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為主的文化集市
顧名思義,花市賣花。但廣州迎春花市並非全部賣花,還賣工藝品等,民國花市時便是如此。用句現在的宣傳語來說,就是“把賣花和城市文化、旅遊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是前幾年,可謂多元化經營,花市裏賣五花八門的工藝品,賣陶瓷,賣精品,賣年宵品,賣奇石根雕,賣年貨,賣字畫,甚至賣衣服,賣各種真假難辨的古董古玩,以至把“虎頭牌”手電筒、“555”電池、“鷹金錢”罐頭、“紅棉牌”白砂糖、“第一福”金銀飾品、“雙魚牌”體育器材等等有數十年曆史的名優產品也在花市設檔出售。此外,還有揮春檔、熟食檔、金魚檔。2005年天河花市,現場寫春聯的檔口前人頭攢動;賣叫化雞、棉花糖、冰糖葫蘆等小吃的檔主更忙得不亦樂乎,各種雞型公仔大受小朋友喜愛。這說來有點像廟會。有人稱廣州迎春花市就是傳統廟會的現代版,甚至有媒體直接稱為“迎春廟會”,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廣州花市從來不會在檔位處搭台演唱地方戲曲,更不允許江湖藝人擺攤、敲鑼打鼓、耍猴賣藥、表演功夫玩雜技。這跟傳統廟會畢竟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有這麼多各式攤檔,人們來逛花市,便老少鹹宜,各適其適。這兩年為秩序和安全計,在傳統老城區(如越秀、荔灣、海珠)的花市主要就保留了工藝品、年宵品檔,取消了其他項目的經營。非傳統老城區的花市則還保留有部分經營項目,如2008年天河區花市,有金魚檔5個、年貨檔30個。黃埔區花市有美食攤位20檔。番禺區花市仍有揮春檔位,同時在中央公園北麵設立了50個陶瓷攤位。花都區花市則有“小吃一條街”。
傳統老城區花市遊人太擁擠,天河區與黃埔區花市設在體育場館內,地域相對開闊,遊客走動也相對較為寬鬆,保留部分經營項目有其道理;其花市景觀與設在老城區馬路上的花市景觀也不一樣,後者花棚背對背,沿路延伸,成一長列。前者基本上是沿體育場館的外走道兩邊擺設,麵對麵隔路相望,一眼望去,花街成一巨大的圓環形,遊客走在兩列花棚之間的走道上,可同時欣賞左右兩側的花檔。其中天河區花市在廣州十大花市中占地麵積最廣,設置檔位最多。由於路麵寬闊,也有在路中間搭棚架的,遊人走動也不很擠。
天河花市處在廣州新城市中軸線上,對麵是廣州東部城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天河城廣場一帶,再加在此設有地鐵站,這為花市帶來甚旺的人氣。花市四周又是現代高樓林立的新城區,花市的傳統節日氛圍與新城區的現代化氣象交彙在一起,顯得喜慶且生機勃勃。沿著花市走一圈,除賣花外,用的、玩的、吃的樣樣有,雖然檔位前也是人山人海,但走動起來比在老城區花市寬鬆很多,仰首望天,蒼昊如蓋,十分空闊,予人一種有別於老城區花市的感受。此外,由於有場地,天河區在迎春花市舉辦期間還曾搭台組織文藝演出,這在老城區馬路上開設的花市是根本不可能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今天廣州年宵花市已成了一個以花為主的文化長廊,一個以花為主的文化集市。
現在青年人逛花市比中老年人還多,而過年買年花布置家居的主要是上了年紀的人辦,因而青年人在花市裏更熱衷於逛工藝品檔而不是花檔。多年來,廣州各區迎春花市都設工藝品檔,而且都有相當數量,尤其在老城區花市,工藝品檔一般約占所在花市近三分之一的檔位,2008年的荔灣區花市更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一的檔位。
工藝品檔位在設置上跟傳統花市棚架不一樣,往往隻是一層較賣花棚架寬些的小平台,而且檔與檔之間大多相互有分隔,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檔位,三麵隔板上都掛滿貨品,與花檔明顯不同。
工藝品檔主不是傳統的花農、花販,而是下崗市民、失業青年,相當一部分還是大學生、職校生,甚至中學生(據報導,學生花市檔位開始於2006年)。他們追求時尚,知道當下流行什麼,年青一代喜歡什麼。他們賣時尚,賣各種適合青少年的玩意,如風車、拚圖、美術品、鏡框、布偶、充氣玩具等等,甚至“來點新創意”,賣寵物。2007年番禺花市工藝品檔口,幾個學生檔主就賣一種“熊貓鼠”,體長20厘米左右,身體顏色跟熊貓相似,都是黑白色,兩個眼睛還有“黑眼圈”。當然,他們也知道要應節,如果新年是豬年,必售與豬相關的物品;如果是鼠年,必售與鼠相關的物品。他們也賣年宵品,如紅底金字的新春對聯、喜慶的年畫等等。小小檔口掛滿各種喻示喜慶吉祥的小玩意,可謂琳琅滿目。有時,他們還會搞些“稀奇古怪”的品種,如前幾年,曾有過一種情侶“魔豆”,是一種小植物,經過特殊的技術在種子上刻上了祝福的文字,隻需澆點水,數天後就能看到魔豆破罐而出,傳達祝福,頗受情侶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