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改變節俗(1 / 2)

時代改變節俗

時代變了,節俗也變。

封建時代是一個極度緩慢發展的時代,重陽節俗基本上是年年重複。民國是一個大變易的時代,但重陽節俗仍大致不變,隻是逐漸走向衰微。廣東在改革開放後複興的重陽節,不管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脫胎換骨式的改變。

首先,普遍性節俗變了。

古代至民國時期,廣東重陽節三大普遍性節俗是登高、掃墓、放紙鳶。現在是兩大普遍性節俗:登高與敬老。

重陽敬老,在過去廣東重陽節中基本上是沒有的,它賦予了古老的重陽節以新的內涵和生命。

現在的登高,已完全摒棄了原始的、延續千年始終有些微殘存的“避禍”觀念,而成為一種歡樂喜慶的過節活動,一種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這是質變。

據廣東各地方誌記載,古代重陽登高,並沒有“轉運”的涵義。民國時期,重陽登高轉運的觀念逐漸形成,但遠不如今天普遍。

重陽登高轉運,要在山上過重陽正日零時;要連登三年;要登整座山,不能登一半;登得越高越好。諸如此類的說法,不同程度地流行於今天廣東各地青年人中,這些說法在過去基本上是沒有的,至少是相關文獻資料並無記載,可以稱作新時代廣東重陽節的新觀念,何時何處冒出來的,無從查究。

以全國來說,重陽登高在廣東民間是最隆重、最熱鬧的。以廣東來說,相對而言,講廣州話的地區比講客家話、潮汕話的地區要隆重和熱鬧。

其次,登高地變了,參與節俗的人群也變了。

今天重陽節廣東各地登高之山,在民國以前的方誌記載中,大多都不是當時人登高之地,如羅浮山、丹霞山、鼎湖山等。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基本上是到城鎮附近四周的山崗登高,遠處的崇山峻嶺,人跡罕至,可遠望而不便前往。今天交通發達便利,人們可以穿州過府去登高。

古代重陽登高的基本上是“邑人”,也就是當地人,民國時亦大抵如此。今天廣東彙聚了全國各地不同階層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年青人,是打工一族,他們的老家可能大都淡忘了重陽節,甚至已沒有了重陽節,在廣東,他們與當地人一起重陽登高,甚至成為節俗參與者的主體,尤其在珠三角一帶。登高轉運,這符合他們心中的祈求,也可滿足他們思念故鄉、懷想親人的情感需要。

第三,登高時間變了,節慶時間長了,過節氣氛更濃。

古代至民國期間,人們基本上是初九重陽日過節,登高也好,郊遊也好,都是當天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天黑前歸家。沒有誰會呆在山上過夜的。今天的重陽節期間,一般是從九月初八中午開始,直到初十淩晨三四點。廣東各地基本上在初八晚就開始出現登山人潮,眾多青年人在山上過夜,以求初九零時在山上度過。初九重陽正日亦為登山高峰期,至初十天亮前登山活動才算基本結束。今天廣東重陽登高氣氛之濃,規模之大,十幾萬、幾十萬之眾,別說古代,就是民國時期,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節物節俗變了。

舊時廣東重陽節的主要節令物品是風箏、菊花、茱萸、重陽糕。相應節俗是簪菊插萸,飲菊、萸酒,盡管不普遍。現在除了放風箏在個別地區仍盛行外,其餘節物基本已經消失(重陽糕就是平時吃的糕,並非為應節而特製,不論),相應節俗亦基本消亡。而代之以熒光棒、電光棒、風車,有些地區還有升氣球、小燈籠。人們舉著這些新節物搖來晃去的同時,也就形成了新的節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