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積善之方(1 / 3)

第三篇 積善之方

上一篇所講改過的種種方法,如果能夠認識到,並且照著去做到,能夠把今生的過失全改掉,命運一定會發生好的變化。人即使這一生沒犯過失、沒造罪業,但是在前世輪回之中,有沒有犯過失,造罪業,你卻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經犯過失,那麼前世所犯的罪過,一定要受報應。並不因為你今世不犯過失,就勾銷了前世作惡應得的報應了,欠債要還這是天理。要怎麼樣做才能使命運朝好的方向發展呢?這就是不但要改過,還要積善、積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業消去。善事積多了,自然會使命運朝好的方向發展,並且可以證明它的效驗!

何為百世福報

原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一家人如果都懂得行善積德,那這一家人一定充滿快樂,生活的質量很高,並且豐衣足食。

過去戰國時期有個姓顏的人,將孔子家祖先所做的善事,一件一件都擺出來,覺得孔家祖先所積累的福德很大很長久,預知孔家的子孫,將來必定會興旺發達,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妾。

孔子稱讚舜的孝道,是最大的孝道。孔子說:“像舜這樣大孝的人,不但要享受全國人民的祭祀朝拜,並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孫都可以保住、享受他的福德,不會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就是舜傳下來的子孫,足以證明舜的後代興旺得相當長久,這都是非常確實的說法啊!

(中國人講孝道,首先要推尊舜。舜是盡孝的模範,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舜的母親死後,他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後來也生了一個小孩。舜的繼母對他非常不好,他父親受了繼母的影響,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一家三個人都以惡念對待舜,幾次要置他於死地。家庭環境非常惡劣,可是舜非常孝順。他心目當中,沒有看到父母、兄弟對他的不好,他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好,才讓父親不喜歡、繼母不喜歡、弟弟不喜歡,於是天天改過自新。這樣過了幾年之後,才把他全家人都感化過來。這種行為就叫大孝,這是真正的孝順。)

救人如救己

原文: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白話解釋:現在我再以過去發生的真實事情,來證明積善的功德與效果。楊少師榮,是福建省建寧人,他家世代是以擺渡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大、太久,山洪暴發。水勢洶湧橫衝直撞,把民房都衝失了,被淹死的人的屍體順著洪水一直流下來。別的船家都去撈取水中漂來的各種財貨,隻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水裏漂來的災民,而財物一件都不撈,鄉人都偷笑他們是傻瓜。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後,家道就漸漸地寬裕了。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樣,向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都積了許多陰功,所生的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你可以將你的父親葬在某一個地方。”少師的父親聽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親葬下。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墳。後來少師出生了,到了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一直做官,位至三公。皇帝還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與少師一樣的官位。而且少師的後代子孫,都非常興旺,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之士。

(古代帝王家太子的老師稱為少師,楊榮受祖宗的福報,後來做官做到了太子的老師,後人就在他的姓名中加上少師,稱呼為“楊少師榮”,以宣揚他曾經得到的功名。)

如何做好一個獄警

原文: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白話解釋: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文書。他心地非常善良厚道,而且執法做事公平公正。當時的縣長,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個囚犯,一直打到血流滿地,縣長還是不息怒。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向縣長求情,請縣長寬諒那個囚犯。縣長說:“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道德倫理,壞事做得太多,怎麼能教人不憤怒啊!”

原文: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白話解釋: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朝廷政治一片黑暗,官員貪汙、腐敗,草菅人命,人民對朝廷已經沒有了信心,民不聊生,為了生計隻好挺而走險。大人作為一縣的父母官,負有教育感化鄉民的責任,知道了罪犯犯罪的案情,加以重判是應該的。但大人應該憐憫他愚昧無知才對,不可因為審出了案情,就生歡喜心。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怒火呢?”那縣長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情緒立即和緩下來,不再發怒了。

原文: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

白話解釋:楊自懲的家裏很窮。但是他雖然窮,別人送他東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沒有飯吃,他想方設法去弄一些米來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的餓。他自己家裏剛巧也欠米,若是拿來給囚犯吃,那麼自己家人就沒得吃了。如果隻顧自己吃,那些囚犯又餓得很可憐,他便同妻子商量怎麼辦。

原文:婦曰:「囚從何來?」

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白話解釋:他的妻子問他說:“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

“從杭州來的。沿途挨餓,臉上餓得沒有一點血色,麵黃肌瘦,人幾乎可以用手捧起來。”

因此,夫婦倆就把米用來煮稀飯分給新來的囚犯吃,自己家也吃稀飯。後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做守陳,小的叫做守址,做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級別),大孫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當時有名的賢臣。現在朝廷中的官員楚亭和德政,都是楊自懲的後代。

不可濫殺無辜

原文: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複中探花。

白話解釋: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土匪首領叫做鄧茂七(鄧茂七是明朝農民起義領袖。原名鄧雲,福建沙縣人。 1448聚眾在沙縣城西南陳山寨起義,自稱“鏟平王”,次年率眾攻延平,中伏陣亡。),在福建一帶造反。福建的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隨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經擔任都禦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楷用計謀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楷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捉到就殺。但是謝都事不肯亂殺,怕殺錯人,便到各處尋找賊黨的花名冊。凡是加入了賊黨,而花名冊中又沒有名字記錄的人,謝都事就暗中給他們發一麵白布小旗,告訴他們說: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麵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防止官兵亂殺。因為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多人。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的進士。

持續的善心

原文: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白話解釋:在福建省莆田縣的林家,他們的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時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隻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從來沒有表現出一點厭煩的樣子。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的模樣,每天早晨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給他,一連三年,每天都是這樣的布施,沒有厭倦過。仙人曉得她做善事的誠心,就跟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麵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將來你子孫做官的,會有一升麻子那樣的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孫第一代就有九人中了進士,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沒有林家的人去赴考,就不能發榜。”的傳言。

出至誠心

原文: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白話解釋:馮琢庵太史的父親,他在縣學裏做秀才的時候,冬天寒冷的早晨去上學,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裏,用手摸摸,已經幾乎快要凍死了。馮老先生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脫下來替他穿上,並且扶他到家裏,把他救醒。馮老先生救人後,就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誠的心來救的,所以我要派韓琦投胎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子。等到後來琢庵出生了,就取名叫作馮琦。

(“韓琦”是宋朝時候人,英宗、神宗時候,他做過十年宰相,也做過元帥,是一個文武全才了不起的偉人,在曆史上深得當代、後世人的尊敬,跟範仲淹齊名。)

維護他人名節

原文: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於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雲:「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於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

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白話解釋:浙江台州有一個應大猷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壯年的時候在山中寺院裏讀書。夜裏頭,一些鬼常聚在一起做鬼叫,來嚇唬人,隻有應公不怕鬼叫。有一天晚上,應公聽到一個鬼說:“有一個婦人,因為丈夫出門到外地去了,很多年沒回來。她的公婆以為兒子已經死了,所以就逼兒媳婦改嫁。但是媳婦深愛自己的丈夫,不肯改嫁,就想上吊自殺。所以明天晚上,她要在這裏上吊,我可以找到一個替身了。”

(道教裏麵對這個事情說得很多。凡是橫死的、自殺的,都要找替身。所以自殺很痛苦,這個事情萬萬做不得!道家說,自殺的人每七天他要重複表演一次,所以非常苦。什麼時候找到替身,他什麼時候才能脫身。跳樓自殺的,每七天他要跳一次,非常可憐。所以人再怎麼不得已,都不可以有自殺的念頭,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萬萬不可。

自殺比殺生的罪業更大,是因為上天安排你生活在社會中,有你應盡的社會責任與義務。人自殺後,就切斷了上天給你安排的這些社會關係,很多生命的恩恩怨怨無法了結,所以罪業是很大的。)

應公聽到這些話,動了救人的心,就偷偷地回去把自己的田賣了四兩銀子,馬上假托她丈夫的名義給這個婦人寫了一封信,並把銀子也寄回了家。其父母看了信以後,因為筆跡不像,所以懷疑信是假的。但隨後他們又說:“信是可以假的,但是這錢卻不假呀!一定是兒子很平安,才會把錢寄回來。”

他們想到兒子沒有死,就不再逼媳婦去改嫁了。後來他們的兒子回來了,這對夫婦的名節得以保全,像從前新婚時一樣相愛。

原文: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

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輒捐穀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白話解釋:隔天晚上,應公又聽到那個鬼說:“我本來可以找到替身了,哪知道被這個秀才壞了我的事啊。”

旁邊一個鬼說:“你為什麼不去害死他呢?”

那個鬼說:“天帝因為這個人良心很好,已經派他去做陰德尚書了,我怎麼還能再害他呢?”

應公聽了這兩個鬼所講的話以後,就更加努力,更加發心,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的增加。碰到荒年的時候,每次都捐糧食救人。碰到親戚有急難,他一定想盡辦法幫助人家渡過難關。碰到別人侮辱、誹謗自己,總是反省自己的內心,責備自己的過失,心平氣和地對待別人。因為應公能夠這樣做人,所以他的子孫後代得到功名、官位的非常多。

(鬼隻是三界內低於人的眾生,人不必害怕。一個人怕鬼,也是自身正氣能量不足的體現。熟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身上正氣、能量不足時,人連自己的影子都會害怕。怕心同時也是一個人修行的大障礙之一,修佛必須要有大無畏。

人遇到鬼,或者遇到另外空間的低靈生物的時候,是經常可以體驗到的,隻是自己不知道。我們講陰性物質重的人感受這些因素就多,害怕感也多。例如人有時候晚上走在路上,突然感覺身邊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就是另外空間你的身體接觸到,看到了這種低靈生命,反映到你這邊身體時就感覺害怕,甚至恐懼。其實你不用害怕,它也傷害不了你,天理不容許的。所以把自己的心態擺正,正氣能量就會上來。通常講“一正壓百邪”,就是這個道理。)

善必有報

原文:常熟徐鳳竹〔木式〕,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穀以賑貧乏,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白話解釋: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本來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饑荒之年,他就把他應收的田租完全捐掉,作為全縣有田人的榜樣。同時又把他自己原來積蓄的稻穀,拿出去救濟窮人。有一天夜裏,他父親聽到有一群鬼在門口唱道:“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做秀才的兒子,快要做到舉人了。”

這一年,徐鳳竹去參加鄉試,果然考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此更加高興,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積功德。同時又修橋鋪路,施齋飯供養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盡力接濟他們。凡是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情,無不盡心地去做。後來他又聽到鬼在門前唱道:“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舉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結果徐鳳竹官做到了兩浙的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公正的刑部官員

原文:喜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幹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鹹頌尚書之明。

公複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

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俊】,皆顯官。

白話解釋:浙江省嘉興縣的屠康僖,起初在刑部裏做主事的官,夜裏就住在監獄裏,並且仔細地盤問囚犯,結果發現許多人是沒罪而被冤枉的。但是屠公並不覺得自己有功勞,他把這些事詳細秘密地寫在紙上,上公文告訴了上司刑部堂官。

過了一段時間重新審問囚犯,刑部堂官根據屠公所提供的情況,揀些案情要點來審問那些囚犯。囚犯們都老老實實地向堂官供認,沒有一個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來冤枉的人全部糾正過來,這樣釋放了十多人。

那個時候京裏的百姓,都對刑部尚書明察秋毫,公正廉明無不加以讚歎。後來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說:“在天子腳下,尚且有那麼多被冤枉的人,那麼全國這樣大的地方,千千萬萬的百姓,哪會沒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應該每五年派一位減刑官,到各省去細查囚犯犯罪的實情。若是冤枉的,應該平反釋放。”

尚書就把這個意見上奏皇帝,皇帝批準了這個辦法。就派減刑官,到各省去檢察,剛巧屠公也派在內。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天神告訴他說:“你命裏本來沒有兒子,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的建議,正與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賜給你三個兒子,將來都可以做大官。”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應塤、應坤、應竣三個兒子,果然都做了高官。

維護佛像的公德

原文: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複取鬆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糸寧〕褶,係新置,其仆請已之。

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

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隻此一點心,如何易得。」

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白話解釋:有一位嘉興人叫包憑,字信之。 他的父親做過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他被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贅做女婿,和我父親常常來往,交情很深。他的學問廣博,才氣很高,但是每次考試都考不中。因此他對佛教、道教的學問,很注意研究。

有一天,他去東邊的泖湖遊玩,偶然到了一鄉村的佛寺裏,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露天而立,被雨水淋得很濕。當時他就將口袋裏所有的錢共計十兩銀子,全部拿給這寺裏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以免觀音菩薩像再被雨水淋濕。和尚告訴他說:“修寺的工程大,銀子少,不夠用,沒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鬆江出產的布四匹,再從箱子裏挑了七件衣服拿給和尚。這七件衣服裏,有用高檔麻料新做的夾衣。他的傭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憑說:“隻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安好,不被雨淋,我就算赤身露體又有什麼關係呢?”

和尚聽後流著眼淚說:“一個人施舍銀兩和衣服布匹,並不是件難事,但是這一片赤誠之心,真是稀有難得呀!”

後來房屋修好了,包憑就拉著他父親同遊這座佛寺,並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憑做了一個夢,夢到寺裏的護法神,來謝他說:“你做這件善事的功德,將使你的後代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中了進士,做到高官。

法官的本分

原文: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白話解釋:浙江省嘉善縣有一個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親,在縣衙中的刑房當官員。有一個囚犯,因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公很可憐他,想要替他向上麵的長官求情,寬免他不死。那個囚犯曉得支公的好意後,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對我這麼好,想要替我伸冤,我沒有辦法報答他,覺得很慚愧。明天你請他到鄉下來,你就用自己的身體服侍他,這樣他或許會更用心去為我辦理伸冤的事,那麼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聽了之後,沒別的辦法可想,所以就邊哭邊答應了。到了第二天,支公到了鄉下,囚犯的妻子就親自出來陪支公喝酒,並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訴了支公。支公聽了後執意不肯這樣做,卻仍然盡全力替這個囚犯把案子平反了。

後來,囚犯出獄,夫妻倆一起到支公家裏叩頭拜謝說:“您是這樣大德的人,在近代實在是少有。您這麼大歲數還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小女兒,願意送給您做掃地的小妾。這在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通的。”

支公聽了他的話,就預備了禮物,把這個囚犯的女兒迎娶為妾,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支立。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進士,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官。後來支立的兒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兒子叫支祿,都被保薦做州、縣學裏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叫支大綸,也考中了進士。

原文: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複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