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裏的禪之二:品味平淡(1 / 1)

婚姻裏的禪之二:品味平淡

穩定的婚姻關係,需要雙方都能體味“平淡”的真義。漫長的婚姻生活一定是平淡無奇的,一個害怕平淡的人,不適合走進婚姻。

這座城市,單身女性越來越多,三十多歲的單身女人比比皆是。有個朋友對我說,她之所以不結婚,是因為“怕平淡,怕有孩子追著屁股喊媽媽,怕不愛,怕背叛”。我問她:“你不覺得平淡也是一種味道嗎?”她搖頭。

酸甜苦辣,要靠佐料,平淡,則是以原汁原味取勝。當然,前提是,那個東西是新鮮的。著名作家林語堂有個絕妙的比喻:隻有鮮魚才可以清蒸。我很喜歡的明代散文家袁中郎說:“凡物釀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靈也。”蘇東坡也說:“寄至味於平淡。”“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文章和書法的極致,不是別的,正是平淡。

婚姻也是如此。

婚姻生活的基本形態是平淡、平凡,甚至是平俗。別說婚姻,全部生活,都是如此。激情狀態,如詩如畫的瞬間,盛宴般的段落,畢竟是極個別極偶然的部分。大多數時候,我們壓根不在眾人眼裏,不在舞台上,不在華章裏,我們隻身——或者最多和二三家人,置身於無人看見的一個窗邊、一堵牆下,過著冷暖自知的小日子。即便是一個大總統、大明星、大藝術家,又何嚐不是如此呢?退一步講,假若沒有那些俗常的時光、瑣碎的事務,你又用什麼來填滿自己漫長的一生呢?

太多的人,習慣於對柴米油鹽的生活表示鄙薄,好像自己的生活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的,總有潛在的觀眾在某處睜著眼睛。

其實,生活,兩個人的生活是最不具表演特征的。生活,尤其是婚姻中的兩個人,要的恰恰又是另一麵,就像衣服的裏子,縫紉的痕跡,針頭線尾,都露在那兒。你在外麵免不了要本著勁兒,要顯示出光滑豔亮的一麵,一旦回到家裏,回到愛人旁邊,你便可以素麵朝天,發懶發呆,偶爾發發渾,都沒問題。

我認識的一個女子,愛美如命,結婚還不到一年,她告訴我,每晚,她總是比丈夫睡得遲一些,因為,等丈夫睡著了,她才肯卸妝,早晨又是她最先醒來,等丈夫睜開眼,便看見她已經是一個濃妝豔抹的大美人了。我問她:“為什麼這樣?”她說:“我不想對外光彩照人,對內灰頭土臉。有的女人在丈夫前麵隨便打飽嗝,放響屁,摳腳丫,我可不想成為那樣的女人!”我說:“你現在還算新婚,你打算一輩子這樣嗎?”她顯得很有決心,我也不便多說什麼,但我總覺得,一根弦繃得太緊,遲早會斷。果然,沒多久她向我哭訴,丈夫有外遇了。不能說,丈夫的外遇,是因為她的過錯。但是,她要死要活的落魄樣子,至少說明了,她是一個內心秩序比較混亂的女人。

信任平淡,不鄙棄平凡,就像站在大地上那樣令人安心。你站在大地上,可以飛翔,可以跳躍,可以奔跑。同樣,以平淡和平凡為底色的生活,更有機會變得五彩繽紛。我覺得,立足於平淡和平凡,再去爭取精彩,是一種更積極的生活態度。正如道悟禪師所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視平淡為喜樂。

樂得平淡。

一個有如此態度的人,才能做到宗寶禪師所說:“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以及馬祖禪師所說:“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事實上,簡單生活,是近些年在世界各地開始流行的一種“新概念”。哪怕有足夠的條件過奢華的生活,也要主動削減,直到稱得上是“簡單”和“平淡”:不看電視、不上網、不過夜生活、不在人際關係和衣著穿戴上花費過多時間,甚至不駕車,等等。“簡單生活”的最早倡導者應該是中國的禪宗。而美國的珍妮特?呂爾斯則被譽為“21世紀新生活的導師”,她的解釋和禪宗的解釋異曲同工:

“它是人們深思熟慮後選擇的生活,是一種表現真實自我的生活,是一種豐富、健康、平凡、和諧、悠閑的生活,是一種讓自然沐浴身心、在靜與動之間尋求平衡的生活,是一種無私、無畏、超凡脫俗的崇高生活。”

平淡、平凡,不是不得已才有的生活!

它其實是一種追求!

它可能更是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