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積善之方(3 / 3)

白話解釋: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從前有一個人,叫做衛仲達,在翰林院裏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文書,把記錄他在陽間所做善事與惡事的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記錄他惡事的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隻不過像一支筷子那樣小罷了。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秤秤看,那攤滿院子的惡事的冊子反而比較輕,而像一支筷子那樣小卷的善事的冊子反而比較重。

衛仲達就問道:“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哪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罪惡呢?”

主審官說:“隻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好比說現代人的意淫,都是犯罪。”

(按照人的思維,人動一個念頭,隻要沒有去做,是沒有問題的。可佛家不這樣看問題,佛家從人的起心動念看問題。現代醫學說人的手淫是解決性焦慮的好辦法,但在佛家來看,其實全部是惡業。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手淫實際是在思想上強烈地去強奸他人,而行為上放縱自己、損傷自己,所以是雙重惡業。

佛家說末法時期的人類五毒太盛,五毒就是貪、嗔、癡、慢、疑。人沒有了正信,起心動念都是毒。所以“謊言重複千遍也成了所謂的真理”,“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等等都成了人的座右銘。正因為現代人沒有了心法的約束,沒有了誠信,所以現代人的言與行是完全不一致的,說一套做一套,雙重行為分裂。人心自然就沒有了根,就會浮起來。而陰間依然沒有少記你一絲罪惡。)

原文: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曰:「朝廷嚐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故誌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白話解釋: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裏記的是什麼。

主審官說:“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講過,但是皇帝不聽,還是動工了,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

主審官說:“皇帝雖然沒有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目的是要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皇帝聽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誌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國家、百姓。那麼善事縱然小,功德卻很大。假使隻為了利益自己,那麼善事雖然多,功德卻很小。

從最難處著手行動

原文: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 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白話解釋:怎麼叫做難行與易行的善呢?

過去的先賢大儒都說:“克製自己的私欲,要從最難去掉的欲望做起。”

孔子在講怎麼樣做到仁的時候,也說要先從難的地方開始下工夫。孔子所說的難,是指人自私自利的心是最難去掉的。

比如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他是教書的,收入很少,卻掏出兩年所積的一點微薄薪水,幫助一戶窮人還了他們欠公家的錢,而免除他們夫婦被拆散的悲劇。

又像河北邯鄲縣的張老先生,舍棄他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替一位窮人贖回他的妻兒,救活了他們的性命。

像舒老先生,張老先生,都是在最難放下的利益麵前,別人不容易舍的就是金錢,他們能夠舍得下啊!

又像江蘇省鎮江的一位靳老先生,雖然年老沒有兒子,他的窮鄰居,願意把一個年輕的女兒給他做妾,希望能為他生一個兒子。但是這位靳老先生不忍心誤了她的青春,還是拒絕了,就把這女子送還給鄰居。這又是很難忍處,而能夠忍得住的事呀!所以上天賜給他們這幾位老先生的福,也特別的豐厚。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來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卻不肯做,那就叫做自暴自棄了。而沒錢沒勢的窮人,要做些好事,都會有很大的因難。難做到而能去做到,這才是最可貴啊!

十種善行之與人為善

原文: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白話解釋:時刻知道仁、義、禮、智、信與善良的思想與行為都是人的基本品質,遇到該做的事情就隨手做了,隨緣濟眾。行善的事情很多,概括起來大約有以下十個方麵: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原文: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與人為善呢?大舜在他還沒有做君王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隻能在水流得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水流急,魚停不住,淺灘水少,魚也比較少,不比水深的地方,魚都在那裏遊來遊去,較容易抓。那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

舜看見這種情形,心裏麵悲傷哀憐這些老人,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為抓魚而爭吵的人,舜從來不去議論他們的是非對錯,更不去跟別人說三道四。看見那些相互謙讓的漁夫,舜就到處讚揚他們,並且把這種相互謙讓的行為作為自己的榜樣,也這樣去做。像這樣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學習謙讓的精神,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

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聖人,難道不能說幾句中肯的道理來教化眾人,而非要親自參與嗎?要曉得舜不用言語來教化眾人,而是拿自己的行為做榜樣,使那些做錯了的人見了,感覺漸愧而主動改變自己的自私心理,這真是用心良苦啊!

原文:吾輩處未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白話解釋: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的時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別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以自己的長處,去譏笑別人。別人有不善的行為,不可以把自己的善,來和別人作比較。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趾高氣揚,諷刺別人。自己縱然有聰明才幹,也要收斂起來,謙虛謹慎!

看到別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掩蓋,不去議論。像這樣,一方麵可以使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麵可以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若是扯破麵皮,他就沒有顧忌了。人家有很小的長處、有很小的善行,我們見到了,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場,全心全力去幫助他。並且到處去讚揚他的行為,使他的善行能夠日日增長。

平時自己在日常社會中,說話做事,都不是從自己為私的目的去思考,全部是為了給天下蒼生建立一個好的榜樣,這就是聖人以天下、以世界,以社會、以眾生為自己起心動念的出發點,具有博大廣闊的胸懷。

十種善行之愛敬存心

原文: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隻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誌,即是通聖賢之誌。何者?聖賢誌,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君子與小人,從外貌來看,常常容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為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充君子。但從內心的出來點來說,君子是善,小人是惡,彼此相去很遠,就像黑白兩種顏色,完全不同。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存心啊!

君子所存的心,隻有愛人敬人的心。因為人雖然關係有親近的,疏遠的;地位有尊貴的,有低微的;能力有聰明的,有愚笨的;品德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不同的種類。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跟我們一體同源的生命,都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都是值得我們去敬愛的人!

敬愛尊重所有的人,就是敬愛尊重聖賢人。能夠溝通明白眾人的內心世界,就是明白溝通了聖賢人的內心世界。為什麼呢?

因為聖賢人本來都希望世界上的人,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個個平安幸福,也就可以說是代替聖賢,使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夠平安快樂了。

(了凡先生說出“萬品不齊,皆吾一體”是非常了不起的話。無論人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狀態如何千變萬化,那不過是業力輪回的體現,而宇宙萬物本來都是同一體,一體同源,萬眾一心無有分別。而要證悟明白了這些,你就永遠與佛道同一體,不生不滅。)

十種善行之成人之美

原文: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誌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成人之美呢?舉例來說,若是把一塊裏麵有玉的石頭,隨便亂丟拋棄,那末這塊裏麵有玉的石頭也隻不過是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是把它好好地加以雕刻琢磨,那麼這塊石頭,就成了非常珍貴的寶物了。

一個人也是如此,也全是靠勸導指引。所以看到別人做一件善事,或者是這個人立誌向上,而且他的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該好好地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材。或是讚美他,激勵他,扶持他。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解冤屈,減輕他所受的毀謗,務必要幫助他能夠立身於社會,才算是盡了我們的心意。

原文: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白話解釋:大凡人都對外地人、思想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心存排斥。在同一個鄉裏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少,不善的人多。正因為不善的人很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裏,常常被惡人欺負,很難立得住腳。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數是剛正不屈,並且不注意修飾外表。世俗的眼光,見識不高,隻看外表,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常容易失敗,善人也常常被人毀謗。

碰到這種情形,隻有全靠仁人長者,他們出麵才能糾正那些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他能夠樹立起威望來。像這樣辟邪顯正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幫助善良的人,就是幫助自己與幫助社會。如果人類社會失去了這些善良的人與善良的美德,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而社會環境就會變得非常惡劣。)

十種善行之勸人為善

原文: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白話解釋:什麼叫勸人為善?一個人生在這個世界裏當人,哪一個沒有善良的心呢?可是人生活在世上,整天為了功名利祿而沒有止境的去追求忙碌,那就非常容易沉溺於世俗中墮落下去。因此,與人相處,應該心存愛心來方便地幫助他、提醒他、撥開他的迷感,使他回複善良的心。看到他整天活得像醉生夢死一樣,一定要猛喝使他覺悟驚醒;看到他久陷煩惱,一定要開導他使他的內心清靜。如能這樣,給人的恩澤最深,功德是很廣大的。

韓愈曾說:“以口來勸人行仁義道德,隻是一時一地的行為。以書來引導人行仁義道德,可以流傳百世。”

以口來勸人行善和用書來勸人為善,與前麵所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有較注重形式的痕跡,但是經常能夠起到對症下藥的效果,時常會有特殊的效果,所以這些方法是不可以放棄的。

勸導別人也要根據各人不同的性格脾氣來,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身份,年齡閱曆來展開。勸導別人需要有大智慧,大境界,才能不誤導人,不局限別人,這樣才能做到不失人失言。

十種善行之救人危急

原文: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恫【環】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救人危急呢?患難顛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是常有的。假使偶而碰到患難危急的人,應當象自己身上發了毒瘡一樣,趕快設法解救幫助別人渡過難關。看他有什麼被人冤枉逼迫的事情,或是用話語幫助他申辯明白,或是用種種的方法來救濟他脫離困苦。明朝的崔子曾經說:“恩惠不在乎大小,隻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候,趕緊去幫助他就可以了。”這句話真正是仁者的話呀!

十種善行之興建大利

原文: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呢?講小的,在一個鄉中,講大的,在一個縣內,凡是有益公眾的事,最應該發起興建。或是開辟水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梁,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饑餓口渴的人。

隨時遇到機會,都要勸導帶領大家,同心協力,出錢出力來興建公眾事業。縱然有人在暗中毀謗你,中傷你,你也不要為了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擔心別人嫉妒怨恨,就推托不做。

十種善行之舍財作福

原文: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隻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衤去〕除執吝。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舍財作福呢?佛門裏的萬種善行,第一件事情就是講布施。講到布施,就隻是一個舍字。

真正高境界的人,什麼都能夠舍,為了利益他人,連自己的身體都能夠舍掉。佛陀曾在因地修行的時候,舍身飼虎。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一概舍棄,這裏麵包括了名、利、情全部能夠放下。

(學佛修行,真正應該舍的是人的所有心。無論是身內之物還是身外之物,能真正影響人的其實就是自己的這顆人心,你的心能夠放得下,舍得掉,就什麼都能放得下、舍得掉。你的心放不下,你就什麼也舍不掉。真正影響人的其實都是這顆心,物質的本身並不起作用。)

若是很難做到這些舍,那就先從錢財上著手布施。人活在世上,沒有錢就無法生活,所以人把錢財看得比命還重要。因此,如果我能夠痛痛快快地施舍錢財,對自己而言,可以破除我吝嗇貪財的毛病。對外而言,則可救濟別人的急難。

不過錢財不易看破,起初做起來,難免會有一些勉強。隻要誠心去做,舍慣了,心中自然能泰然處之,也就沒有什麼舍不得了。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貪念私心,也可以除掉自己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嗇。

十種善行之護持正法

原文: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讚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護持正法呢?正法是千萬年來,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準繩。如果宇宙中沒有正法真理存在,不可能有天地造物與人類的開創,也不可能有萬物孕育生長的可能,也不可能有自然界與天體的有序運轉。

怎麼樣才能夠擺脫人間的重重迷茫與困惑?怎麼樣才能走出紅塵中命運的種種束縛與無奈?怎麼樣才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將世上一切建設好、治理好,同時能擺脫生死輪回的苦楚,覺悟宇宙真理?這都需正法的維持與引導,才能使人在大道之中行走。

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寺廟、圖像、經典、遺訓,都要尊敬、保護、修補,整理。而講到佛門正法,尤其應該敬重並加以傳播宣揚,使大家都能受益,以報答佛法救度眾生的恩德。這種事情,更應該努力勤奮的去做。

十種善行之敬重尊長

原文: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敬重尊長呢?家裏的父親、兄長;國家的君王、長官;以及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應該格外虔誠的去敬重他們。

在家裏侍奉父母,要有尊敬、深愛父母的心。在父母親麵前說話要小聲,心平氣和,要用謙卑尊重和孝順的口吻跟父母說話,使父母高興開顏。習慣成自然,這就是和氣可以感動天心的道理。

出門在外侍候君王,不論什麼事,都應該依照國法去做。不要以為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隨意亂做、胡作非為呀!懲罰處理一個犯罪的人,要仔細審問,公平地執法。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亂施淫威,製造冤假錯案!

服侍君王,要像麵對上天一樣的恭敬,這是古人所訂的規範。這種地方做到了,陰德最大。你們試看,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前途興旺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地去做。

十種善行之愛惜物命

原文: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愛惜物命呢?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就是他有這一片惻隱的心。

追求仁義道德的人,必須具備這一片惻隱之心;行善積德的人,積累的也是這一片惻隱的心。有惻隱心就是仁,有惻隱心,就是德。沒有惻隱心,就沒有仁心與道德。周禮上曾說:“每年正月的時候,正是畜牲最容易懷孕的期間,這時候祭品勿用母的。因為要預防畜牲肚裏有胎兒的緣故。”

孟子說君子不肯住在廚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惻隱之心。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忌。譬如說,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或者在它被殺的時候看見,不吃;或者是自己養大的,不吃;或專門為我殺的,不吃。後輩的人,若要學習前輩的仁慈心,一下子做不到斷食葷腥,也應該依照前輩的辦法,禁戒少吃。

原文: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白話解釋:不斷地加強這方麵的意識,努力做到,你的慈悲心會不斷增長。不單純是殺生應該戒除,一切有靈性生命的東西,都要憐憫。像取得真絲而煮繭,鋤地而殺蟲,都是為了生活,養活自己而殺他們,因此都要存惻隱之心。所以人吃飯要做多少吃多少,不要浪費,更不要為了自己的胃口而任意品嚐動物的肉。這與殺生的罪是一樣大的。至於平時手足不小心傷害的小生命就不知道有多少了,都應該盡量避免。

宋朝的蘇東坡有首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意思是說:恐怕老鼠餓死,所以為老鼠留些飯;哀憐飛蛾撲到燈上燙死,所以燈也不點。這話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呀!

原文: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白話解釋:善事無窮無盡,哪能說得完。隻要把上邊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就都完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