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積善之方(2 / 3)

白話解釋:以上這十條故事,雖然每人所做的善事各不相同,不過卻都是圍繞一個善字罷了。

若是要再仔細地加以分類,那麼所行的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陰的,有陽的;有對的,有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未完的,有圓滿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難的,有易的。這種種善行的結果完全不一樣,所以要仔細地辨別。

一個人想要行善,卻不能認識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善,就自認為自己做了善事,做了好事,怎麼樣有功德。卻很可能做的不是善事,反而是造業,這樣做豈不是枉費了苦心嗎?徒勞無益。

如何分辨真善假善

原文: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白話解釋:怎麼分辨真假善事呢?

從前在元朝的時候,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問道:

“佛家講善惡報應,像影子一樣跟著人,人到哪裏,影子也到哪裏,決不會不報。可是,為什麼現在某一個人行善做好人,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為什麼某一個人是作惡的,他的家反倒興隆發達得很?所以佛說的報應學說,完全是沒有憑據的。”

原文: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白話解釋: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這顆心沒有洗除純淨,慧眼未開,所以常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真的惡行反認為它是善的,這是常有的事情。並且看錯了,不恨自己顛三倒四,反而抱怨天的報應錯了。”

原文: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中峰令試言。

白話解釋: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怎麼可能把善惡看顛倒了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把所認為是善的,惡的現象都說出來。

原文: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白話解釋:其中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說:“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原文: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眾人曆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

白話解釋:另外一個讀書人說:“貪財,亂要錢是惡;不貪財,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說:“你說的也不一定是對喔!”

那幾個讀書人,都把各人平時所看到的種種善惡的行為都講出來,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全對喔!”

因為他們所說的善惡,中峰和尚都說他們說得不一定對,所以他們就請問和尚,究竟怎樣才是善?怎樣才是惡?

原文: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白話解釋:中峰和尚就告訴他們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益處,哪怕是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為了有益於自己,就算是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因為目的是為私的。”

“所以一個人做的善事,使別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隻想到自己所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

“從內心裏所發出來的善行善念,是真;隻不過是依葫蘆畫瓢,做做樣子,是假。”

“還有,是自然而然出於人的本性去做的善事,沒有去求什麼報答,那麼所做的善事,是真;為了某一種目的,企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為善而善,這是假;像這樣的種種情況,你們都要仔細地考察。”

(這一段中峰和尚講得很好,為公還是為私,是區分真善與假善的根本處。凡是為私的善,都是假善、偽善。這是開始學佛,進廟裏燒香拜佛,隻知道搞吃齋與放生的形式的人最應該注意的,可千萬別做到最後是一場夢幻、一場空。所以,一些和尚與善知識在引導他人學佛行善時,千萬不要把別人局限在形式與為私的基礎上。更不要總認為末法時期的人業力大,人的根性就差,這是普遍存在的錯誤思想,也是一種我慢之心的體現。

為什麼說末法時期人可能不容易信佛,但人的根性不一定差呢?這是因為三界之內,所有事物都受陰陽兩種因素的影響,正負必然同時出現,也同時存在。惡的東西越表麵化,就越沒有內涵與力量,也就越容易去掉。一旦人揭開了表麵上這層汙染的因素,可能他就是一塊美玉。大道修行講,環境越複雜,越容易修出高人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一個善知識在幫助別人學佛修行時,一定得心存對方是大根器之人的想法,而不能夠根據他的貧窮與富貴、聰明與愚笨來分別對待,這樣你才不會貽害他人。)

原文: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 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白話解釋:怎樣分辨端直呢?

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時候的聖賢,卻是寧願欣賞有誌氣,有毅力,勇往直前的人。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種人,可以為國家充當棟梁,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

至於那些看起來謹慎小心卻是無用的好人,雖然在鄉裏百姓都喜歡他,但是因為這種人的個性軟弱,隨波逐流,不能承擔社會責任,所以聖人一定要說這種人,是傷害社會公德與社會道德的賊。因此,世俗人所說的善惡觀念,分明是和聖人的看法相反。如果按照世俗人的善惡觀點去做事情,那所有的取舍、好壞,都會是錯誤了。

天地鬼神庇護善人,懲辦惡人,他們都和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聖賢認為是對的,天地鬼神也認為是對的;聖賢以為是錯的,天地鬼神也認為是錯的。天地鬼神卻不會與世俗人的看法一樣來判斷好壞與取舍。

所以凡是要積功德,絕對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歡的聲音,眼睛所喜歡的景象所利用,不可以跟著感覺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這樣細微的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滌純淨,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汙染了自己的內心。

所以,純粹是救濟世人的心,這就是正直端正;如果稍微有一點討好世俗觀念的心,就是曲。純粹是慈悲、博愛的心,是正直;如果有一絲一毫對社會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純粹是恭敬別人的心,就是正直;如果有一絲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都應該細細地去分辨。

何為陽善與陰德

原文: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白話解釋:怎樣分辨陰善和陽善呢?

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了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做陰德。行善不圖報答宣揚的人,上天一定會重重地報答他。行陽善的人,大家都曉得他,稱讚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聲,就是福報了。

但是名這個東西,為天地造物所忌。世上享有盛名的人,如果他的實際道德情操並不符合這種盛名,那這種人多半會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並沒有過失差錯,反倒被冤枉,無緣無故被人栽上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常常會突然間發達起來。這樣看來,陰德和陽善的分別,真是細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在前麵我們已經說明了萬事由心的道理,享受世間的盛名雖然是福報,但一個人的心並不為名利所動,也不為任何為私的目的,他所行的事情又非常有利於全社會,哪有什麼不可以出名的呢?但人要做到這樣確實很難很難。像大聖人,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耶穌都是威名天下的人,但他們的心裏全部沒有自己的因素。 )

聖人的言行與天道相合

原文: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複贖人於諸侯矣。」

白話解釋:怎樣叫做是非呢?

春秋時代的魯國定有一種法律:凡是魯國人被別的國家抓去做了奴隸與妾的,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向魯國官府領取賞金。但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他把人贖回來後,卻不肯接受魯國的賞金。但是孔子聽到之後責備說:“這件事子貢做錯了。”

凡是聖賢人做出來的事情,做了以後,能把社會風氣變好,陋習改正。能夠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引導百姓做好人,這種事可以做。卻不能隨自己的喜好去做。

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麼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隻有很有錢的人,才會去贖人。如果造成這樣的局麵,恐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原文: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白話解釋:孔子的學生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裏,就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頭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地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這兩件事,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高尚的行為。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行為。但孔子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所以,一個人做善事,不能隻看眼前是否出現效果,而要看這件事情是否能夠流傳下去,對整個社會產生有利的效果;不能隻論一時的影響,而要看長遠的是否對後代有利;不能隻論個人的得失,而要看它對天下大眾的影響。

現在的行為,雖然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對社會風氣有害,那就看起來是善,其實不是善;

現在的行為,雖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能夠幫助世人,那就雖然像不善,實際倒是善的!

這隻不過是拿這些事情來講講罷了。說到其它種種,還有很多。

譬如壞人,可以不必寬容他,有人寬容他,這事情不能說不是義。但是寬容了這個壞人,反而使他的膽子更大,壞事做得更多,這反而成了不義了。給他懲罰訓戒,不寬容他,是非義。使這個人不再犯罪,是義,這就叫做非義之義。

禮貌是人人應該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尊重對待人,是禮。但若是過份了,反而使人驕傲起來,自大起來,就成為非禮了,這就叫做非禮之禮。

信用非常重要,但是也要看狀況。顧全小的信用,是信。因為顧全小信,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顧全,就成為非信了,這就叫做非信之信。

慈愛本來是好事,但是因為過份的慈愛,不能指正人的過失,反而使人膽子變大,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這就叫做非慈之慈。這些問題,都應該細細地加以判斷,分別清楚。

對惡行不可放縱

原文: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裏,海內仰之,如泰山北鬥。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隻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白話解釋:什麼叫做偏正呢?

從前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呂文懿公,文懿是諡號,他的名字叫原,呂原,號叫逢源,浙江秀水縣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辭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鄉來。因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國的人都敬佩他,就像仰慕泰山北鬥一樣。獨獨有一個鄉下人,喝醉酒後,到家門口來罵呂公。但是呂公並沒有因為被他罵而生氣,並向自己的傭人說:“這個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計較。”

呂公就關了門,不理睬他。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地講:“若是當時同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懲罰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於犯下死罪了。我當時隻想著自己心存厚道,所以就輕輕放過他,哪知道反而助長了他天不怕地不怕,藐視國法的惡性,結果送了性命。”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

原文: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白話解釋:也有存了惡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有一個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場上搶米。這個大富人家,便告到縣官那裏。縣官偏偏又不受理這個案子,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於是這個大富人就私底下把搶米的人捉起來關住,出他們的醜。那些搶米的人怕被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來,不再搶了。若不是因為這樣,幾乎釀成暴動的大亂了。

(上麵這兩個例子,對現在的兒童教育也是很有幫助的。我們講,小孩出現了問題,大人應該先找自己的問題,先看看小孩是不是模仿了自己的行為。其次,看小孩的行為是不是自己做錯事情的一種報應。而應該嚴肅教育小孩的時候,一定要嚴肅教育。沒有原則地寬容小孩,縱容小孩的錯誤,到頭來會使他滑得更遠。

經常聽說一些孩子由於被大人放縱與溺愛,做了違反法律的事,要受到行政治安懲罰。但家長害怕影響孩子以後的聲譽,就僅僅用錢把小孩贖出來,卻不進行必要的法律教育。結果孩子是免於處理了,但從此給了他更錯誤的信息,以為花點錢就什麼事情都可以搞定,不用再負法律責任,以至肆無忌憚的幹壞事,變得越來越壞,到後來會犯更大的罪。根據調查,90%以上的少年犯罪都來自於家長的放任與溺愛,給孩子傳遞了錯誤的信息,這就是家長的過失了。)

所以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例子。這是存心雖正,結果變成偏,稱做正中有偏。

也有存惡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這是存心雖偏,結果反成正,稱做偏中有正。這種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

惡不積 不足以滅身

原文: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白話解釋:怎樣叫做半滿的善呢?

《易經》上說:“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就好的名譽;不積惡,則不會有殺身的大禍。”

《書經》上說:商朝末年所造的罪孽,比容器裝滿了水還要多,所以周武王要起義消滅殷商。

如果你很勤奮的,天天去儲積,那麼終有一天就會積滿。商朝由開國一直到紂王,它的過失罪惡,到此時便積滿了,因此迅速亡國。無論善惡,如果懶惰些,不去收藏積存,那就不會滿。

所說的積善積惡,也像儲存東西一樣,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布施不在錢多少

原文: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白話解釋: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裏去,想要捐錢給寺裏。可惜身上隻有兩文錢,就拿來布施給和尚。寺裏的主持和尚,竟然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懺悔滅罪。後來這位女子進了皇宮做了貴妃,富貴之後,便帶了幾千兩銀子來寺裏布施。但是這位主持和尚卻隻是叫他的徒弟,替那個女子回向罷了。

那個女子不懂前後兩次的布施,為什麼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就問主持和尚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麼道理?”

主持和尚回答她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誠,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懺悔,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懺悔,也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布施,隻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的道理。

(布施即是一種博愛的體現,也是一種舍棄占有欲與貪欲的手段。貪婪於錢財,對財物吝嗇,占有欲望大的人,不妨從布施開始入手糾正自己的心態。布施的時候不要去管別人接受時是真情還是假意,隻管緊緊看住自己的心與起心動念,看自己是真的誠心布施呢還是布施起來頗多怨言,如此定能改變自己貪婪吝嗇之心,並且廣積功德。

布施是一種博愛的體現,能夠去布施的人,也要繼續從起心動念入手,放棄任何我布施了多少錢財,我做了多少好事,我能得到多少功德的念頭,如此才能真正積累功德。真正能做到無相布施,是身、口、意完全合一,一切皆是本性的自然體現,一念布施都是功德圓滿的。)

一念足比三千功行

原文: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

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白話解釋:漢朝人漢鍾離想把他煉丹修行的方法傳給呂洞賓,有種法術能將鐵變成黃金,可拿來救濟世上的窮人。

呂洞賓就問漢鍾離說:“變了黃金後,到底會不會再變回鐵呢?”

漢鍾離回答說:“五百年以後,仍舊會變回原來的鐵。”

呂洞賓又說:“這樣的話,我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漢鍾離對他說:“修成神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憑你這句話,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經圓滿了。”

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講法。

三輪體空

原文: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白話解釋:一個人做了善事,而內心並不去執著、記憶、叨念。能夠這樣,那麼隨便你做什麼善事,都是圓滿的。若是做了件善事、好事,這個心就執著在這件善事上,雖然一生都很努力地去做善事,其結果隻能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去救濟窮人,要內心沒有任何我布施了的執著與念頭,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才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

(什麼是三輪體空?就是修行人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能完全做到這個標準的就是法身菩薩了。這是真正的大菩薩的行為,人要做到這一步,有的很快,有的需要有一個過程。不管路怎麼走,隻要能做到就是了不起。修行人越到後麵,越沒有行善、布施的概念,完全是憑本性自然所為,無為而為。沒有一絲行善的概念,做出來的事情卻是最符合天道的。)

如果能夠這樣布施,縱使布施一鬥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德了。即使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

如果這個心,不能夠忘掉所做的善事,就算用二十萬兩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這又是一種說法。

念念均有記載

原文: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筋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筋者反重。

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