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26
二百年
江山說垮就垮
廣州辛亥年
廣東作為反清革命的策源地,決不能在這個曆史關頭缺席,因此同盟會南方支部也在積極策劃響應。 10月 29日,胡漢民率領一批華僑從軍青年,乘搭“金陵”號輪船,從安南西貢返回香港。他對九大善堂、七十二行商在廣州搞什麼名堂,全無興趣,頭一件事,便是派朱執信和胡毅生潛入內地,盡量策動鄉下的會黨,有槍拿槍,有炸彈拿炸彈,沒槍沒彈的,木棍、殺豬刀、匕首也行,總之拉起隊伍,火速進逼廣州。這仍然是同盟會多年來鬧革命的思路,天下要居馬上而得之。
因此,胡漢民最關心的,不是紳商們如何,而是李準如何。這時李準龜縮在虎門,親軍、防營、水師層層保護,同盟會殺不了他,就改為拉攏他。在李準座下,有一位幕僚叫謝質我,是嘉應州人,與同盟會的謝良牧是同鄉同族。兩人經過幾次秘密洽談,謝質我答應遊說李準。此時此刻的李準,何嚐不明白大勢所趨,不可抗拒?他願意反正,也願意去勸說張鳴岐反正,隻是怕自己與革命黨牙齒印太深,血債累累,革命黨要向他報仇。
陳炯明與謝良牧聯名致函謝質我,略言:“某提(指李準)固黨人夙昔所切齒者,以為於粵省清吏中最有抵抗力,故三月二十九之役後,則有鄉人某某君挾彈狙擊之事。某提不死,繼此乃不聞何所關涉於黨事。良牧等雖不信某提有悔禍之心,然黨議則未嚐不稍稍原之。 ”
陳、謝指出,張鳴岐此人陰險狡猾,行惡嫁禍,有意把輿論矛頭
導向李準,而自圖其利,輿論都被他蒙騙了。他們提醒李準,以湖北
反正為例,最初革命黨是推舉第八鎮統領張彪為都督,張彪不肯幹,
才改推黎元洪。“黎猶張之部下也,使彪見機,何必不為黎氏。而彪
乃至身敗名裂,死喪無所。從違之間,相去天壤,為彼族之將領者,
可以鑒矣! ”
二百年江山說垮就垮
陳炯明向謝質我提出兩個反正方案,一是由李準親自揮軍進攻廣州,一鼓可以襲城。二是在虎門據守要塞,升義旗,號召水陸各軍,圍攻廣州,專聲責張鳴岐之罪。“二策行其一,皆可令某督(指張鳴岐)授首,百粵景從,如是則為民國立大功勳,某提之名位,當不在黎元洪下。前茲與黨人之惡感,亦渙然冰釋。 ”
胡漢民又寫了一封信給李準,略言:“革命黨與你為敵,並非與你個人有什麼過不去,隻是與助滿洲政府的有勢力人為敵。如果你能翻然改圖,放棄幫助滿政府而改為助民國,則可化敵為友,黨人當知此義。 ”
胡漢民密使與李準的一段對話,頗堪玩味。
密使:“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滿清專製政府,為漢人揚眉吐氣。你是漢人,何必效忠滿清政府?何況你救了張鳴岐,張鳴岐不但不感激你,反而調他的親信龍濟光來壓迫你,在這種情況下,對你實在不利。 ”
李準:“我實在無路可走。 ”
密使:“如果你肯棄暗投明,我保證你有更光明的前途。 ”
李準:“你是說投效革命黨?恐怕革命黨不會忘記三 ·二九。 ”
密使:“革命黨不咎既往,革命黨的大敵是滿清,不是漢人!隻要你不和革命黨作對,我就敢保證革命黨不會和你為難。 ”
這等於給李準買下一份“燕梳”,隻要反正,就可以既往不咎。李準也知道這是他的最後機會了,蘇州過後無艇搭,於是答應去勸說張鳴岐,並派遣自己的胞弟到香港搭路,不久又派謝質我去香港見胡漢民。謝質我表示,李準對反正很有誠意,唯一擔心是“三 ·二九”之役未遠,怕革命黨不原諒他。
胡漢民說:“我們革命黨是為漢族請命,現在滿清政府大勢已去,如果他能及時反正,效忠革命,可以將功贖罪,這是他最好的機會。 ”
謝質我把這番話帶回虎門,第二天,李準又派電報員黎鳳墀再赴香港,洽談具體條件。胡漢民不容置疑,提出了四項條件:一、李準應該親自書寫降表,同時廢去滿清旗幟,改用青天白日旗幟,通電反正;二、立刻驅逐張鳴岐,逼迫龍濟光投降;三、歡迎民軍;四、在
廣州辛亥年
李準勢力範圍內的要塞、兵艦、軍隊,必須全部交出,由革命政府處理。
胡漢民急於勸降李準,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因當時革命黨在廣州城內起義的可能性甚微,隻能從省外著手,計劃從四個方向,同時舉事:東江陳炯明;北江徐維揚;西江蘇慎初;韓江姚雨平。不過,他還是擔心遠水不救近火,萬一李準、龍濟光聯手負隅頑抗,患在心腹,勝負尚難預料。
11月 1日,朝廷宣布解散備受非議的皇族內閣,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重組內閣。當日,北洋軍收複漢口。
長夜漫漫的專製時代,似乎已到破曉時分了。這天,陳炯明在淡
水揭起義旗,召集各地民軍萬餘人,在距離惠州不遠的馬鞍圩、三多
祝、坪山、白茫花、橫瀝等地集結,定於 11月 6日開始圍攻惠州。
義旗所到之處,歸善、博羅、河源、和平、海豐等地,望風而歸,幾天之內,惠州外圍便告廓清。東江告急,張鳴岐忙不迭派防營和保安隊馳援,企圖阻止民軍西進。但這支援軍在蘇村遭到民軍的伏擊,兵刃既接,官軍棄甲曳兵而走。
11月 6日,陳炯明的民軍兵臨惠州城下。當時惠州由提督秦秉直統轄八營軍隊駐守,其中四營是洪兆麟率領的湘軍。秦秉直口口聲聲說要死守到最後一兵一卒,他發槍給團練局,要他們協同守城,但團練局已被陳炯明暗中拉過去了,對秦秉直的命令,陽奉陰違。
秦秉直又在城裏挖掘地道,埋藏炸藥地雷,準備一旦城陷,即引
爆炸藥,與滿城百姓同歸於盡。但陳炯明為了保住這座古城,並不打
算強攻,而是派人潛入敵營,策反洪兆麟。 11月 8日,當秦秉直下令
洪兆麟進攻時,洪兆麟派人傳話:“我已參加革命軍,本欲攻入惠城,
擒拿軍門獻功。因素受軍門厚恩,不忍下此辣手。最好軍門先行退
卻,讓革命軍進城。如再延遷,我亦不能徇情了。 ”
有道伐無道,無德讓有德。失道寡助的秦秉直,隻剩下棄城一條退路。他把惠州府城連同轄下的八營官兵,統統移交給陳炯明,然後 領了陳炯明送給他的一千大元,悄然返回湖南老家去了。 11月 9日,
二百年江山說垮就垮
惠州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陳炯明策馬揚鞭,馳入南門,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陳炯明將所屬民軍支隊改編為七個旅,扯起循軍旗號(惠州古稱循州),以鄧鏗為參謀長兼旅長,洪兆麟任團長,編屬鄧鏗管轄。下令全體人民剪掉辮發。歸善縣改名為惠陽縣。次日潮州宣布反正。大安、河田、甲子所相繼而起,哪裏有民軍的旗號出現,當地的官吏就聞風而逃,軍隊更是無心作戰,聽天由命,要麼陣前倒戈,要麼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