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壬辰歲(西元1592年),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白話解釋: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覲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的氣質,虛懷若穀,毫無一點驕傲的神氣,而且他那謙虛的光采逼人。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就自動收斂了,建所他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引發了智慧,上天一定會要引發他的福分的。”等到放榜的時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原文: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西元1594年),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眯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 曰:「相公文必不佳。」
張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白話解釋: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岩。他的學問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瞎了,看不出他的文章怎麼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岩馬上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張畏岩更加發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
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原文: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
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白話解釋: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倒是信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能考中功名,都是因為命。命裏不該中,文章寫得再好,也沒有用,也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自己才有可能。”
張畏岩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可能去改變呢?”
道士說:“造命在天,立命在我。隻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那就什麼福都能求來了。”
原文:張曰:「我貧士,何能為?」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白話解釋:張畏岩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開始。隻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呢?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為什麼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原文: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西元1597年),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
問:「何多缺名?」
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