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理,也是建立在對人的基本認識上,貪、嗔、癡、慢、疑,人人難免,所以要修、要戒,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包容和寬容,也是佛教的核心語碼。
包容和寬容的理論基礎,就是人人都有缺陷。
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裏?薩鬆有詩為:
“我心裏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這實在是對人性狀況的最佳描述,人性,就是人的缺陷性,人的兩麵性,人是一隻可以“細嗅薔薇”的“猛虎”,但是,猛虎有時隻是猛虎,什麼時候隻是猛虎?是難說的,不可預料的。當我們“細嗅薔薇”的時候,看見別人家的猛虎出來了,還是要以寬容為先的。同時,最好謹慎地管好自己這隻猛虎……
但是,這樣解釋知足、寬容,還不算最好的。或者說,做到對自己知足,對別人寬容,還不算有境界,真正有境界的是: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古語)
曲則全。(老子語)
無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禪語)
換句話說,就是:歡歡喜喜,享受不足。享受不足,享受這個世界的殘缺,享受自己的局限,天熱而沒暖氣,那麼享受沒暖氣,不慎丟掉了一條腿,那麼享受丟掉的一條腿,住在漏雨的房間裏,那麼享受淒風苦雨。
佛要求大家生慈心,生悲心,生大舍心,生歡喜心。如何生歡喜心?就是要學會享受不足,歡歡喜喜享受,而非被動享受。
再看下麵這則童話:
早晨,大公主醒來,一如既往整理自己的秀發,發現少了一個發夾,於是她偷偷地到二公主房間裏拿走了一個發夾。二公主發現少了一個發夾便到三公主房間裏拿走了一個。就這樣如法炮製,最後,七公主剩下99個。
隔天,鄰國的王子突然來到皇宮,對國王說:“昨天我養的百靈鳥叼回了一個發夾,一定是哪位公主的,這也許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不曉得是哪位公主掉了發夾?公主們一聽都在心裏念叨:是我掉的!可是明明頭上都別著一百個發夾,隻有七公主一頭漂亮的頭發因為少了一個發夾,而令頭發有些鬆散,王子問她:“是你的發夾嗎?”七公主點頭,於是,王子決定和七公主一起過快樂幸福的生活。
這個童話告訴大家,缺憾有時也能孕育出美麗和幸福。一百個發夾,少了一個,的確不算圓滿,可是,缺了的那一個,可能蘊含著無限的轉機,可能暗示著無限的可能性,那麼,這缺憾何嚐不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呢!
享受不足,生歡喜心,佛是最希望眾生快樂的,想想看,為什麼我們走進佛教寺院,總是最先看到笑麵迎人的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