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謙德之效(3 / 3)

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白話解釋: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開始改變自己一向驕傲的心,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的心,不再做錯。天天花工夫去修善,天天花工夫去積德。

到了丁酉年的某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裏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說:“這是什麼?”

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

張畏岩問:“為什麼名冊內有這麼多的缺行?”

那人回答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這冊裏才會有名字。像名冊前麵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是因為他們最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後來那個人又指了一行說:“你這三年來很留心地守住自己的心性,沒再犯過錯,或者是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岩就在這次的會考中,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原文: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製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白話解釋:從上麵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是走得好還是走得壞,一定是由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決定的。必須使自己以高尚的道德與善良之心,來約束自己一切不善的思想與行為。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符合天道自然能對得起天地鬼神。並且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敬畏天地鬼神。以謙卑之心,使得天地鬼神,時時慈悲我從而監督與幫助我改正錯誤,才會有福的根基。

那些喜歡驕傲自滿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會把自己的心胸肚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

況且謙虛的人,虛懷若穀的人,別人都願意提供地方培訓他。若這個人不知道謙虛,誰還肯去教他?並且謙虛的人,別人有好的行為,他就會去學,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對進德修業的人來說,這是一定不可缺少的啊!

原文:古語雲:「有誌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誌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誌,如樹之有根,立定此誌,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嚐有真誌,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

白話解釋: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誌去爭取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誌去爭取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誌向,就像樹有根一樣,一定會生出繁榮茂盛的枝葉來的。”

人如果確立了自己想要去完成的目標,必須時時刻刻心懷謙虛謹慎的態度,學習成功路上的各種好的知識與好的品行。哪怕是很細微的事情,也要能替別人著想,給別人提供方便。能夠這樣去做到,必然符合天道,自然會感動天地了。你為別人行方便,天地鬼神都會為你行方便,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夠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哪有什麼真心呀,不過是一時的興致罷了。興致來了,就去求;興致退了,就停止。

原文: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白話解釋: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非常喜好音樂,如果能做到與百姓一起同樂,那麼齊國的國運一定興旺發達了。”

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到積德行善的行為上,並且盡心盡力地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就一定是由我自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