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28
共和新起點
廣州辛亥年
對立憲派的紳商來說,三權分立的理想,從革命黨人的口中說出,顯得如此動人心弦,但要使社會采信,必須拿出具體的行動,哪怕隻是開一個頭,未能盡善盡美,也比空口說白話強。胡漢民當都督,最大的毛病就是光說不練,受到紳商的詬病。
清廷已到黑燈暗場之際,谘議局作為清廷的谘詢機構,顯然也該壽終正寢了。在陳炯明的推動下,開始著手籌組立法機構省議會。胡漢民、陳炯明、朱執信、鄒魯等人,迅速起草了一份廣東省議會的組織法,提交各團體代表會議討論,獲得通過。
法案規定,由全省各團體舉出代議士 140人,組成臨時省議會。
凡年滿 21歲以上,有廣東籍或本國人住在廣東五年以上,沒有反對
革命及民國舉動的,秉性良好,不擔任政府、軍、警公職的,都有選
舉和被選舉資格。
臨時省議會自成立之日起,至 1912年 3月 4日即行解散,然後成立正式省議會,軍政府對議會不能行使解散權。代議士的構成如下:每州縣各舉出代議士一人;省城及河南一區選代議士 20人(各行商每行舉 1人,九善堂 9人,自治研究社 5人,工團 5人);各埠華僑的代議士:港商 3名;美洲、歐洲、澳洲、非洲和新加坡、安南、暹羅、日本、小呂宋各埠各 1人;由大學堂選舉專門學堂三年以上畢業者,或在高等專門學堂充當教員三年以上者,舉出代議士 6人;粵城自治會代議士 1人;軍團協會代議士 20人。
臨時省議會以黃錫銓為正議長,以宋以梅、盧信為副議長。於 12月 18日正式開會。在 140名代議士中,有 10名女議員,產生於女子師範。這在亞洲也是開先河的創舉。實行聯邦製下的自治,廣東不僅有思想基礎,也有物質基礎,現在,陳炯明要奠定製度的基礎了。
0 聯邦製的藍圖,也得到孫文的支持與呼應。 11月 21日,孫文在
共和新起點
法國巴黎對新聞界發表講話,他說:
中國於地理上分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屬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麵積實較全歐為大,各省氣候不同,故人民之習慣性質亦各隨氣候而為差異。似此情勢,於政治上萬不宜於中央集權,倘用北美聯邦製度,最為相宜。每省對於內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負其整理統禦之責;但於各省上建設一中央政府,專管軍事、外交、財政,則氣息自聯貫矣。新政府成立時,不必改換曆史上傳來之組織,如現在各省本皆設一督一撫以治理之,聯邦辦法大致亦複如此。但昔之督撫為君主任命,後此當由民間選舉。即以本省之民,自為主人,形式仍舊,而精神改變,則效果大不相同了。
他的這篇談話,與廣州善堂商會的意見書,如出一轍。經《巴黎日報》刊登後,傳遍全球,引起全世界政治家的興趣,都在關注著孫文回國後,如何把北美的聯邦製移植到中國。
11月 24日,孫文從法國馬賽乘船返國。他還在途中的時候,國內形勢的發展,一日千裏,攝政王在 12月 6日,監國攝政王載灃宣布退位,由隆裕皇太後垂簾聽政。 12月 18日,革命軍與清政府開始舉行議和談判。南方宣稱,南方的宗旨是建立共和製,否則和談無意義。 12月 20日,孫文乘坐“丹佛”號輪船,抵達香港。
胡漢民、廖仲愷到香港迎接孫文。廣州七十二行商、九大善堂和總商會也派出代表來港候駕,三角碼頭上,寒風凜冽,熱氣騰騰。孫文上岸作短暫停留,在蘭室公司和大家見麵。這位流亡海外十年、經曆過無數失敗的革命者,終於以勝利者的身份回國。他神采奕奕,暢談共和的美好前景。有人說及目前各省財政都很困難,孫文胸有成竹地說:隻要臨時共和政府成立,則財政無憂不繼,因有外債可借,不用抵押,但出四厘半之息,已借不勝借。
孫文的回國,是胡漢民跳出“苦海”的一個機會。如果孫文能夠坐鎮廣州,他就可以重操舊業,做他熟悉的幕僚工作了。因此他建議孫文留在廣州整頓軍事,組織數萬精兵,以實力廓清強敵,革命基礎
0
廣州辛亥年
才能穩固。孫文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上海、南京在前方,如不身當其衝,而在後方備戰,這是避難就易,恐有負四方同誌矚望。孫文表示,現在各省獨立雖多,但缺乏統一指揮,他不暇入粵,須立即前往上海組織政府,以應付清廷。
胡漢民:“最近福建、廣西、貴州諸省,正因為南京、鄂北首當
其衝,要推廣州為首都,我們再三謙讓唯恐不及,先生正可以坐鎮廣
州,控製全局。 ”
孫文:“袁世凱擁兵自重,模棱兩可,自然不能相信他;但如果
我們能夠利用他推翻兩百六十多年的貴族專製的滿清,不比用兵十萬
更好?如果我不到南京、上海,一切對內對外大計,別人難以勝任。 ”
孫文看得很清楚,留在廣州,頂多是個偏安之局,要做全國的領
袖,還須到南京、上海,與袁世凱和清廷作麵對麵的較量。因此他不
僅不肯留在廣州,反而勸胡漢民和他一起去上海。
胡漢民一聽大喜,隻要能跳出苦海就行,管他是在廣州還是上
海,立即答應孫文,並寫信給陳炯明、朱執信、胡毅生,要陳炯明代
理都督,他不回廣州了。
胡漢民不願做都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受到廣州紳商、報界的
諸多批評。作為一個革命黨人,他不習慣受到別人批評而不反擊。他
在去上海的船上,給南洋的黨人寫信,痛罵廣州報界:“唯粵東民軍
太多,財政已絀,同黨中亦議論不一;至於報紙,則以能與政府反對
為雄。(報律未施,警察無力,無法禁止。)掩美揚失,其真相未易
明。弟以在位之故,不屑與辯;然對於陳副督在粵任事,若複如是,
則我敢斥言是輩專好反對民國軍政府而已。 ”
革命黨不能正確對待輿論監督,不理解“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
無意義”的道理,一旦被人批評,就以為別人是“專好反對政府”,
腦子裏馬上聯想到警察,言下之意,似乎隻要施行報律,警察即有權
禁止報紙反對政府了。抱著這種思維方式,步入共和時代,前途瞻
望,陰影隱然可見。
0 陳炯明對胡漢民的草率行為,大為不滿,覺得兒戲過甚,都督是
共和新起點
全省各界推舉出來的,豈可一句交代也沒有,說走就走?
12月 23日,省臨時議會三名正副議長聯名致函陳炯明,批評胡漢民輕棄職守,不辭而去,視廣東如敝屣,令全體議士不勝疑駭,請求陳炯明接任正都督一職。陳炯明答複,接任有兩個條件,一是代理;二是代理至 1912年 3月 4日止,即與臨時省議會同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