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篇小說談虛構
張 弦
介紹創作經驗,對我來說,真比什麼都難。我寧可介紹冶金設備的設計經驗——我是學工的,幹過一段設計員——那東西是實的:公式、圖紙、資料,講得清楚。聽的人也容易明白,懂了就可以幹。創作這門學問,很虛。它當然有自己的規律,許許多多理論文章都論述過它的規律。可是把這些文章都讀得滾瓜爛熟,未必就能創作。
那麼談談某一篇小說的創作過程怎麼樣?看來好像比較實了,其實,創作過程是個很複雜的思維活動過程,不可能用幾條方程式列出來。生活是實的,反映到作家頭腦裏,引起他種種思維活動,這就是虛的了。寫出作品來,白紙黑字,又成了實的。兩種實的東西有質的不同,但都比較容易解釋、分析。而那一番思維活動,怎麼來怎麼去的,怎麼進行變化的,真沒法說得明白。有時迫於別人的追問,麵對自己的“白紙黑字”,有點像當年“挖思想根源”似地,倒回頭去一點點“追查”,常常弄得滿頭大汗,也隻能說出點“好像”“大概”之類的含糊之詞。別人不滿意,自己也不滿意。
拿今年發表的《未亡人》來說吧!人物、情節都是虛構的。維明、周良蕙、沒有名字的郵遞員,都沒有生活中的原型。小說發表後,回過頭來想想,才找出點大概的影子來。這影子與作品中的人物相去甚遠。所以隻能說“大概”。
前幾年,我一位喪妻的朋友結識了一位寡婦,雙方都產生了感情,準備共同建立生活。不料雙方子女都反對,又吵又鬧。這位朋友甚至受到對方兒子的武力威脅。結果此事隻好告吹。我聽說後很感慨。原來不但有父母幹涉子女的婚姻,還有子女幹涉父母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引起我思索的是:封建的傳統觀念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品。青年人身上的遺毒也不可小視。你看他思想挺解放,高談自由、民主,對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挺向往,罵別人老封建。其實他的靈魂深處也有個小“封建王國”。當然,這也不僅是他們的過錯,說不定正是被幹涉的家長給他們的思想影響。那麼他們將來當了家長又會怎樣呢?這事使我的心情很沉重,深深感到肅清封建意識的殘餘——盡管是殘餘——遠非幾代人的努力可以達到的。
另外一個影子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位領導同誌愛人謝世,丟下一大群孩子。人們議論過他再婚怕不容易了。但他很快結了婚。這位女同誌年輕、漂亮,比他小十多歲。婚後的日子很幸福。“文化大革命”中,這位領導同誌受到很厲害的衝擊,他愛人一直對他很好。我和他們不熟,隻在他們新婚燕爾、雙雙坐著小汽車到公園去時,正好邂逅,遠遠地見了一麵。這一對夫妻都是好人,這樁婚事也沒有什麼可以非議的。後來一直也沒有機會再見麵,印象也就漸漸淡漠了。
老實說,構思《未亡人》之初,我並沒有清楚地想起這兩件事來。我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刻畫出一個中年的寡婦的形象,怎樣走進她的心靈裏去。我尋找著她的命運的曆史感。喪夫的痛苦,第二次戀愛的渴望和矛盾,世俗的輿論壓力,對第一次愛情和婚姻的回顧和剖析……這時,淡忘已久的那位領導幹部和他的後妻仿佛悄悄地乘著小汽車開到我腦子裏來了。我還沒有發現,隻覺得周良蕙開始認識到“夫貴妻榮”這種封建的傳統意識不僅對她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還滲透到了她過去的看來很幸福的愛情生活之中了。她覺悟了,她要求自己應有的人格尊嚴,她要求平等的、普通人的愛情。到了這一步,我眼前也忽然一亮,不管其他方麵成熟與否,趕快動起筆來。
《掙不斷的紅絲線》中的人物,也同樣是虛構的。但也有幾個影子:
去年,我在某廠聽說,一位普通的四十多歲的女工喪偶後,有人問她對未來怎麼打算。她說,我要麼不找男人,要找就得找個大幹部。等了好幾年,終於如願以償。這以後,她仍在原來崗位上勤懇勞動,對領導對同事們也一如既往。但人們對她可不同了:有的討好奉承,有的肅然起敬,也有的暗中嫉妒。這位女同誌我見了一麵,穿著樸素,外貌平常。其實,她的希望是可以理解的。那位“大幹部”找了她而沒有找年輕貌美的續弦,也是值得尊重的。一切都合情合理,無可厚非。這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