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就是改造命運,創造命運的學問,“立”就是建立、立身,曾子在《大學》裏麵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裏描述的是古代聖人立身成道的次第關係。對於我們大眾來講,雖不必好高鶩遠妄談治國,但可以把它比喻為“管理能力”與“領導能力”。那麼這裏麵也必然存在一個立身成道的次第關係,存在一個成就功名美德的次第關係。明白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洗淨自己的思想,純正自己的心態,以至誠之心陶冶自己,才有可能使家庭和諧,使社會和諧。
“立命”就是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心態與天地公德相符合,放棄妄念與虛浮,實實在在把人做好,那麼命運自然掌握在自己手裏。《了凡四訓》通篇講的就是如何做人,做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做人的過程中怎麼樣正其心,誠其意。無論世間法的成就與出世間法的成就,均與這個次第有關,一切成就也均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孔先生算命
原文: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後餘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餘敬禮之。語餘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餘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裏居。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白話解釋:我童年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母親要我放棄考取功名做官的想法,改學醫術。說學醫可以賺錢養活自己,也可以救濟別人。有這一技之長在身,並且能把醫術掌握好,成為名醫,這也是我父親生前的心願。
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魁梧,長須飄逸,看起來仙風道骨。我就很禮貌恭敬地向他行禮問安。這位老人對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去參加考試,就可以考取秀才,為何不讀書呢?”
我就把母親叫我放棄考科舉去學醫的原因告訴他,並且請問老人的姓名,是哪裏人,家住何處。
老人回答我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宋朝邵康節先生所精通的《皇極數》,我得到了他的真傳。照注定的數來講,我應該把這個《皇極數》傳給你。”
(邵康節是宋朝最著名的易學應用大師邵雍的字號,其生於公元1011年,卒於1077年,跟宋朝宰相王安石是同時代的傑出人物。邵康節一生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皇極世經》、《梅花易數》等。其在易學應用中主張“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他發展的預測方法以聲音、方位、時間、動靜、地理、天時、人事、顏色、動植物等自然界或者人類社會中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的不同表象,作為天人合一信息傳輸的媒介體,從而觀察出天地人之間事物發展的必然聯係。其著述的《皇極數正傳》,在《四庫全書》裏有完整記載,據說能推算出個人、國家、世界的運程。)
原文:餘引歸,告母。
母曰:「善待之。」
試其數,纖悉皆驗。餘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鬱海穀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
餘遂禮鬱為師。
白話解釋:因此,我就領了這位老人到我家,並將孔先生所說的情形告訴了母親。
母親要我好好地招待老人。這位老先生既然這麼精通命數的道理,我們就試著請他替我推算推算,看看他所說的究竟準不準確。
結果,孔先生所推算的,就算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的準確,使我跟母親感到非常驚歎!
既然孔先生推算我明年就可以考取功名,我就又動了讀書的念頭。和我的表哥沈稱商量,表哥說:“我的好朋友鬱海穀先生在沈友夫家裏開學館,收學生讀書。我可以送你去他那裏寄宿讀書,非常方便。”於是我便拜了鬱海穀先生為老師。
準確的預測
原文:孔為餘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複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醜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餘備錄而謹記之。
白話解釋:孔先生替我起皇極數,推算我命裏的運程。
他說:“你明年去考秀才,縣考應該考第十四名,府考應該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
到了第二年,三次考試,我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
於是我又請孔先生替我推算終生的吉凶禍福。
他說:“哪一年考取第幾名,哪一年應當補廩生(秀才中的一個級別),哪一年應當做貢生(秀才中最高的級別),等到貢生出貢後,在某一年,應當選為四川省的一個縣長,在做縣長的任上做官三年半後,便該辭職回家鄉。到了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的醜時,就應該壽終正寢,可惜你命中沒有兒子。”
這些話我都一一地記錄下來,並牢記在心。
原文: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餘食廩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餘竊疑之。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師見餘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鬥也。餘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白話解釋:從此以後,凡是碰到科舉考試,所考名次先後,都與孔先生所預測的結果完全一致。惟獨算我做廩生所應領的米,領到九十一石五鬥的時候才能出貢。哪裏知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時候,學台屠宗師(學台: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長)就批準我補了貢生。我私下就懷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有些不靈了。
後來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學台楊宗師駁回,不準我補貢生。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見我在考場中的“試卷備份”,替我可惜,並且感歎道:“這個考生寫的這五篇策,竟寫得如同上給皇帝的奏折一樣優美。像這樣有大學問的讀書人,怎麼可以讓他埋沒到老呢?”
於是,他就吩咐縣官到他那裏替我辦理申請手續,補了我的貢生。加上之前所吃的七十一石,補足後恰好總計是九十一石五鬥。
經過一番反複波折,最後還是符合了孔先生的預測。我就更相信一個人在功名上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命中注定。而走運的遲或早,都是定數。正因為此,我也就把一切功名利益都看淡了,不去過分追求。
(傳統文化中,算命等術數方法的應用,實際上給人講了一個宿命的問題。孔子五十歲學習研究《易經》後,才明白人的一生有他的宿命性的,因而發出“天命不可違也”的感慨。中國傳統術數告訴人:人出生後受到出生的年、月、日、時中五行的相生相克運行的影響,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環境中將會出現一些預定的事情,人的一生就象拍好的電影一樣在播放。要改變人一生的命運隻有兩種方法:一是行善積德,注重道德修養,而修習佛法是最方便眾生的行為;另外一種改變命運的方式是不斷行惡,這種行惡包括了行為與思想兩個方麵,他最終導致人的一生急劇朝壞的因素中發展。
其實這種宿命論對於人類社會來講,造成的負麵因素很大,很容易使人在思想中認同懶漢的行為,助長人的私心,使人不願意為社會、為大家貢獻自己的勤勞與力量,也很容易讓人為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找到借口。
道家在世間小道上多采用術數來給人算卦、算命、看風水、畫符、念咒等等。這些方法可以改變物質環境對人的影響,卻都不能使人道德升華,達到真正解脫的目的。)
雲穀禪師講道
原文: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歸,遊南雍,未入監,先訪雲穀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白話解釋:我由於當選了“貢生”而得以進入京城,並在京城住了一年。一天到晚,獨自靜坐不動,也不去過多的閱讀與思考,保持內心的清靜。
到了己巳年(公曆1569年),在去南京的國家大學以前,我先到棲霞山去拜見雲穀禪師,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禪師一起坐在一間禪房裏,坐了三天三夜,我連眼睛都沒有閉一下。(“燕都”指京城,“南雍”指南京。“監”是指當時的國家大學太子監。“雲穀”是大師的號,他的法名叫做“法會”,所以此地稱他“會禪師”,這是尊稱他。雲穀禪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
原文:雲穀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隻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餘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穀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隻是凡夫。」
白話解釋:雲穀禪師就問我:“一個凡人之所以不能夠成為聖人,是因為妄念、妄想太多,心中不斷地想來想去,定不下來。而你能與我一起靜坐三天,我卻不曾看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緣故呢?”
(其實,袁了凡具有極高的悟性,因為知道了宿命中一切都有安排,平時就注意不胡思亂想,保持內心的清靜。因此才能做到在靜坐中不動一念,這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很好的成道的因素。
不單一個凡人難於做到不轉動一點人的思想,就是一個修行很多年的人要做到不轉動一點人的思想都非常難。在佛學思想中,人就是要完全戰勝自己的後天思想與觀念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才能轉識成智,而袁了凡做到了不被後天觀念與思想影響自己的心,就是一種不修道已在道中的體現。)
我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時生,何時死,何時飛黃騰達,何時失意,都有個定數,沒有辦法改變。就是要胡思亂想得到什麼好處,也是白想,所以就幹脆什麼都不想,心裏也就沒有什麼妄念了。”
雲穀禪師笑道:“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了不得的豪傑,哪裏知道,你原來隻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禪師看到袁了凡能達到這種狀態是很了不起的,為了激勵他,就故意用凡夫懶漢做比較,說他們也能做到無欲無求,從而啟發袁了凡去學佛、修行、向善。按照袁了凡當時的狀態看,是一種無欲無求、無貪念妄想的狀態。而普通凡夫是達不到三天不倒,眼睛不閉,心靜常恒的狀態的。)
原文:問其故?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白話解釋:我聽了之後不明白雲穀禪師為什麼這樣說,便請問他此話怎講?
雲穀禪師說道:“一個平常人,很難做到沒有胡思亂想的念頭。既然有這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妄想在,那就必然會被陰陽氣數束縛了。既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可能沒有定數呢?雖說定數一定有,但是隻有平常人,才會被這種定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命運之定數就控製不住他了。”
(因為極善的人,他的心地非常善良,又做了很多極善的事,做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改變他後天的命運,將貧苦短命,變成富貴長壽。)
“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的人,盡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經常做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為貧賤短命。”
(在佛家來說,真正影響人命運的兩種因素就是善與惡。其實善與惡在中國傳統文化來看,就是陰陽的兩種表現形式。
善與道德能形成人的福報,從而能把人不好的因素轉化成好的因素;惡與損人利己能形成人的惡報,從而把人好的因素轉化成不好的因素。因果因此循環!
善行所形成的果報包括一切你在人間的幸福、快樂、高興、高官厚祿、多子多福、兒女孝順、夫妻和睦、工作順利、生意發達、稱心如意等等;惡的果報包括一切你在人間的痛苦、辛苦、憂愁、疾病、殘缺、家庭不睦、兒女不孝、事事不順、夫妻離婚、工作勞苦、生活艱難等等。
人的命運就是依據你生生世世的善與惡而安排你今生的果報。《西遊記》裏的唐僧說過:“善惡若不報,乾坤必有私!”這是一定的。而善惡之間的轉化正是給人一個不斷行善維護社會道德的好機會,如果你希望獲得好的生活與果報,你就應該努力去維護社會好的道德與風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反複講了一個道理:“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
“你二十年來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命運之定數改變一分一毫,反而被定數把你給約束住了。一個人被定數拘住,不就是凡夫嗎?”
(從佛門更廣大、廣義的角度來說,袁了凡走入佛門修行也是注定的事情。在他二十年的命運中,完全走的是人的正常運程,被定數所拘,他也因此對算定的命運產生執著心,無奈於這種命運的安排。而到他見到雲穀禪師之前,其實命運已經開始改變了,雲穀禪師在那時恰好起到破繭化蝶的作用。)
原文:餘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白話解釋:我問雲穀禪師道:“照您說來,命運是可以改變得了的嗎?”
禪師說:“命運當然是可以由自己去創立的,幸福也可以由自己一念去得到。”
“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如果是造惡,就自然折福損壽。自己不斷修善,一心替別人、替集體、替社會著想,就自然能得到幸福。從前各種古代詩書與古訓中所說的積德行善,都是非常好的教育人、培養人的方法。”
“佛經裏說:一個人如果想學佛修行,這種行為本身就具有極大的福分,會增長極大的福分。那麼當他想轉變成求富貴時,就能得到富貴,想轉變成求兒女時就能得到兒女,想轉變成求長壽時就能得到長壽。”
(佛法是反對任何形式的外求的,佛法認為人的一切都是你的心有執著而造成的,心有執著就是人被後天觀念所影響迷失了先天本性。《金剛經》是佛教的三大經典之一,釋迦牟尼佛說《金剛經》講的是一切法的根本。《金剛經》中講外求就是走邪路,但眾生由於在千百億劫的輪回中,形成了很多人的觀念與惡習,很難轉變人的外求之心,所以佛菩薩通過一些外在手段引導你走入學佛修行之路也是一種方便,但最終你必須要放棄一切外求之心。
富貴、兒女、長壽都是人在人世間最執著的東西,“福分”其實就是行善修德得來的正的能量。如理如法的求,其實就是把你修行得到的能量的一部分轉化成了世間的物質。這種能量由於是你吃苦、行善、積德修來的,所以能轉化成你想要在世間求得的東西。你沒有這個能量,也是證悟不了佛果的。)
“隻要努力行善、處處為他人著想,命運就一定會發生改變。說謊是佛家的大戒,佛菩薩是絕對不會亂說假話、欺騙人的。”
行善才能徹底改變命運
原文:餘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白話解釋:我聽了以後,心裏還是不明白,又進一步問道:“孟子曾說:凡是你想要去做到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得到。這是說我心裏認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能力所及的事情。若不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不是我能決定得了的事情,怎麼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說行仁義道德,那是我能夠決定得了的事情。我立誌要做一個有仁義道德的人,自然我就會努力成為一個有仁義道德的人。但是,功名富貴不是我想得就能得到的,需要外在條件成熟,別人肯幫助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別人不肯幫助我,我就沒法子得到。那麼,我要怎樣才可以求到功名富貴呢?”
原文:雲穀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白話解釋:雲穀禪師說:“孟子的話不錯,但是你的理解錯了。六祖慧能大師說:所有各種福田,都一定在每個人的心裏麵。福田福德一定離不開心,心外是沒有福田可以尋找的。隻要向內心裏去尋找,沒有感受不到的!”
(其實一切修行的方法,均是要向自己的內心去求、去找。向自己的內心去求就是改變自己的態度與觀念,不斷反省自己言行的對與錯。眼睛不去看別人的問題,時刻觀察自己的內心與思想善惡,由內心發出想要修行,想要向善的願望。佛家所講的“佛在心中”,就是這個道理。
人的眼睛始終是向外看的,所以世俗的習慣,眼睛裏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凡夫俗子一定認為自己是最善良的,自己是最好的人,一切問題都是別人不好。人的眼睛向外,眼睛與心又是完全對應聯係在一起,所以人的心、人的思想也均是習慣性地向外看與觀察。人能把別人的問題觀察得細致入微,卻始終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更不願意在問題與矛盾中反觀內視自己內心的變化。學佛就是要不斷反觀反省自己的內心,檢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所以心外沒有福田可尋。
我們看到生命輪回因循了這樣一個模式:“心生念,念造命,命製運,運成人,人主事,事牽心。”在這個輪回模式中,最關鍵的就是人的內心第一念。這一念是什麼,就決定了後麵的命運是什麼。說我要行善,你的言行都會是善;說我要修佛,你一定會努力修成佛;說我要為私,那你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私,表麵卻可能以偽善來掩蓋你為私的目的。而在修佛的過程中,動一絲外求之心,都會得不到佛菩薩的感應。一念不善,最後的結果是輪回到事事纏繞牽扯你的心。說有人想求富貴,但富貴一定是與你的前世善行與現世道德的高尚有密切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真正能做到始終向自己心裏去尋找問題,那就不隻是你想要在思想中做個仁義道德的人了。因為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所主導的,思想中認定做個有仁義道德的人是好事情,這就一定能夠做到。除此之外,身外的功名富貴,也會伴隨而來,所以叫做內外雙得。換句話說,把主導思想真正放在學佛行善之上,那一切幸福、金錢、仁義等等,必然會隨之而來的。所以,一個人若不能檢討反省自己,而隻是盲目地到處去追求功名富貴,能不能得到呢?自己毫無把握。這就符合了孟子所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這句話了。所以,可以求得到的東西,是因為你命中有。命中沒有,也求不到。”
(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強調“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人在輪回之中,一切均按照你前世積德與損德的多少來安排你今世的福、祿、壽與貧窮痛苦。前世損德太多的人,做了很多缺德事情的人,今世要求得富貴,幾無可能。而前世行善很多的人,也許付出一點努力就能夠得到富貴,這是佛教中講輪回時對人的善惡報應的安排。但了凡四訓所要講的內容,就是告訴人們,在命運注定的情況下,怎麼樣通過行善積德、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