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2 / 3)

陳炯明是海豐人,在家鄉辦過報紙、地方自治會和戒煙局等,以他的省谘議局議員身份,在東江頗有號召力,他認為與其喋喋不休地為自己在小東營之役中的表現辯護,不如回到自己熟悉的家鄉

廣州辛亥年

另起爐灶。

武昌起義後,陳炯明預感到時機至矣,立即在灣仔召集東江同誌開會,議決在東江發難。大家推舉陳炯明為總司令,林激真為總參謀長,鄧鏗為西江司令,嚴德明為東江司令,丘耀西為博羅司令;林海山、鄧伊臣(鄧鏗之父)、梁鏡球等人,擔任與各方麵聯絡;馬育航、鍾秀南、周醒南等擔任籌備餉糧。

一旦揭起義旗,將分路出發,陳炯明、鄧鏗先入淡水,設辦事處於鄧伊臣之家,準備進攻惠州;嚴德明由水口率隊協助,林激真、丘耀西、梁鏡球等率軍由蘇村、向水進攻博羅。陳炯明建議,起義時用紅黃藍三色作為軍旗,旗上繡一個“井”字,寓意井田。大家一致同意。

廣東即將起義獨立的消息,有如閃電一般,迅速傳遍全球。 10月 16日,芝加哥的報童,已經滿大街叫嚷:“廣東獨立!廣東獨立! ”當時孫文在芝加哥,以為廣東已經獨立了,高興得要跳起來,趕緊買報紙看,其實上麵寫的是“醞釀獨立”。

10月 23日,廣東谘議局開第三次常年會,由於湖北和湖南的獨立,天下震動,人心思亂,很多議員都跑回鄉下了,出席者不過六十餘人,什麼議案都沒有討論,大家交流了一些街談巷議、茶餘飯後的談資,便一哄而散。香港的《華字日報》報導谘議局的慘淡狀況:

“谘議局雖開會,而前因川鄂之亂,粵議員已僅得半數赴會,現駐局者隻剩十七人,即素好發議,留心時務之陳炯明、莫伯伊亦已回鄉避亂,而沈秉仁亦已赴港雲。 ”

事實上,陳炯明不是回鄉避亂,而是“醞釀獨立”。

就在議員們鬧鬧哄哄地離開谘議局,各奔東西的同時,梁倚神接到上海的電報:“阿雞已乘輪往港。”雞與鳳同義,暗指鳳山。同盟會本來計劃在上海就把這隻雞幹掉,但鳳山行蹤詭秘,一直沒辦法下手,隻好把任務轉交給廣州的黨人了。電報就像一聲號令,暗殺組的人轟然而起,奔赴各自的位置。鳳山的船將於 10月 24日到香港,當

晚即轉赴廣州,將於 25日早上抵達。

王朝傾覆前的一擊

周惠普、陳其尤帶上炸彈,匆匆趕往歸德門。梁倚神則到倉前街的洋貨店通知李沛基。他們在樓上臨街窗口架設了一塊可以活動的斜木板,炸彈放在木板上,木板外端以繩子拉起來,街上看不到炸彈。到時隻要鬆開繩子,木板就會放下,炸彈即滾落街上爆炸。安裝完畢後,其他人統統撤離洋貨店,隻留下李沛基一人負責執行任務。

鳳山對這次南下,十分不情願,他入京請訓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有人勸他不要到廣東這個九反之地,鳳山冷笑著回答:“革命小賊,何足懼哉。”但他內心卻是害怕的,所以把父母都留在北京,沒有隨行,隻帶了一妾一女,乘坐的官船也不敢升旗,以免引人注意。

官船經過虎門炮台時,炮台沒有升炮致禮,鳳山不高興地問為何不見鳴炮,旁人回答:近日革命黨暴亂,民心驚惶,本官船沒有升旗,所以炮台沒有鳴炮。鳳山還嘴硬地說:“黨人來隻管來,怕什麼?”詎料他的烏鴉嘴,好的不靈醜的靈,黨人果然在恭候他了。

清晨 8時,江麵上一聲汽笛,鳳山的官船到了天字碼頭。他輕車簡從,隻有兩名家眷、兩名仆人,幾名衛兵隨從。他果然沒有按照慣例走歸德門,而是坐著轎子從接官亭轉入倉前街。

這天的太陽,燦爛明媚,天空蔚藍而透明,涼爽的秋風,一陣陣在城市的街道上掠過。因為時間尚早,街上行人不多,隻有一些從河南運菜進城的農民,挑著擔子走過,大部分店鋪還沒開門,一些旗兵在街道兩旁走來走去,驅趕行人。當轎子出現時,旗兵都停止了走動,肅然站立,迎接將軍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