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時代的影像(2 / 3)

雖說疑惑總是不斷,而答案之類的幸遇,卻總是很難降臨到我的頭上,但我照樣期待著,雖說我不是很好彩,但我始終不放棄守候。雖說困擾總是很多,而最終的化解,也許就是對磨礪與忍耐的承受,放下,興許就是又一次的解脫,又一次的走出,走出閉鎖,迎向和風暢懷的生天。

很感慨遭遇這樣一種禪解,人生是什麼呀,不過就是一場旅行,路上風景總是變幻無常的,如果要去探險,如果要去發現,肯定就得承受各種意料之外的不測與波折。假如豁達大度,視每種經曆都是不同的收獲,那就足以俯仰自得,我們雖然沒有翅膀,也不妨學那些沒有翅膀的鳥,照樣歌唱。

隻有清潔的生命,才有真正的暢達。以藝術的方式安頓自己的內心,其實就是與汙穢的世界抗爭的最好策略。人是需要彼岸的,需要渡到一個理想的地方,人總是在對彼岸世界的期待中持續地努力掙紮著,這是提升性靈最重要的動力源泉。匆匆過往的生命其實就是一場漫長的守候和等待,理想與願望之類就是一種被恩賜的約會,這不就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期許嗎?

所以,放下塵俗,去關心生命中更為本質的東西,比如尊嚴,比如價值,比如內心的自由,珍惜它們對內心的滋養,尤其是珍惜這種追求的價值對自身的意義,走出世俗設下的名利貪欲的陷阱,遠離炎涼,遠離擾攘,花開花落兩由之,豈有豪情似舊時。歸根究底,飛鴻滅沒,生命匆忙,都不過是暫行暫寄而已。

所以,就該安分守己,所謂安分就是要明白自己根係在哪、所擅在哪?安心於你所守望、忠誠以及追求的東西,安分於你的信念與心屬,守己其實就是內守靈魂,不為時風勢雨所輕易侵擾,任你幾路來,我徑一路去。隻有安守,才能超越,隻有保守,才能創新。安定自己,才能靜觀、才能歸省,才可能有所發現,有了發現才有創造性的轉化,以盧老師的觀點,就是“適相反而相成也”。對世事人生,保持悲憫、保持批判、保持清醒,更要保持充沛的激情,保持探索發現的勁頭和銳氣,形式上的安分和內心裏的地火運行,這就可以思接千載、神遊萬仞了。獨立的處境和自由的精神就得以被寵幸和恩澤了。我看重的正是這執迷而悟的投入和怡然。

所以,就有了對關於對嶺南文化持續不斷的解悟和書寫,甚至對此會有一係列的堅持,寫下去,找到那個出口,讓相關的追問、疑惑以及反思,有一個豁然開朗的頓悟,把它們係統地合乎邏輯地構建串織起來,去建立關於我們本土的傳統的血脈文化的說法,進而是學理性的學說。

這是多麼美好的,又是那麼任重道遠的訴求。

命定天成,我又麵臨著要轉到一個新的環境、一個新的單位,開始我新的負重和努力。也許是冥冥中的暗合,新的開始與出發不期然又被推到了跟前。我從不抗拒時間的選擇,尤其是命運的選擇,但我知道怎麼排除萬難嗬護好內心的信守與願望,哪怕被迫放下,我也不讓內心的澄明受染。種種壓力也好、擠兌不公也好,該承受就承受吧,目前我需要的不是一馬平川,不是春風得意,而是磨礪與修煉,足夠自恃自足的磨礪與修煉。路既然已在腳下,那就出發,那就上路吧。總有不同的風景,在前麵等著我。

我願意,所以我承諾。

(該文是評論論文專集《文化在場:自覺的嶺南品格》的後記)這片土地生長出來的文字

美國城市理論大師雅各布的經典裏,有這樣一種說法,所謂複雜深入的思考,其實真相則意味著更充實、更豐富的生活,意味著人這個旺盛的生命,對生活這種本身的目的的追求,而且這種追求,是隨著曆史與時間往縱深走去的。引錄他書中的一段詩文能觸動很多的感應:“……我們每個人/都已瀕臨絕望,我們正在旋渦中下沉。/托起我們的身體使我們浮出水麵的,/是希望,是對生活的價值/和我們的努力的不可解釋的信念,/是心靈深處源自我們力量之發揮的潛意識。”

這種理念所延伸的思考,恰恰完全能對應於寫作,對應於文學雖處於邊緣化,而其寫作與生命力依然勃發這樣一種悖逆的狀態。本來文學的現狀既讓人感慨萬千,也被反複論及過,似乎是目前立時三刻無法改變的一種宿命,姑且看做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必然的分化與重組、消解與重建。本文所展開的相關話題,則是對照城市的發展與文學的現狀,文學的存在與文化的依存,比鑒兩者之間所具有的這樣一種精神性的關聯,再次重新去檢索現時性的寫作,也許會有更豁達的理解與更深入的洞悉。

1.土地、文化與文學的關係

文學靠什麼來存活?有時候,很基本的理念會在紛亂與雜陳中被遺忘,這本來是顯而易見的,有什麼樣的土壤就會生長什麼樣的生物,文學的本根屬性也大致如此,奇異的案例並不多見。土地貯藏著來自是處的人與物的信息,並依此形成了生存的秩序與關係,彼此之間依存的密碼,總是在不斷的相處中被發現、被整理。這種漫長的關係,既屬於春種秋收的生存過日,亦屬於托付與歸棲的精神輪回。

我們居停在哪,安居在哪,也許帶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而生命的密碼和文化的遺傳卻是必然的,是無法消除的胎記,何處是起點,何處是歸途,其實就有著一個冥冥中的規約。而寫作則秉承著這個規約,那些生命年輪的生長之水,來自何方,最終就隻能注入血液,文字關乎性靈,更是沒辦法切斷這樣的關聯。我們的文化從哪裏來,我們書寫的生命之緣最終也隻能接駁回哪裏。

回想絕無僅有的一次與同行的密集交流,是數年前我被薦參加了中國作協在魯迅文學院辦的首屆中青年理論評論家班。班上的各路神通,大多既研理論又習創作,在時間篩選之後依然交往較多的幾位同學師長當中,比如陝西張,雖流連海南經年,而血液筆墨流淌的仍是西北的高原罡風,雲南冉筆下的紅土地,與天津黃書寫意識的城市關注熱點,無疑有著分明的區別,又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表述風情。這些來自身邊的鮮活例子,無非再次說明,人和水土的關係,文化和文學的關係,既是情性的因果,亦是表達與探索的因果。

2.文學的力量與書寫風範

文學靠什麼來支撐?沒有一個堅實有力的支點以及著眼點,書寫沒辦法祈求幸福降臨,沒辦法把夢帶給期待,更沒辦法讓才情進入天堂。

境界決定高度,高度決定視野,低伏的姿態永遠無法昂揚成一種挺拔,所以我們才不能不關心書寫的質感,尤其是內心的質感,這是致命的關節,經受不起這樣的考驗,文字隻能是一塌糊塗的碎片,拚接不出起碼的圖景,那些媚態、曖昧、誇飾、矯情的自我撫摸就會泛濫開來。

所以,這樣的支點和著眼點,不一定跟題材視野的大小有關,但肯定跟微妙玄通的信念人性有關。總是斤斤計較個人的小情小調,總是忽略一些與高尚與博大相通的理念,那麼,再機巧的表述,也無法帶來相應的感動。

此時,對於書寫,關懷二字分量何等重要,關懷是帶著溫情與誠意、悲憫與痛惜的,能徑達表象的深層,把感受傳遞過去的。

私人化生活狀態的展示並不重要,私人化的絮叨尤為貧俗,為道義書寫、為關懷書寫,與自我撫慰的走向是大相徑庭的。從個人的感觀出發,能否走向廣闊,能否具有化解的、悲憫的、關懷的力量,書寫讓人最終迷戀的地方,正是因其能帶來予己予人以提升與化解、以悟道與超越的桃花源。

文學靠什麼來彰顯?獵奇、暴力、色情或者千奇百怪搶奪眼球的招術,雖說能逞一時之能,但畢竟不能長久,這不僅因為精神層麵的東西,既受掣於天理,亦臣服於人倫,誨淫誨盜隻是墮落與失控的策略,不可能擁有恒久的後勁,而且更因為文學從生活中來,亦隻能回到生活中去,沒有歸棲的土壤,沒有根的屬性,霧中花水中月的文字,隻能是過眼煙雲。

在書寫與現實之間的關聯中,顯然而且亦應該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書寫是可以導引人走出命運的困局,尤其是精神的困局,不然書寫何為、意義何在,就變得非常可疑了,或者成了一場沒有指向的自我撫慰。再怎麼表述,也還是關乎到高度與境界。

猶太作家大衛認為,寫作的職責就是把手指放在傷口上,提醒著勿忘人性與道義等至關重要的問題。

這關乎的是書寫的責任倫理問題,也就是說書寫究竟有多少分量。文學除了表達對生存對世界的態度,更屬於如何去發現並且找到穿越之路。所以,真正的書寫是屬於自由的心靈,當這樣的書寫降臨日子時,很多東西是會被照亮的。

所以,投入到真正熱愛的文學中去,並不是為了遊戲它,而是為了敬畏和把握。隻有專注於內心的人才有可能發現外部事物的真相,這看似悖論,實是深刻,這取決於內在的決定性與外在的運行能力,外在的事物由於這種心理意向,才具有了心靈化的特征。隻有當一個書寫者對這樣那樣的事物充滿了詩意的渴望,並且備受這種渴望催促,才會去尋找一種才智和精神的隱秘之處,也就是說更有效的表達。

要重新重視寫作的創造性。不是僅停留在演繹一些尋常的感悟,展示一些普通的生活狀態,而是應該有一種意識,如何對此作出超越,去思考,以及發現日常中已經被巨大的慣性推遠了的要義,被物質至上、個人欲望與生存打拚或者所謂的後現代色彩所遮蔽了的要義,比如:人需要認同以至附著於某種目標和價值選擇嗎?人需要精神支柱或者靈魂探尋嗎?如何對付眼前流水落花、混混沌沌、隨波逐流的生活?等等。思考與探尋有多深,追問與前行就有多遠。

生存的社會現狀已經不再是傳統結構下,以及曆史傳遞下的社會構成了,而是前所未有的多變、多元,可說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怎樣抓住這種現狀的要害和本質,怎樣進行有深度的直麵的表達,隻有關注這樣的問題,才能促使寫作呈現出一種力度。

要警惕生存與文學一齊陷入種種匪夷所思的混亂與浮泛之中,從而無法擁有文學自身該有的超拔和純粹,切戒陷入這樣的泥沼裏,這種所謂現時性寫作,其實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是一種悲哀。

好的寫作,流暢美好,那是有才氣,然而,要有格調,甚至是有境界,那就非得有底子不可,離不開底氣和內蘊,不僅要有學問的底氣,還得有人品和人格的底蘊,這樣經由文字展示出來的趣味取向、審美品位才是純粹的有格調的。

3.重構嶺南特色的價值譜係

文學靠什麼來傳遞?離開文化的文學表達,還有更深的根基嗎?

地域風格的坐標應該是如何建立的,如同書寫離不開生活的土壤,亦離不開個體的領悟與經曆。每一塊土地的生存,都催生不同的文字,每一種不同的人生,都有著不同的標榜。

曆來,嶺南題材較少進入藝術創作的範域,故其語言也缺少機會進行藝術風範的打磨。尤其是即時性的熱鬧嘈雜的生活,讓人容易忽略文化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對光怪陸離現象的演繹,並不能代替此在文化的潛移默化。真正能融化到日子裏的,是文化經年累月的滲透,是其自成一格的韻味和格調。

所以,尤其需要提倡挖掘與提煉,前者說的是敏銳與透徹,能穿越俗常而去,後者說的是自成一格,能繞開用煩用膩的套話。在不同的文化生態下,就會有不一樣的生存真相,也就有不一樣的文化表達,地域性的風格特征是與文化相依共存的,因此,地域性的寫作是由生活和寫作者的文化素養所決定的,是什麼樣的文化底色,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作品,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有時候,一種現象或者細節,書寫時的一段感悟或者穿越,會比製度下的某種特征,甚至是族群的信仰判斷取向,更能為那一時段的社會形態或生存作證。

嶺南的獨特在於其差異,而嶺南的差異就在於如何對這種獨特的彰顯。氣候、水土、文化、氛圍、人文,種種構成的與眾不同,注定了生態是不一樣的,文學的表達亦肯定是不一樣的。不意識到這點,不把握到這點,顯然就是對置身其地的真實的感悟與理解的浪費,隻能是一場追風逐月的文字遊戲,或者是不著邊際的附庸風雅。

所以,書寫如何在嶺南的天空下,重構嶺南的價值譜係,不僅是用心的問題,更是用情的問題,對此在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對此在生活的認識與把握,才能把此在的地域特性寫活。

歸納起來,落實到具體的寫作,有感而發的總結是:

一是如何從慣性的觀看、掃描以及表象的觸動突圍出來,找到自己的視角與切入點,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觀察與感悟也應該是獨特的,這不僅是關乎自由與廣闊的問題,而是關乎你是否擁有獨立的意識與自覺的判斷。在這個模式化、一體化的運行機製裏,隨波逐流是輕鬆的,而要用自己的內驅力找到一個立足點,作出你自己的分析與選擇卻是非常不易的,無孔不入的複製與效仿,已經把獨創性逼向邊緣,這時候,另類成了一個不受歡迎不被容忍的現象。而這點,恰是文學的生命力與獨標殊異處,擁有了這種特質,最起碼你的書寫就不會人雲亦雲,就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二是如何擁有自己的發現,在共性中堅守自己的個性,從而向特性靠攏。也就是說,你要擁有自己的書寫圖騰,你要擁有自己耕種的領地,那是你的源泉,也是你文字的歸屬,非此,而不能在書海文山中突顯出來,被淹沒隻能成為一種宿命。

讓才情之水流向天堂,讓你的發現與表達更接近美、接近善、接近真,這樣才能向內心回歸。好的文學不僅能表達我們的內心,而且能反映我們置身的這個社會的狀態,而且應該有能力呈現每個書寫者最好的和最高的想象力。

三是如何寄放自己的情懷,這離不開虔誠與篤定,無論是積累的過程還是表達的過程,這應該是一個漫長的堅守和勞作的過程,沒有信仰甚至沒有信念,我們無法從起點開始出發,也許五十步就放棄,也許百步也止於九十步,目標總是遙遠的,過程所出現的很多投機取巧的因素,不可能有足夠的能量支撐全程,抵達的過程其實就是修煉的過程,承受與堅持下來了,那麼所有的磨礪才能轉化為一種能量,才可以讓胸襟與創造力提升到一定的境界,讓你持續地燃燒、持續地噴發,真正的後勁來自於沉積,來自於悟道。而這整個過程,就幾近等同於信徒的行徑了。

(該文是為《廣州文藝》2010增刊所寫的前言)另一種表白:一路走好

在一個不是完全清爽的時勢和環境裏,個人全力以赴投入的工作能得到認可、得到肯定,這已經是獲得了最充分的成全和祝福,已經是最充分的支持、鼓勵和鞭策了。做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不難,做一個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人卻並不容易,你有你獨立特行的價值標準嗎?你有你剛直不阿的行為取向嗎?你有你舍生取義的義無反顧嗎?以個人的名義努力,哪怕小有所成,放在大的背景下,也是底氣不足的,也算是微不足道的。也許,所取得的那麼些成績,不過是對自己有些意義而已,對自己某個時段的經曆有個交代而已。

四點內心感受:

1.珍惜機遇,全力以赴朝著目標發力

能得到被培養的機會並不是必然的,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時下環境。機遇來之不易,首要考量的是,你準備好了嗎?你有足夠的承受力嗎?作為一個專業的研究者和創作者,此時,個人的儲備和狀態都非常重要,也非常講究,包括學養的提升、知識的積累、方向的選擇、臨場狀態的發揮,等等,還包括對專業的投入、幹勁、熱情,等等,一樣都不能差,一個也不能少。然後,就看如何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分內的事情,甚至還包括分外的事情。因為,信任是不能辜負的。

2.麵對專業與追求,始終保持執著和謙恭

時時提醒和要求自己,不必過分在乎時間性的東西,以及機遇性的東西。做自己想做、能做而且可以做好的事情,就要有所承擔,也要有所承諾。擔當就是說要給自己的專業追求以一個高度,比如在寫作與理論研究上,要有所超越,要有所突破。承諾就是要給自己的專業方向以一個目標,一個設計與完成的願境。這就意味著要不間斷地努力,不間斷地堅持。雖是無趣,但是跋涉的過程就是磨礪的過程,幾近於信徒,是因專業堅守其實也可說是一種信守。所以,要保持對專業追求的高貴之心,就必須砥礪很多東西,尤其要抵抗庸俗世相的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