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守護精神家園(1 / 1)

結語:守護精神家園

新時代的廣東重陽節,呈現出明顯的平民化與世俗化趨向:隨意、瀟灑、和諧、歡樂、喜慶、熱鬧。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登山。

登山,賦予了人們這種感受。

新時代各種新節俗,賦予了人們這種感受。

這種感受是大眾所喜愛的,尤其是青年人。

廣東重陽登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青年人。

無數青年人來到廣東工作。大多數人在家鄉並沒有過重陽節,有些人甚至沒有重陽節這個概念。來到廣東,他們卻熱情地參與到這個傳統節日中去。

湊熱鬧,尋刺激,擺脫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有形無形的束縛,盡情地發泄一下,歡樂一場,這種心理是青年人心中的渴求。重陽登山,為滿足這種心理提供了機會。

今天廣東的重陽節很熱鬧、很隆重,人們記得它是重陽節,因為它有一個實質性的內容:登山,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一起擁上山,人數之眾、規模之大、過節氣氛之濃,繁囂、熱鬧、隨意。這是廣東地區跟外省那些已遺忘了重陽節的地區對這個節日的不同記憶。

有人在網上發問:重陽節還有意義嗎?對全國很多地方的人來說,可能是否定的,因為他們已淡忘了這個節。對廣東人來說,無疑是肯定的。

登山是形式,內涵是“轉運”,這是對美好生活的祈求。這種祈福活動,讓人有一種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

無論是形式還是內涵,登山都激發起人們的興趣和熱情。

民間自發性的盛行登山,既是對傳統的沿習承續,更是對傳統的發揚光大。這是廣東重陽節的魅力所在。

在全國不少大城市,洋節的進入對傳統節日造成了衝擊,重陽節明顯不敵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尤其對年青一代,有媒體戲稱,重陽節成了重“洋”節。嶺南大地足夠包容,今天喜氣洋洋過傳統節日,明天同樣熱熱鬧鬧過洋節日。二者並不相互排斥。隻要得到的是歡樂、愉悅、喜慶,廣東人並不在乎這是什麼節。

節日是文化的儀式性表達,是傳統的延續方式。無庸諱言,重陽節這個傳統的延續方式在全國不少地方已經中斷。上文說過了,2008年重陽節當天,人民網做了一個相關的大型調查,結果是約有一半人回答“我不太清楚哪天是重陽節”。2010年6月15日媒體報導,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等多家單位做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普通市民最重視的節日依次是春節、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元旦、聖誕節、清明節、情人節、母親節、重陽節。重陽節排到最後。調查還顯示,人們對傳統節日的偏好隨年齡的遞增而變弱,對西方節日的偏好隨年齡的遞減而增強。18歲及以下市民最喜歡過的5個節日依次為:春節、中秋節、聖誕節、元旦、端午節;65歲及以上市民最喜歡過的5個節日依次為:春節、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沒有重陽節。

老人必將老去。當對重陽節不感興趣的青少年也成了老人的時候,再遠點說,當他們的孩子也成了老人的時候,重陽節會否成了往事追憶?

2005年,某鄰國將端午節成功“申遺”。那重陽節以後會不會隨著國人的淡忘,也被哪個國家“申遺”了去?盡管這好像有點杞人憂天。

要使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不致被淡忘以至消亡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把它定為法定假日。屆時,人們自然會利用這個假日進行各種“慶祝”活動——並非要舉行什麼集會之類,比如,除了登山,還可以去外地旅遊,去進行其他需要有假期才可能進行的活動;或者,哪都不去,悠悠閑閑過一天。這裏重要的不是假期的具體安排,而是大家自然會記得:今天是法定假日,因為今天是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