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人真正應該拜的神、敬畏的神,應該是那些如來佛、各大菩薩、以及人類曆史中出現的真正的聖人。比如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耶穌等等。隻有他們才是真正能夠使我們圓滿,能夠將眾生引導到高境界中去的聖人。過去很多修行人,不知道各空間真實的情況,也不知道佛菩薩講的尊敬所有生命是什麼意思,就胡亂說鬼神都要敬拜,這是不對的。尊敬所有生命是我們無分別心地去對待他們,但絕對不等於可以去求他們。)
其實,一個人隻要還活著,還有一口氣在,就算是犯下滔天的罪過,都是可以誠心懺悔糾正過來的。
古時候有個人,做了一輩子的壞事。到他快死的時候,忽然悔悟,於是發了一個很大的善念,最後得以善終。
這就是說,人如果在關鍵時刻能夠轉動一個非常真誠又勇猛的善念,這一善念所產生的力量,可以把這一生所幹的罪惡洗幹淨。好比千年黑暗的山穀,隻要有一盞明燈照耀進去,就可以把千年來的黑暗,完全除去了。所以過失不論是過去現在,隻要能改,就是了不起。
(真能放下屠刀,神佛都會加持幫助,這是確定的。人在今生今世可能做過很多罪大惡極的事情,隻要誠懇地懺悔改正,同時學佛修行,一定是可以善解的。在輪回之中,人生生世世不知道做過多少壞事,行過多少惡,殺過多少生命。你今世在生活中體現的好與不好,全是前世因果的報應。佛菩薩正因為看到眾生難脫因果輪回之苦,所以發大願救脫眾生出苦海,給大家留下種種方便的引導,讓大家永遠生活在祥和、美好的環境裏。所以一旦一個人要學佛修行,特別是一個人發大願一定要修成無上正等正覺,則無論他做過多少惡的事情,等於這個人已經是佛菩薩管轄的人了,地獄要除名,因為他已經走在成就未來佛的路上。同時,所有他生生世世犯下的錯與罪而形成的債,全部由佛菩薩接管並重新安排善解,這就是佛菩薩的智慧與能力。所以說,一個人想要修佛,會震動十方世界,所有的佛菩薩都會加持幫助他。)
但是做人絕對不可以認為犯過可以改,就以為常常犯也不要緊,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如果是這樣,就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
人間變幻無常,我們這個血肉之身非常脆弱,也非常容易出問題。一口氣喘不過來,這個身體,就不是我的了。到那個時候,就是想要改正自己的過錯,也都來不及了。人死了後,什麼物質財富都帶不走,惟有你造惡業所欠的債,是一定要還的。
因此,一個大惡之人,在人世間明的報應,你要承擔千百年的惡名。雖然你有孝順、可愛的子孫後代,也不能替你洗清惡名。暗的報應,在陰間,千百劫的時間沉淪在地獄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到那個時候,就是聖賢之人,佛菩薩也不能救助你,接引你。這樣的結果,怎麼能不使我恐懼自己的過失呢?
改過應發大勇猛心 說到做到
原文: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白話解釋:第三,一定要發大毅力、大勇猛心。一個人之所以有了過失還不肯改,都是因為得過且過,沒有毅力。
(學佛修行更應該發大勇猛心,用大毅力去從內心改正自己的錯誤。很多學佛的人,往往沒有發大勇猛心,對佛法的信心也就不夠,就會造成學佛的人總是圍繞在一些小事情上用心,耽誤時間,甚至貽誤一生,到頭來隻是積累了世間的福報而已。這其實是學佛人最大的過失。誤人誤己!袁了凡在這裏所講的發大勇猛心,對現今學佛修行的人,包括廟裏的修行人,也是同樣重要的。)
人要改正自己的錯誤過失,一定要振奮精神,說改就改,切不可遲疑拖延,也不可以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一直拖下去。小的過失,像針刺在肉裏,要趕緊挑掉拔掉。大的過失,像毒蛇咬到手指頭一樣的厲害,要趕緊切掉手指頭,不可有絲毫猶豫延遲的念頭。否則蛇毒在身中散開,人就會死。就像《易經》中的“風雷益卦”所講,風起雷動,萬物都生長起來,利益是這樣的大。這是比喻人若能夠糾正自己的過失轉而行善,其利益是最大的。
原文: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白話解釋:一個人如果具備以上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麼就能做到有過即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還怕不融化嗎?但是改正人的過失,有從所做的事上去改的;有根據事物情況,從道理上去改的;有無論什麼事情,都從自己的內心上去改的。這三種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結果,也自然不會一樣。
以慈悲心對待眾生
原文: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製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白話解釋:譬如說前天殺了活的東西,今天起禁止不再殺了。前天發了火罵人,今天起禁止不再發火了。這種就是從事情的本身來改錯,禁止不再犯的方法。但是勉強壓住,暫時不再犯,比自然而然的改,永不再犯要難百倍。由於犯過的病根沒有去掉,仍在心裏。雖然一時勉強壓住,終究還是要露出來的,這究竟不是徹底拔除幹淨的改過方法。
原文: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複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白話解釋:肯努力糾正自己錯誤的人,在一件事情還沒有被禁止之前,在他沒有明白錯誤的原因之前,先要讓他明白這事不能做的道理所在。譬如一個人,所犯的過失是殺生,那麼應該讓他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是有生命的,都會愛惜生命而且怕死。殺了它的生命,來養我的身體,問心能安嗎?而且有些東西,雖已被殺,但是還沒有完全死。像魚和毛蟹之類。在半死半活的時候放進鍋裏燒,這樣的痛苦,一直要透到骨髓裏。你看罪過不罪過呢?而為了自己的食欲,就用各種貴重的,好的東西做菜,擺滿了一桌。但是一經吃過,便成渣滓,什麼都沒有了。要知道蔬菜素食,都可以滿足人的營養,都可以充饑,何必一定要去傷害生命,造殺生的罪孽,損傷自己的福報呢?
凡是有血氣有生命的東西,都有靈性知覺,跟我們人是一樣的。像古時候的聖人大舜,他種田的時候有大象替他犁田,鳥幫他拔草。就算我不能修到道德極高的地步,使這些生命都來尊重我,親近我,又怎能天天去傷害生命,使它們與我結仇,無休無止地恨我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會對桌上有血肉、有生命的菜肴,感到傷心而不能下咽了。
(佛教中對殺生一事所造成的罪業強調得很嚴重,殺戒是佛教十戒中的第一戒,所以也是學佛人必須重視的問題。當今社會經濟極大豐富以後,很多人開始溫飽思淫欲,所點的菜肴也多是鮮活的生命,甚至不生猛不吃。所以學佛的人在飲食上要多注意,殺生所造的業都是要還的。)
如何忍辱
原文: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幹,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白話解釋:譬如像前天突然發脾氣,應該想到:人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碰到他人的短處,應該要體恤他的苦惱,原諒他的短處。若是有人故意冒犯了我,錯在他,我守住自己的心性不跟他一樣見識,自然不會去發怒了。
你看天下絕對沒有哪個英雄豪傑是自以為是的人,所以自以為是的人一定不是英雄豪傑。天下也絕對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因為真正有學問的人,一定是非常謙虛,而且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因此,一個人在生活中事事處處不能稱心,都是因為自己的道德沒修好,感動人的能量也就不夠。所以我經常反過來檢討自己,看自己哪裏出了問題。
所以當別人毀謗我時,反而成了我找自己心性哪裏出了問題的機會,反而成了是磨煉我心態的機會,全部轉化成了成就我的教育場所。我因此歡歡喜喜、高高興興地接受別人對我的教訓、批評,哪裏還會有對他們的怨恨呢?
(能認識到矛盾是眾生成就自己的機會,能將矛盾轉化成自己提高心性道德的機會,這種對修行的認識已經非常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