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改過之法(1 / 3)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人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離不開立命、改過、積善等等。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大道廢,有仁義;”講的也是人離開了大道以後,自然要靠行仁義來回歸大道;佛家講明心見性了,就成了真人,一切思想行為皆從本性自然而出,而沒有見性之前,必須靠修行、改過、積善來回歸本性;儒家《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也是講一個人的思想真正符合天地自然了,也就是率性之人了,一切思想行為自然在道中,不會逾越規矩。這些都是一個意思。

無論是學佛修行還是建立世間功名,都會有一個“立身”之道。尤其修學佛法的人,立身時總愛背上沉重的包袱,動不動就說自己業障太大,太難修成。難字主宰了自己,內心沒有一種真正跟佛菩薩相應的感受,也就人為的障礙了自己明心見性之路。

《了凡四訓》講的反省、改過之道都說得非常好,其內在也遠遠超越普通人認為的修學之道,值得大家重新去認識。

至誠合天 福之將至

原文: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白話解釋:在春秋時代,當時各國的高級官員,常常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可能遭遇到的吉凶禍福,並且非常準確。在左傳和國語等書上都可以看到這些記載。

一個人吉祥和凶險的前兆,都是從人的心裏萌芽,並表現到人的表麵上來,表現到人的肢體與言行上來。譬如一個人很厚道,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穩重,他也會獲得很多福報。一個人尖酸刻薄,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輕佻,他就可能經常出事。

(佛家講境隨心轉、相由心生,人的外表一定是內心的真實反映。一個人內心裝滿了惡的東西,他的表情一定有扭曲的地方;一個人內心裝滿了痛苦,他一定顯得憔悴和少言寡語;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愛與慈悲,他一定是滿麵慈祥、快樂;一個人富而有德,他一定是舉止厚重、溫和;一個人權謀算計太多,一定是臉露凝重,時刻提防著別人。)

我們觀察一個人,如果他做人非常老實厚道,誠實信用,那他一定會經常得到福報,得到他人的幫助。如果這個人做人非常刻薄尖酸、心胸狹隘,一定時常惹是生非,一定沒有人願意接近他、幫助他,其未來必定是非煩惱纏身。

普通人認識不到這些行為帶來的因果,就隻能看到人的表麵行為,而看不到問題的實質。因此就說人的禍福是沒有一定的,而且也是無法預測的。

(一個學佛的人,心胸一定會越修越宏大,對待他人的刻薄尖酸也一定能寬容謙讓。凡矛盾發生時,都會做到退一步,為他人著想,無怨無恨。古人經常講:“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人能夠做到非常誠實,說真話,辦真事,毫無半點弄虛作假的行為,這個人的心就完全與天心合為一體了。因此,一個人接人待物誠實而講信用,福報就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所以,觀察一個人,你看到他的言行舉止,都是誠實的、純善的、非常講信用的,就可以預知他的未來一定會有福報馬上降臨。

相反,觀察一個人,他的行為都是虛偽不實的,言行中充滿欺騙、算計與狡詐,就可以預知到他的未來,一定是禍端百出的。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吉祥福報,遠離災禍,就必須先下決心改正自己所有不好的思想,糾正自己所有不好的行為。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了糾正,你才能真正地去從善如流,才能真正地遵守與維護社會道德。

改過者第一要發羞恥心

原文: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白話解釋:糾正自己過失與錯誤的方法,第一要發“羞恥心”。古時候的聖賢,和我一樣,都是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他們就可以流芳百世,成為世人的師表榜樣?為什麼我這一生就是默默無聞,狼狽不堪呢?

檢討起來,這都是因為自己過分貪圖享樂,受到種種不健康的思想、不好的環境的利誘與汙染,偷偷做出了種種不應該做的事,還以為別人不知道。目無國法,毫無羞愧之心。天天沉溺於酒席魚肉、各種賭博、賣淫嫖娼、狂呼亂喊、放浪形骸之中,必然沉淪下去。有時候自己的行為已經形同禽獸一樣了,自己卻還不知道。

世上令人可恥的事情,沒有比這些更大的了。孟子說:一個人最大的,最要緊的事情就是這個恥字。為什麼呢?因為明白了這個恥字,就會努力把自己的錯誤與過失改正,就可以由凡夫變成聖賢。若不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放浪形骸,失掉人格,和禽獸相同了。

(孟子說的“恥”是個很廣義的詞,通常人們把有違人的道德倫綱的事形容為可恥的事情,而這裏孟子所說的恥是講人的一切不好的思想、不正當的行為,當然包括了違反人類道德的事情了。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更應該向古代的聖賢學習,改掉自己生活中各種不良習慣,端正自己做人的行為,這也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增福呀。)

這些話都是糾正自己過失與錯誤的真正秘訣。

一念定乾坤

原文: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穀,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沈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白話解釋:改過的第二個方法,是要有畏懼的心。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上。

鬼神和我們不一樣,它們什麼都看得到,所以人是欺騙不了鬼神的。我雖然可以在人看不到的地方犯錯,但天地鬼神實際上就像拿著鏡子那樣的照著我,把我的過失錯誤觀察得清清楚楚。過失大的,就有種種的災禍,降到我的身上來。就算過失小的,也要減損我現在的福報,我怎麼能夠不畏懼呢?

就是在自己家裏安靜的地方,神明對我的監察,仍然是一目了然的。

我雖然把過失遮蓋得十分秘密,掩飾得十分巧妙,但是在神明看來,我的心思,早被看透,最終隻能是自欺欺人。若是被親朋好友、同事鄰居看破了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自己就變得一文不值毫無信用了。我又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一顆畏懼神明的心呢?

(這裏要講的是:三尺頭上有神明。佛家講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三界之內包括了天人、人與地獄的一切眾生。沒有跳出三界的所有生命均要進入輪回之中。即使是天人,上千年、萬年之後也是要輪回的。隻有跳出三界,達到羅漢果位才永不墮入輪回。

天人是高於人的生命,就是三界內不同境界的神,都具備一定的神通法力。地獄裏的生命就是鬼卒,它們是低於人的眾生,有些負責記錄人在世間所行的善惡。不信佛的人,死後到地獄,由地獄根據你一生的善惡進行審判。所以人在世間的一切思想與行為的善惡均會被各層生命記錄。此外,在底層空間中還存在著一些低靈生命。

如果一個人沒有外求之心,那所有空間的生命均不會影響人,這就是心正不怕影子斜。但現代社會的人,幾乎沒有不外求的了,即使是到廟裏,也是求這求那的。那麼你有求,低靈生命可能就上你的身跟你形成交換,這就是低靈附體的來由。它把你要求的好處給你,它得你人體的好處,那麼你死後就跟它走,直到你還完了求它所得的利益為止,你才能再有機會投胎做人。所以外求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那麼是不是什麼神都可以去拜呢?最好不要這樣。三界之內所有的神,均是未圓滿的神,你拜他,將來你死後就歸他管。到時候你還是進入輪回,並沒有任何益處,例如道家的財神、灶神、門神、土地等等比較多人去拜,拜它的目的是為了求得世間的利益與得失。而且你拜它們所求來的東西,都是你命中本來就有的,隻不過它把你命中該有的提前支付給你了,天理絕對不允許它們把你命中沒有的東西支付給你。包括道家算卦、批八字、看風水等,說是能改變你的命運,其實都不是,都隻是把你本來有的提前或者推後而已,有些做了調整,根本不可能真正改變,這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