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農賣花,服裝上不會刻意搞什麼花樣,更不會把鮮花插在頭頂上。他們隻是舉著所售花卉,站在花棚架上高聲吆喝。工藝品檔主跟花農不同,他們是城市青年,服飾講究。尤其是那些大學生檔主,一個個都穿著時尚服飾,更有人刻意穿得古靈精怪,甚至不惜把自己變成超人、外星人、海盜或卡通人物,頭上或戴皇冠或戴牛角或戴米老鼠頭或其他古裏古怪的東西,“鮮活異樣”,一心要吸引遊客的目光。
2007年,越秀西湖花市首次設立動漫檔位,展示動漫人物造型,那完全是青年人的玩意,各種動漫的風車、衣服及裝飾品引來了不少年輕人的追捧。動漫攤位的檔主幾乎都是正在放寒假的在校大學生、高中生,三五好友合租一個檔位,不僅出售的品種新奇,而且自己就裝扮成魔法師、小仙女、小天使,引來眾多小孩拖著父母的手上前觀看。
學生檔主不會像花農那樣站在棚架上吆喝,他們是三三兩兩的站在檔位前,或站到檔位前麵的走道中,舉著五彩繽紛的風車、生肖模型、氣球、充氣玩具等等不同物品,高聲叫著:“三元一個!”“十元一件!” 他們不時相互打鬧嘻嘻哈哈,花市七彩燈光下映照著他們充滿喜悅的青春笑臉,給傳統的花市增添了無窮的朝氣,煥發出勃勃生機。很多遊客被他們吸引,在這些攤檔前徘徊流連。這是今天廣州花市有別於過去的一道很亮麗很陽光的風景,體現了當今社會的多樣化、生活的多元化。
事實上,據節後調查,這些學生檔主並沒有多少人真的在花市裏賺到多少錢,而學生租檔卻是年年不衰。他們之所以放棄行花街而自己來做花市的檔主,主要的不是想賺錢,而是想三五好友一同體驗生活,盡早積累社會經驗。一位學生檔主這樣記述:“春節在荔灣花市擺檔,無論是銷售人群定位、貨品檔次定位、計劃、比價、入貨、存放、深夜保管、宣傳、銷售等都是一手操辦,很辛苦,但非常值得。”在北方,這叫“練攤”(廣州人沒這個說法),這體現出今天廣州青年學生的一種精神風貌。
青年人好搞怪,花市有時也會搞搞新意思。2007年是豬年,薯非花,番禺花市卻在偌大的鮮花展廳中央,擺了個長1.2米,重85公斤的體態豐滿、貌似肥豬,其須根仍清晰可見的巨薯橫臥展台,做了“形象大使”,在四周蝴蝶蘭、牡丹等名花的映襯下,竟有幾分“醉臥花叢”的憨態。廣州話“薯”“豬”諧音,也算應節。同年,計生部門在荔灣區花市入口處向遊客派發包裝精美的特殊禮品,派了1000份。人們領了打開一看,竟是安全套。也屬有趣。
廣州迎春花市的繁華熱鬧,會讓外地遊客,尤其是北方遊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對他們來說,現在廣州過年,可能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廣州沒有鞭炮聲,而新春的鞭炮聲是許多人對過年的記憶。一位留穗過年的北方人這樣感慨:“老家過早年,大年三十早上邊吃團年飯邊天亮。淩晨三四點開始,新春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綿延不絕……在廣州過年不能放鞭炮,不能放煙花,一年一度的花市才能讓人感受到春節終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