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過份去追求功名與富貴時,會變得貪得無厭、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甚至泯滅良心。那一定會把命裏本來就有的福分加速消耗掉、轉化掉,同時也會使你思想中僅有的仁義道德觀念完全摧毀掉,那豈不是內外雙失麼?所以,亂求,貪得無厭是毫無益處的。”
原文: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餘以實告。
白話解釋:雲穀禪師接著再問我說:“孔先生算你終身的命運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得怎麼樣,某年有官做,什麼時候死的話都詳詳細細地告訴他。
沒有兒子的原因
原文:雲穀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餘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有福相,餘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白話解釋:雲穀禪師說:“你根據我剛才所說的,自己好好思考一下,你應該考得功名麼?應該有兒子麼?”
我按照雲穀禪師所說的,反省自己過去的種種所作所為,想了很久才說:“我不應該考得功名,也不應該有兒子。因為考取功名做管的人,大多都是有福分的相貌。我的相貌顯得薄弱,所以福分也薄。又沒有去做積功德、積善行的事情,也就沒有為厚祿福報建立堅實的基礎。”
“我非常沒有耐心,性情急躁,別人做得不符合我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寬容,經常會變得氣量窄小;有時候我又會妄自尊大,驕傲自滿,以自己的一點才幹、智力、小聰明去壓製嘲笑別人。或者自己心裏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管別人是否能接受。喜歡信口開河,隨便亂談亂講,議論他人是非長短。像這樣的種種舉止行為,都是造成我福分薄弱的原因,怎麼可能取得功名呢!”
(袁了凡先生認真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這些反省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凡先生的悟性非常好。雲穀禪師是當時有名的得道高僧,所以他怎麼說,了凡先生馬上就照著去做,不單沒有一絲懷疑,而且抓住了反觀內省,向內心去找、向內心去求這一實質,從自己內心世界的根本處開始檢討自己,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修行佛法,最可貴的就是能夠馬上按照佛陀所講的去做到,做到了才是修行。如果做不到,隻是思想上知道、嘴上說到,那將一事無成。)
原文: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餘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餘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餘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白話解釋:“不幹淨、不清潔的地方,雖然人生活起來會覺得不舒服,但這種地方卻最有利於各種低等生物的生存。水清則無魚,是因為魚需要微生物才能生存。我喜歡幹淨,本來是好事,但是太過分了,就成了怪脾氣,就是潔癖。我過分地喜歡清潔,就會強求別人都要像我一樣清潔,就變得不近人情,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一種緣故。”
“和氣能化育萬物,家和萬事興。我很容易生氣發火,一點小事情都會跟別人計較發火,沒有一點和氣、寬厚之心,怎麼會生兒子呢?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種緣故。”
“仁愛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萬物敗壞的根本原因,更不可能孕育生命。我隻知道愛惜自己的名聲,死要麵子,卻不肯犧牲自己這些外表的東西去成全別人,更不能舍己救人,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
“說話太多容易消耗氣血,我喜歡高談闊論,喜歡議論別人、吹噓自己,氣血受傷,因此身體體質很不好,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四種緣故。”
“人活著全靠精、氣、神充足,我愛喝酒,醉酒後又容易發酒瘋,將自己僅有的精、氣、神都消散沒了。一個人精、氣、神不足,就算生了兒子,也是不長壽的,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五種緣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夠這樣就是遵循天道。我卻常喜歡整夜長坐,不肯睡覺休息,不曉得保養元氣精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六種緣故。還有許多其他的過失,檢查起來真是很多很多呀!”
(通過雲穀禪師的啟發,袁了凡對自己過去的一切行為與思想進行了一次大反省,從而找到了自己福分薄弱的真實原因,這就是反觀內視,向內心去找去求,找自己的問題。找到了自己內在思想與行為的問題,也就找到了問題的根本症結與解決方案,這是人積福修善與成就福田的第一步。)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
原文:雲穀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白話解釋:雲穀禪師說:“豈隻是功名不應該得到,恐怕不應該得的事情,還多著哩!”
“這個世上能夠擁有千萬家財的人,一定是享有千金福報的人;能夠擁有百萬身家的人,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一定是應該受餓死報應的人。善人積德,上天就加多他應受的福。惡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應得的禍。上天隻不過是在觀察他善惡行為的基礎上,加重一些善與惡的報應罷了,並沒有絲毫別的意思。”
(我們從中看到,在古代思想中,一直認為人的功名富貴必然與人的道德、善念、善行緊密聯係在一起。富裕、富貴的人明白自己富裕、富貴的原因都是來自於一切善行所積累的功德轉化而來,就一定會繼續不斷地宣傳善行與遵循道德,這在宗教中更是一個根本原則。接下來這段是雲穀禪師借一般人的見解,來勸了凡先生努力積德行善。)
“就像生兒子,一個人所積累的功德能流芳百世,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所積的功德能流傳十代,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積了三代或者兩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兩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至於那些隻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絕後的人,那是他地功德極薄的緣故,隻一代就沒有了。”
(在人的思想中,人都想把財富留給後代,把好處留給後代,但是,這隻是一相情願的事情。我們在把財富留給後代的同時,你不好的東西,也同樣會留給後代,它必然是一起承接。所以,現代人很多遺傳病,就是祖輩人做了損人利己的事情,缺德的事情太多,下一代人都要一起來償還這個債務。現代人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撒謊、不講信用、損人利己、欺騙他人,馬上會在孩子身上出現很多報應卻不知道。大人總是看到孩子變壞了,出問題了,其實孩子恰恰是大人思想與行為的鏡子。所以在此奉勸天下的父母,一但孩子出現了問題,一定要先對你們自己的思想與行為進行反省、改正,才不至於貽害孩子。)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文: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白話解釋:“你今天既然曉得自己的過失,想要改造命運,從哪裏改起?就是從自己的不良習氣、過失行為下手。把你為什麼得不到功名的這些過失統統改過來,把你為什麼沒有兒子的這些過錯統統改正過來。”
“那麼就一定要積德行善,一定要打開自己的心量,心胸寬廣才能包容一切。一定要和氣、仁愛、慈悲對待他人。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與精神。”
“從前所經曆的一切已經過去了,不要再去想它,再想又是執著。今後的一切,猶如剛剛新生一樣。”
“能夠做到這樣,你就是一個重新再造的、具有仁愛道德的新的生命了。”
原文: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白話解釋:“我們這個血肉之軀,有一定的定數。而一個充滿仁愛、道德的生命,正是上蒼希望的生命,哪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書經《太甲篇》上麵說道:上天降給你的災害,還可以避開;而自己若是故意做壞事,就必然要受到報應,那是不可避免的。欠債要還乃是天理,正所謂乾坤無私、善惡必報!”
“《詩經》 上也講:人應該時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符合天道、天理的行為,你不用去想、去求可以得到什麼福報,自然都會有。因此,一切禍福的報應,全是自己內心思想所帶動的行為。”
(在開始,雲穀禪師以可以去求的形式告訴袁了凡,通過行善可以求得他想要得到的一切福報。講到這裏,禪師告訴了凡,你隻需要按照仁愛與道德去做,不需要再有求什麼福報的想法,一切該有的福報一定會有,因為這是天理。)
“孔先生算你不能在官場上取得成功,命中沒有兒子。雖然說是上天注定,與前世因果有關,但還是可以通過行善積德來改變。你隻要將人本來就有的道德本性,不斷壯大擴充起來,盡量多做一些善事、好事,多積一些陰德,你自己行善所造的福分,別人要搶也搶不去的,哪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陰德”是指做了好事,幫助了別人不讓人知道,這叫陰德。在佛教中認為,積“陰德”得到的果報很厚。如果做一點點好事,就要讓全世界都知道,這個福德立刻就報掉了,所以很可惜。佛教中認為這種善是假善、是偽善,而不是真善。但是我們看到,為善而善,動機就已經有些不純,無論他是陰德還是陽德。
如果一個人能出自人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去做好事,舍己為人,不求報答與宣傳,這才是積真的陰德。做了這些好事情,對社會風氣有益,對提升人的道德有益,不是為了自己私人利益的目的,即使報道出來自己也不生歡喜心、不驕傲、不顯示、不動心,那這也是大大的功德,是大好事,更值得表彰。所以萬事都在於你那顆心。)
原文: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白話解釋:“《易經》上也有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方法,要他們往吉祥的那一方去,避開凶險的人、凶險的事、凶險的地方。”
“如果說命運是一定不能改變的,那末,又怎麼可能去獲得吉祥,避免凶險呢?《易經》開頭第一章就說: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會有多多的福報,傳給子孫後代。這個道理,你真的能夠深信不疑嗎?”
第一次發願行善事報答祖先
原文:餘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穀出功過格示餘,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白話解釋:我相信雲穀禪師所講的,向他拜謝並接受他的指教。同時我把從前所有做的錯事,所有犯的罪惡,壞脾氣、壞毛病,不論大小輕重,到佛像麵前,全部懺悔說出來。並且做了一個行善求福的計劃,先祈求能得到功名。我發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來報答天地祖先對我的大恩大德。
雲穀禪師聽我立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就拿了功與過的對照表格給我看,叫我照著“功過格”所製訂的方法去做。所做的事情,不論是善是惡,每天都要記在“功過格”上。做了惡事,根據惡事的大小,用已經記的功德來減除。
雲穀禪師還教我念“準提咒”,用佛菩薩的力量來加持自己的願望,使我的願望一定能夠得到實現。
原文:語餘曰:「符錄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隻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白話解釋:雲穀禪師又對我說:“畫符的專家曾說,一個人如果不會畫符,是會被鬼神恥笑的。”
畫符有一種秘密的方法傳下來,就是畫符時一個妄念都沒有。當執筆畫符的時候,不但不可以有不好的念頭,就是正當的念頭,也要一起去掉。所有的心都要去掉,一念不生,做到完全清靜。(因為有了一絲的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到了心完全清淨、一念不生時,用筆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初開。因為完整的一道符,都是從這一點開始畫起,所以這一點是符的根基所在。
從這一點開始一直到畫完整個符,若沒起任何念頭,那麼這道符就很靈驗。不但畫符不可夾雜念頭,凡是禱告上天,或者念咒語、或者念佛號,都要從沒有妄念上去用工夫,這樣才能感動上天。
(我們從上麵這些話可以看到,袁了凡在見雲穀禪師時能做到三天三夜不轉動一念,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功用,也就是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把人帶入禪定狀態的功能。其實,念經、持咒能做到一心不亂,已經是有非常深的定力與清淨心了。這樣的狀態學佛,注定能登極樂淨土。)
短命與長壽、貧窮與富貴沒有分別
原文: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白話解釋:孟子講立命的道理說道:“短命和長壽沒有分別。”
短命和長壽好象相反,而且完全不同,怎麼說是一樣的呢?要曉得在一個妄念都完全沒有時,就如同嬰兒一樣,哪曉得短命和長壽的分別呢?
(分別心是人的一大痼疾,也是修行佛法過程中不容易去掉的一個執著心與觀念。人一有了分別心,就會出現種種私心與執著,愛與恨、善與惡、高與低、高興與不高興、喜歡與不喜歡、愛做什麼不愛做什麼等等,都是分別心在三界內的體現,也是情的一種體現。佛教認為宇宙是一不是二,是二就是分別心造成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太極生兩儀,也是從一分成了二,形成了二就出現分別與對立。因此人就會被這些因素拘束而忘記了自己的本性。而在人的佛性中,對事物是不存在分別心的。)
進一步細說,對富足和貧窮也能看得沒有分別,你就能改變貧富之命。對失敗與成功也能看得沒有分別,你就能立貴賤之命。富貴的人不可仗勢欺人,造種種罪業,糟蹋自己的福分。能力、福分越大,應該責任就越大,更應該為善去惡廣種福田。使本來富有的命,改變成更加富有而長久。
貧窮的人雖然窮,仍然應該安分守己地把人做好。不可因為自己不得誌,就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去謀取別人的利益,更不能自暴自棄去做壞事。要心存善良才能把本來貧窮的命,改變成富貴的命,才能趨吉避凶。
(嚴格地說,富與貧是同一個能量的不同體現,就好比陰與陽、善與惡、好與壞、正與負、愛與恨、精神與物質等等,都是同一體的兩麵。他們的根本都是從一中分化而來,也就是從太極中分化出陰陽兩儀,從而形成事物的兩麵性。在西方的思想中,精神與物質隻是對立與統一的關係,達不到、上升不到合一的程度。而佛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則完全能使思想與物質達到合一的狀態,合一了就是沒有分別心的具體體現。中國文化講合一,佛家講沒有分別心。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富裕是宇宙中正的能量的積累,而貧窮是宇宙中負的能量的積累,他們是同一個能量的兩麵。從佛家的道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富裕是積善行德的因果體現,因而向上;而貧窮是作惡為私的因果體現,因而向下。)
對短命和長壽也能看得沒有分別,你就能改變生死之命運。短命的人不可說因我短命,命活不久就趁還活著的時候作惡,要曉得既然自已生命短暫,就更應珍惜做好人的機會,把人做好,希望來生不要再短命,這樣做或許這一生就已經能延長壽命了。同樣地,命中長壽的人,不要認為自己活得好,就生邪念、造孽、犯邪淫。要曉得長壽也是自己的福德積來的,更要繼續行善積德才可更加長壽、健康。
(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富貴與貧窮、短命與長壽,佛家講刹那能成就永恒。從袁了凡的事跡中我們看到,他因為修佛學佛,完整的增長了自己的福分,延長了自己的壽命!由此可見,積善、修福、做好人,並不完全是應用於未來輪回的時候。
對於現代人浮躁的心態來說,哪裏還想看到來世呀,隻想在今世享受完一切福報。心態雖然不對,但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了。但是對一個立誌學佛修佛的人來說,不可將自己的願望集中在延長壽命與輪回之上,要曉得修佛的目的是為了永遠跳出輪回,與宇宙歸為一體,得到徹底的解脫。
孫悟空當年到菩提老祖那裏學道,非長生不老之法不學,長生不老隻有跳出三界才有可能。所以大家也要曉得輕重,切莫因小失大。積善、修福、做好人還隻是一個修佛人初期的標準和基本概念。
無論你自認為自己能力如何,想要學佛的人都應該發大願望,要有今世必成正果的願望。你的願望到哪一步,佛菩薩就會根據你的願望設計安排你的路走到哪一步,這是很要緊的事情,切不可因為窮、富、短命、長壽的分別而把你自己的本性與能力看低了。所有窮、富、短命、長壽的原因,不過是後天因果輪回的關係,先天的本性大家都一樣,這也是要認識清楚的。)
人生在世,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也是人最擔心而又無法把握的事情。生與死自然跟短命與長壽聯係在一起,所以短命與長壽就好像變成了很重大的事情。一切順境、富有、發達與逆境、貧窮、不發達也同樣成了人生的大事了,從而造成人一生的命運。
(生死是威脅人的第一大事,生則代表希望、代表擁有,死則代表空滅、代表失去一切。正因為生死是人的頭等大事,所以人要看破生死實非容易的事情。因為死亡對人是一種威脅,所以人會生出無數的念頭來希望獲得利益,滿足欲望,希望在生的時候擁有一切,也想抓住一切,有些人到死還不明白人世間什麼也帶不走,因此又恰恰被命運之定數所拘束。要想修證佛法,放下生死之念是一個必須的要求,真正證悟生命的無生也無死,你才能解脫、自在。如此一來,當然也沒有貧窮與富貴、順與逆、發達與不發達的區別。時間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