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2 / 3)

張鳴岐在廣州十分彷徨,東江的火,一經點燃,勢必燎原。事實上,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綠林豪傑,已蠢蠢欲動。陸蘭清、陸蘭福等人在西樵、三水等地扯旗造反;李福林、李湛等人則在番禺縣的禺東、禺東、大塘鄉聚兵起義;周康、馮扶漢在順德林頭、百滘舉事;譚義在新會舉事;順德縣龍江、龍山、香山縣各屬、欽州、防城,都出現揭竿而起的民軍,他們原來是江湖大盜,現在風雲際會,搖身一變成了民主共和的先鋒。

張鳴岐已經聽說李準與革命黨暗通款曲了,指望他去擋一擋革命黨,也是白日做夢了。張鳴岐以李準不肯擔任中路清鄉為由,把他手下的三十營軍隊撥給了龍濟光,目的是想架空李準,但龍濟光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實力愈大,愈不聽號令。以張鳴岐這樣一個幕僚出身的文人,根本鬥不過這個雲南土司。張鳴岐想找個人商量一下,都找不到,可憐的兩廣總督,其實不過是一孤家寡人。絕望之下,張鳴岐向朝廷提出辭職。

11月 3日,資政院擬具《憲法十九信條》入奏,朝廷當天即批準並實時公布。然而,這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當天,朝廷答複張鳴岐,曉以“時局艱危,百端待理,正賴我君臣上下同心協力,方可轉危為安”的大義,駁回了他的辭職。

張鳴岐苦笑,如果不是“時局艱危”,他又何必辭職?

李準既下了反正的決心,便在暗中遊說龍濟光。龍濟光是雲南來的,他的老家已經在 10月 30日起義, 11月 3日成立軍政府。因此龍濟光也答應李準反正了。李準開始調兵遣將,命令所部水陸各軍、沿

廣州辛亥年

海炮台,約期同舉義旗。兵艦也先期調集省河候命,他又派人到廣州請裁縫做了七十麵新旗。消息一傳開,大家都知道李準已經倒戈了。李準通知香港同盟會,他定於 11月 9日正式反正。

11月 8日早上,九大善堂、七十二行商衝破禁令,在總商會召開大會。會後聯合各界代表,一起到谘議局再開會議事。這時,谘議局內的上千人,情緒激昂,已到了臨爆點,人們再也不能忍耐無限期的等待了。

主持人宣布開會,他直截了當地說,今天開會的目的,就是為了討論組織新政府,首先要議決兩件事,第一件是成立議事機關。指定谘議局為辦事處。推舉臨時辦事人,由省城及港澳各團體舉出至少每個團體五人,一麵通知各府州縣,趕緊選派代表到廣州。凡被推舉出來的代表,每天必須到辦事所,不得放棄,將來開辦正式選舉時,即退居選民。在此之前,由谘議局議員擔任。大家鼓掌通過。

第二件是組織行政機構。推舉張鳴岐為臨時都督,龍濟光為副都

督。用正式呈文,俟其正式上任後,由都督分別谘移各省都督。其餘

的行政官廳和軍隊防營,暫由臨時都督主持。大家鼓掌通過。

總商會把他們在早上討論的幾件事,也拿出來請大家通過。一是新軍防營應由臨時都督負完全管轄責任。大家鼓掌通過。二是對滿漢不分彼此,一律平等看待。大家鼓掌通過。三是對各地土匪問題,由於大家都不清楚現在哪些是土匪,哪些是民軍,所以無從討論,暫且擱置不議。

會議開得幹脆利落,很快就把所有事情都議決了。張鳴岐也派了

代表到場,大會把臨時都督的關防都準備好了,當場交由總督代表,

呈送軍政府臨時都督開用,並請臨時都督宣布獨立,全城豎獨立旗

幟。張鳴岐的代表唯唯諾諾而退。

下午,張鳴岐出了安民告示:“兩廣督院示:國勢日危,大局岌岌。多數人民,主張獨立。現正籌議,完全組織。官紳商民,同心協力。不日議妥,宣布在即。定期豎旗,以昭正式。凡我軍民,同心愛國。切勿暴動,共保大局。特示。 ”

0告示仍以兩廣總督名義發布,通篇都是敷衍搪塞之詞,顯然是在

二百年江山說垮就垮

拖延時間。但全城紳商,已決定不再等待了。當天,他們動員了全城的縫紉店,趕製了三千六百多麵獨立旗幟,準備明天一早全城懸掛。但城外許多地方,包括粵漢鐵路各車站,沒有接到掛旗通知,自己先把旗幟掛起來了。

當晚,李準打電話通知張鳴岐:“我已決定擁護革命,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人你怎樣打算呢? ”

張鳴岐回答:“現在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

這是死鴨子嘴硬,其實,張鳴岐唯一可以依靠的,隻有龍濟光。但這時龍濟光已投靠革命黨了,他很幹脆地回答張鳴岐,他沒有辦法打敗李準。張鳴岐徹底絕望了,即使他有過做嚴將軍頭、張睢陽齒、顏常山舌的念頭,亦時不我與,更無那份勇氣。這一晚他輾轉難眠,直到淩晨 4時,終於下定決心,一個人跑出總督署,微服逃到沙麵租界請求庇護,然後在英國人的保護下逃往香港。

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官吏,鼻子靈敏得很,老百姓怕他們的時候,他們比老虎還凶,一旦老百姓不怕他們了,他們跑得比老鼠還快。各司道和一府兩縣的官吏,在這天晚上,竟不約而同地逃走一空了。

天終於亮了。 11月 9日,夏曆九月十九日。這一天,在廣東的曆史上,應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天,雖然已經立冬,但在廣州,仍是一派秋風起兮白雲飛的深秋景象。當第一抹陽光灑落在廣州城頭時,全城仿佛驀然蘇醒了,千萬麵獨立旗幟,在晨風中飄揚,蔚為壯觀。

李準下令各炮台一律升民國軍旗,宣布反正。廣州的大街小巷張貼出“軍政府南部都督”的布告,宣告廣東獨立。布告文字雖然冗長,但作為一份劃時代的文獻,全文照錄如下:

天運辛亥年九月十五日南部都督,奉軍政府命令,布告於廣東九大善堂、七十二行三千萬同胞:今者國民軍大起,各省響應,滌二百六十餘年之穢垢,複四千餘年之祖國,謀四萬萬人幸福,不特 1

左圖:1911年 11月英文

《今日世界》上發表標題為《是大清王朝還是革命的共和國》的大幅插圖,背景為珠江,上為袁世凱,下為奕劻。

黎元洪

1911年底,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上海討論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等重大問題。

廣州辛亥年

軍政府責無旁貸,凡我同胞,亦當引為己責;又不特湘、鄂、晉、秦、蜀各省,各盡其責,而廣東人可以袖手旁觀也。近聞省城九大善堂、七十二行,以生命財產之關係,謀和平自保之法,大集議於文瀾書院,全體一致,決定受治於新政府之下。旋即高揭獨立旗,城廂內外,大小商店住宅,無不懸燈籠燃爆竹以致賀。人心趨附於大義者,如此其切,軍政府所甚慰者也。如果和平獨立,克底於成,一切軍事權,統歸軍政府節製,民事權則由人民舉員任之。夫革命者,不得已之事業,果能不流血,而革命可以成功,豈非軍政府之所大願。然粵省官吏,惡劣異常,其愛我同胞之身家性命,斷不敵其保存富貴利祿之心。公等但有空言,毫無實力,況平日懾於官威,難以自振,和平獨立之希望,恐未易如願以償。果爾,則軍政府一日不用兵力,即一日不能登廣東三千萬同胞於自由之樂境,而軍政府拯救生民之宏願即一日不能償。估兵凶戰危,槍林彈雨之中,恐不免有玉石俱焚之慮,此則軍政府所深為谘嗟歎惜者也。然和平獨立既不能實行,則軍政府亦不能不施以相應之手段。誰生厲階,而至於此。我同胞即有因此而蒙巨大之傷害,誠非軍政府之罪,而軍政府不得已之苦心,亦應為我同胞所共諒也。伏願我同胞於大軍所至之處,同心協力,抗拒清軍,以達建立民國,恢複自由之目的,軍政府有厚望焉。我同胞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