有花廳供他們住宿,每年十一月到達,春節前才歸去。為了突出留芳園盛產牡丹的特色,荷澤花農還特贈給留芳園一塊黑漆金字牌匾,上書“國色天香”作為標誌,以吸引遊人賞花買花。為招徠遊客,園主新興人梁木還在池塘中建了一座亭子,專用來飼養孔雀(民間有如能看到孔雀開屏,就能行好運的傳說),遊人果然大增.
1956年,留芳園與群芳園等園林並入醉觀花園,即今醉觀公園。
紉香園
紉香園在醉觀園與群芳園之間。清代花地八大名園之一。園中栽種花木品種繁多,達120多種。園主為風雅之士,在栽花種樹之暇,多與詩人墨客往來。清光緒十一年(1885),廣東德慶舉人梁修寓居紉香園。這時元宵節將至,園主人想借詩壇擴大紉香園的知名度,以招徠遊客,便邀請梁修為園中每種花賦詩一首。梁修在園中徘徊數日,完成佳作,並以題詠貼在花前,名曰“百花詩壇”。元宵前,紉香園布置得花團錦簇,燈紅花豔,廣州城內外慕名而來觀花賞詩者絡繹不絕,堪稱花事盛舉。事後,梁修把諸花題詠進行增刪,裁為百首,並於每首詩前冠以小序,題名為《花埭雜詠百首並序》,俗稱《花埭百花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花地群芳譜。今存。
紉香園在1938年日軍侵占芳村時被毀。後重建,名園易主,由順德人歐全經營,改名“仁香”,門前掛一副對聯:“仁者之風,桃李馥鬱;香兮其品,蘭芷芬芳。”一時為人傳誦。
1956年,本園與留芳園、群芳園等園林並入醉觀花園,即今醉觀公園。
翠林園
翠林園在花地觀音廟西側,靠近花地河與大細海(已填為陸地不存),為六鬆園故址的一部分。清代花地八大園林之一。園門前掛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翠竹風來鳳凰舞;林花露滴海棠眠。”園由一卜姓花縣人經營。園中亭台樓閣,水榭回廊,精舍幽雅。
花地觀音廟前是花地花市,賣花買花人絡繹不絕,翠林園因此獲益不少。善於培植花木精品是該園的特色,如園中曾精心培植了一棵銀杏古樹盆景,送南京參加花卉盆景展出。由於銀杏盆景培植不易,兼之造型獨特,識者以4兩白銀購去。園中還栽有一盆珍貴蘭花朱砂墨蘭,清末著名廣州士紳江孔殷太史慕名到翠林園觀賞,愛之不忍離去,出4兩白銀求得轉讓。當時4兩白銀可不是個小數目,這成為芳村花史上的佳話。
清後期詩人張維屏曾合家載酒遊大通寺、翠林園和五眼橋後賦詩一首:“回望雲山紫翠盤,離城數裏不聞喧。一舟穩載琴書酒,二老同攜兒女孫。瞻眺佛堂又仙觀,徘徊水榭與煙村。清溪且喜無風浪,況有花香送到門。”
翠林園由於環境幽靜,在清後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花地民間迎賓館。廣州、南海及番禺的官員,卸任後不便在衙門多留,往往到翠林園小住。接任的新官,多經南雄到韶關,由北江乘船到廣州,因禮節關係,多不立即進城,也在此居留一段時間。
群芳園
群芳園在花地河東岸,與紉香園為鄰,清代花地八大園林之一。跟著名的花地花圩僅一溪(策溪)之隔,原是清前期乾隆年間潘有為東園的主要部分。園名含“花多芬芳”之意。環境清幽,風景怡人。園中有檜六株(廣州人將檜作鬆),乃百餘年之物,故又稱“六鬆園”。清末《番禺縣續誌》卷四十載:“六鬆園在花埭柵頭村。乾隆間潘有為築以奉親者。風亭水榭,有老荔兩株,自閩移至,今尚存。”園中這兩棵香荔,品種極佳。道光詩人張維屏在《東園雜詩》有詠:“滿眼皆生意,高低綠萬叢。才聞荷蓋雨,又愛柳絲風。花徑深深轉,流溪曲曲通。鳴蟬偏解事,催報荔枝紅。”
群芳園後交芳村坑口村利積良代理經營,景色更顯秀麗,園主請名士撰寫了一副園聯:“群花春來紅拂閣;芳草到時綠映堤。”1940年後園漸荒蕪。1956年,本園與翠林園、留芳園等園林並入醉觀花園,即今醉觀公園。
餘香圃
在花地河東南岸,今合約街對麵湧岸(湧已覆蓋不存),占地八畝多。清代花地八大名園之一。園主羅滔,花地村人。該園除栽種多種花卉、盆景外,還以盛產生欖著稱。有一對聯:“福蔭園中多福蔭,餘香圃裏有餘香。”此“餘香”即山欖食後之“餘香”,故名餘香園。有文士以“餘香”二字寫成一聯,主人把它掛在園前:“餘地半弓閑插柳;香煙一縷自烹茶。”描寫的便是在欖樹濃蔭下品茗,群芳環抱,香氣襲人的意境。
1938年,本園遭火毀,山欖樹無存,後複園續種花果。1956年,園主人帶園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部分園地被花木公司征用,其餘部分後又因擴建東漖北路和被征用而不存。
合記園
合記園在花地河南岸,黃大仙祠東北側,今儒林新街一帶。清代花地八大名園之一。園主何氏,順德縣陳村人。該園以載種蘭花著稱,品種繁多,尤以栽種珍貴品種出名,如企劍白蘭、軟劍白蘭、化紅白墨、徽州墨蘭、金絲馬尾等。園中山石流水,亭台小徑,景色清幽。1938年,本園為日軍所毀,戰後沒有複建。
新長春園
新長春園在舊花地觀音廟右側,為清代前期原六鬆園故地的一部分,約在今醉觀公園東南部地。園占地約10畝,栽種牡丹、時花、盆景、苗木,為清代花地八大名園之一。順德縣陳村梁氏經營。
本園園門高大,很有氣勢,門前是古老花圩。得占地利。擺設花局是本園當年的主要收入,園門後有銷售花木處,設招待室,招待采購大戶。當年不少廣州的花店、花販是其固定客戶。本園花卉在香港亦占有較大市場,春節期間,牡丹、盆花、金桔源源不斷銷往香港。日軍侵占芳村期間,本園遭受破壞,抗戰勝利後逐步恢複。50年代初期由花地村經營,作花卉出口中心。50年代中期,新長春園並入醉觀園,合稱醉觀花園,即今醉觀公園。
杏林莊
故址在今鬆基直街,北隔上市湧與聽鬆園相望,西北鄰大通寺,南接康園。始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道光二十四年(1844)冬落成。麵積約6666平方米。香山進士、畫家鄧大林建。鄧以賣藥為生,常以丹藥濟人,故莊名杏林,為清代芳村著名私園。
杏林莊建築小巧玲瓏,色調和諧,並多有泉流水注,道光詩人張維屏評之為“結構無多妙到宜,要從雅淡見清奇”,又讚其園地雖小,布置得宜:“有堂有池,有亭有閣,有竹有石,有花有木……所以有異於他園者,則以有丹灶可煉丹藥也……蔭泉之園,不設牆垣,四通八達,樂與人同。”一個士大夫的私家園林不設圍牆,任由遊人觀賞,鄧大林身為名醫的這點濟世之心,至為難得。
杏林莊以八景聞名,景稱:竹亭煙雨、通津曉渡、蕉林夜月(一說蕉林夜雨)、荷池賞月(一說荷池賞夏)、板橋風柳、隔岸鍾聲、桂徑通潮、梅窗詠雪。當年文人墨客對園中八景的題詠,可謂珠玉琳琅。詩人李蘅芳有《題杏林莊八景》,其中《竹亭煙雨》詩雲:“小亭四麵竹回環,衣桁陰生月一彎。日報平安無個事,琅牙青翠隱煙環。”南海女詩人李蘭嬌遊覽了花地名園後,詠道:“花地園林都看遍,儂心獨愛杏林幽。欲將八景描歸去,披向妝台作臥遊。”杏林莊八景在時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知一斑。鄧大林後來將眾多詩人的題詠彙編成《杏林題詠》二卷。
杏林莊原來無杏,園林建成後,舉人何瑞芝從京師歸來,贈以白杏一支,陳澧則從北京帶來紅杏相贈。這些杏苗經過培育,在園林落成後第六年開花。杏林莊栽種杏花成功,開了嶺南有杏之先例。詩社邀請名士吟賞,張維屏《杏林莊賞杏花》詩有“嶺南見杏昔無聞,今日花開花事新”“他年杏譜傳佳話,第一花開在鄧林”諸句。這次杏花雅集,於鹹豐六年(1856)編成一冊以花地杏花為題材的詩集《杏林莊杏花詩》,由番禺梁園琮付鐫,傳於後世。
相傳杏林莊八景中以石景最佳,高類山峰,平似坐椅,立如屏風。20世紀50年代前杏林莊已荒蕪,八景亦湮沒,部分石景後被移置於廣州文化公園品石軒。原杏林莊地漸成工廠與民居,今已難覓舊痕。
聽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