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3)

第二十三章

23

王朝傾

覆前的一擊

廣州辛亥年

由於四川的保路運動,已發展成廣泛的起義,朝廷派端方率湖北

新軍第三十一、三十二標入川彈壓,留在武漢的隻剩下炮兵、工兵和

輜重營。中部同盟會原計劃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發難,但中秋節前

夕,中部同盟會在漢口的機關被官府破獲,黨人名冊落入官府手中,

多名黨人被捕,未暴露身份的領導人,紛紛轉移到別處暫避,起義計

劃,不得不暫時擱置。中秋節在沉寂中過去了,但氣氛更加緊張,整

個武漢三鎮,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由於盛傳官府將根據黨人名冊,按圖索驥,搜捕革命黨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拚個魚死網破。 10月 10日晚,中秋節後第四天,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八營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聚眾發難,其他各營漢籍官兵群起響應,迅速占領了全城。湖廣總督瑞澄棄城而遁。軍政府成立,起義軍推舉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當上了湖北軍政府都督。即日通電全國,宣告武漢光複;請黃興、宋教仁速到湖北,共商國是,又請黃興轉電孫文回國主持大計。

10月 22日,北京風雲慘淡。第二屆資政院正式開院。到會議員

未及半數,普通的議案已沒人關注了,大家都說,現在什麼時候了,

還來討論這些無關痛癢的東西,實在沒有意思。大會匆匆通過決議:

一、宜速召集國會,使通上下之情;二、宜組織責任完全內閣,使立

行政之根本;三、宜將憲法交院協議,使根本上之根本從此鞏固,蓋

立憲國人民均有言論、出版、結社集會之三大自由。

最熱鬧的議題是如何懲治盛宣懷。議員們一致要求對他提出彈劾,理由是:就法律而言,盛宣懷的鐵路國有政策未經閣議,未交院議,借債事件應由度支大臣核辦,乃不由主管衙門主持,獨斷行之,完全違背法律。就政治而言,凡立一政策,必期能富國利民,

而盛宣懷既損失川民利益,激成變亂,又無法加以平息,致令鄂亂

王朝傾覆前的一擊

踵起,大局動搖,推原禍始,乃盛宣懷一人之責。議員們爭著發言,調門一個比一個高,最後都說:“非將盛大臣明正典刑,無以服人心而平亂事! ”

10月 26日,朝廷降旨:“鐵路國有,本係朝廷體恤商民政策,乃盛宣懷不能仰承德意,辦理諸多不善。盛宣懷受國厚恩,竟敢違法行私,貽誤大局,實屬辜恩溺職。郵傳大臣盛宣懷,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

然而,這時局勢的焦點,已不是鐵路問題了。就算朝廷把盛宣懷碎屍萬段,也無濟於事。就在資政院開會的同一天,湖南宣告獨立,意味著朝廷最害怕的骨牌效應,已經開始了。

武昌起義時,孫文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從報紙上獲悉起義成功的消息。 10月 13日,孫文到了芝加哥,由芝加哥同盟會分會召開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 10月 20日,孫文轉到紐約,致電兩廣總督張鳴岐,正告他:“民國已成,列強公認,請速率所部反正,免禍生靈,兩粵幸甚。”同時提出同盟會的行動計劃:一、關於武昌革命之進行,由黃興率領同誌前進;二、關於廣東革命反正之進行,由胡漢民、朱執信等相機而發;三、對華僑演說共和政治,以固民國之基礎;四、對外宣揚中國革命,以博美國朝野上下之同情;五、謀借外款以為軍事及建設之用途。

然而,當時胡漢民還在安南西貢籌款,遠離廣東,怎麼“相機而發”呢?倒是陳炯明,從 9月已開始準備在東江另辟戰場了。他自從小東營起義失敗後,逃到香港,一直躲在九龍城,一麵派陳演生、陳小嶽赴南洋聯絡同誌,運動籌款,一麵與來自東江的朋友頻頻秘密見麵,圖謀再舉。和他見麵的人當中,有海豐師範學堂的師生,也有惠州中學堂的師生,有地方士紳,也有江湖人物,還有一些從南洋歸來的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