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有些地區,孔明燈也屬重陽節物,屆時必放。孔明燈多由竹篾、白紙、細鐵絲、酒精或蠟燭、脫脂棉等材料製作而成,屬於明火,極易引發山火及各類火災。其放飛高度可達千米,與飛機經過市區上空的高度相當,萬一被飛機發動機吸進去,後果不堪設想。為安全,為防火,現在廣東地區全麵禁放孔明燈,不管什麼節日。
新時代還有一個新節俗,就是年輕人利用手機短信,或在網上發帖,呼朋引類,集體參與重陽節各種活動。網上還有專門的重陽祝福語,達千條之多。這在過去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第五,組織活動。
古代至民國時期,政府對重陽節(包括其他民間傳統節日)基本上是不組織,不幹預。民間節日活動是自發的,自生自滅。今天,政府在重陽節組織各種活動,如登山比賽、遊園、文藝演出等等。同時各政府部門協同運作,維護秩序,尤其是登山安全,嚴防山火。
如廣州白雲山、新會圭峰山諸地,重陽登山人群實在擁擠,政府就不是組織登山活動,而是發文禁止單位組織登山活動,以減輕壓力。舊時代重陽登高,全山開放;現在為安全計,不得不部分封山。
第六,功利意識。
古代重陽節,除了賣重陽糕,幾乎沒有人會利用它來做生意。今天,全社會彌漫功利意識,凡事講求經濟效益。而節日正是消費旺季,於是各類商家企業趁機舉辦各種形式的促銷活動,烘托節日氣氛。
重陽節是老人節,顧客對象首先是老年人,媒體戲稱“白發經濟”、“銀發經濟”。老年人身體不好,醫藥商抓住機會促銷藥品與醫療保健機械。諸如保健品、營養品、按摩器、助聽器、老花眼鏡等等。連蜂蜜都有所謂敬老蜜。重陽節時最暢銷的商品便是保健品和以保暖內衣為主的秋冬令衣服,就算老人自己不買,也適合子女們買來表孝心。
過節大吃一頓似乎是中國傳統慣例。餐飲業趁機推出“重陽宴”應節。過去有一樣東西在重陽節時是從沒人提的,那就是蟹。秋季九月,蟹盛肉肥,於是蟹成了今天的重陽佳肴。媒體也予宣揚。現在商家可不管傳統不傳統,有經濟效益就行。也有餐館將菊花做菜肴的,算是有點傳統味,不過除菊城小欖外,其他地區並不多見。
每屆重陽,廣東各地旅行社都會大做廣告:親情遊、長者遊、敬老遊、孝心遊、養生玩等等,名稱五花八門。各地旅遊景區亦作相應布置安排。
老年人不大懂現代科技,商家於是向他們推銷容易使用的電子產品。
寺廟宮觀也來湊這熱鬧,舉辦各式法會,明碼標價。也有商家趁重陽節進行商貿活動,如與商戶舉辦重陽聯誼會之類。
青年人求轉運,登高轉運鎖、許願鎖等應運而生。鎖還是平時的鎖,隻是到了重陽,它就成了節物,相應有個新說法:要趕在拂曉之前登山頂觀日出,要趕在晨露未幹之時將自己的許願鎖懸掛到山梁的樹枝上去,以告別過去,迎接未來。在一些旅遊景區,設置地方給遊客專門掛鎖。
青年人好時尚,2009年於是來了個“拇指登高?中秋重陽雙節會”。設置獎品,吸引青年人參加趣味答題,
現代商業社會,花樣層出不窮。重陽節,各行各業表達著對老人以及對青年的關懷,同時也表達著對自己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