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不足
知足,其實是知不足。
不足的部分,缺陷的部分,甚至壞的部分、劣的部分,如何看待?要接受,要理解。知不足,才可以知足。或者說,知足,就是以不足為足。常言道,不順心事,十有八九。那麼,所謂知足,就是對“十有一二”的順心事,要不嫌其少,要珍愛之。已經放進嘴裏的食物,應視之為美味。已經穿在身上的衣服,應視之為漂亮。已經住在其中的房子,應視之為寬敞。已經占有的財富,應視之為充足。
這是對事,對人,也應作如是觀。甚至可以說,人更是如此。人,天生是不足的生物。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人容易自以為是,是因為,人不習慣反觀自己,或者,人,不容易看清自己。看別人,則總是一清二楚。全知全能,謂之上帝。人,沒有誰是全知全能的。佛陀都不承認自己是權威。佛,是最警惕權威的。每一個人,要想成為覺者、悟者,不能離開自己這個載體。換句話說,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成為大徹大悟者。佛教的“大徹大悟”,相當於基督教的“全知全能”。觀世音菩薩,才是萬能的,她的全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乘佛教為什麼認為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化身”?“三十三”其實不見得是實指,而是極言其“全”,極言其“萬能”,強調觀音菩薩“普度眾生”“普門示現”的特質。
而人,總是“這一個”,總是“一”,總是不足的,殘缺的,沒有這樣的缺陷,便有另外的缺陷,人,就是有缺陷的存在。
《聖經?新約》裏有個故事如下:
有人活捉了一個正在犯奸淫的婦女,令人把那個婦女送到耶穌麵前,迫耶穌在群眾麵前定她的罪。按照猶太民族當年的法律,一個淫婦若當場被捕,法庭可以定她的死罪,或用石頭將她砸死,或令她上吊自殺。
耶穌直起了身,隻向他們說了一句話:
“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
那夥人一聽這話,大概良心終於發現,覺得自己也不是什麼正人君子,於是從年老的開始到年幼的,竟一個又一個地溜走了。
到最後隻有耶穌一人,以及那位站在那裏的婦人!
耶穌於是滿懷慈悲地問她說:
“婦人!他們在哪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
她答:“主!沒有人!”
耶穌也就寬恕了她的罪,隻叫她以後不要再犯了。
這個故事裏,最核心的部分,是耶穌的那句話:“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這裏的“罪”,更是“缺陷”和“不足”的意思。你沒有這個罪,你一定有別的罪。罪,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罪,而是缺陷的總稱。耶穌在“山中聖訓”中還說:“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因為你們用什麼心判斷,你們也要受什麼判斷!”隨後又說:“你為什麼隻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梁竟不理會呢?”由此可見,寬容,不是基於別人的錯誤,而是基於自己原本也是有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