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瑪索——有“法蘭西玫瑰”之稱。1980年,14歲的她出演了法國經典影片《初吻》,用她的“少女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但是,“玉女路線”畢竟是有局限的,直到幾年之後,拍了《狂野的愛》,才終究成為一個成熟的味道純厚的女演員。除了演戲之外,她還嚐試全方位發展,做過導演,出過書。我看過她的《撒謊的女人》,第一人稱,半是小說半是散文,書中的主人公,很像是她,又不是她,像是寫實,又像是虛構,文字不能說是一流的,卻透著獨有的情致和趣味,又安靜又率真,有一種職業作家所不具備的散淡氣質。前不久又看了她出演的《安娜?卡列寧娜》,覺得這個角色實在非她莫屬,因為,安娜?卡列寧娜,不隻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這幾年,年過四十的蘇菲?瑪索已經不能單單用美麗形容了,而隻用“味道”說她,同樣不大合適。蘇菲?瑪索說,每個女人都很美,而這個社會又讓女人們的思想更加美麗,所以她一點也不怕自己變老。
“腹有詩書氣自華”,當然,“氣自華”,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需要把讀書本身視作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樣自然而然,天長日久才會見出效果。再忙再鬧,不能不抽空讀讀書,而且最好是持續地讀完一本書,再讀另一本書,書和書,是可以相互召喚的,讀了一本,另一本自然就來了。不需要大師給你介紹,隻要接著讀,保持讀書的姿態,自己的鑒別力就會漸漸提高,好書、奇書,就會源源不斷地流過來。一個女人,如果不算漂亮,與其對鏡自傷,不如靜下心來讀書,讓自己以味道取勝,豈不更妙!一個女人,本來有驕人的美貌,卻不自戀、不驕傲,不刻意梳妝打扮,不耽於交際應酬,這份淡然已經十分可貴了,如果還喜歡讀書,“燈如紅豆常相思,書似青山總亂疊”,那麼,可以想象,她將是一個多麼魅力四射的女人。況且,美麗也是需要幾分矜持的。美麗,本來已是人人追捧的東西,如果你天天把它舉在高處,唯恐別人沒看見、不讚賞,反倒有自輕自薄的嫌疑。從這個意義上看,讀書,長智慧,至少是對美麗的一種守護。
讀書,讀什麼書固然重要,但是,閱讀更是一種動人的姿態,洋溢著深刻的美感,表達了作為人的全部奧妙。除了人,誰還會閱讀呢?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倒沒必要很有目標性,更沒必要有功利色彩。無聲無息,不緊不慢,選擇一種舒服的方式,旁邊擱一杯茶,茶葉一絲一縷漸漸舒開之際,內心的褶皺也悄悄被文字的暖意熨平了,整個人,看上去心有所存,魂有所依,時而麵帶桃花,時而露齒淺笑,半小時、一小時之後,釋卷起立,把剛剛看過的內容完全忘了,又有什麼要緊呢!
讀書養心,誠哉斯言。“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讀書是養心的最佳途徑,隻要養成讀書的習慣,時時處處可讀書。蘇東坡不無得意地說過,他讀書常在鞍上、廁中。毛澤東在遊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裏,也會看看書,遊罷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坐在列車上,全然不顧顛簸震蕩,一手按著書頁,一手拿著放大鏡,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就看起來。
至於讀書方法,陶淵明“不求甚解”,諸葛亮“觀其大略”,朱熹“熟讀精思”,其實都有道理,可以綜合應用,有些可不求甚解,有些隻觀其大略,有些則需要精思熟讀。除了理解字麵意思,還要學會“從無字處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