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原因,商人的感受都是最深的。一年前,粵商自治會曾向谘議局遞交過《獎勵商團民團議案》,要求在廣州和珠江三角洲的城鎮“一律成立商團公所”,商團的作用,在於“防禦內匪,維持公安”。維持公安本應是官府的責任,現在官府不能很好地履行責任,1
1911年,美國與清政府關於修建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修改稿。
盛宣懷
廣州辛亥年
商人被迫要自己保護自己,不啻是對官府管治能力的公開質疑,官府麵上無光,當然很不痛快,所以一直不予理睬,但現在省城發生了這麼嚴重的騷亂,還要調土匪軍隊來“維持”,亂上加亂,商人有理由舊話重提,要求成立自己的武裝。
4月 29日,七十二行中的金行和車絲行在開會,集議成立商團,承擔起保護商場的責任。 4月 30日,金行、車絲行和銀號行聯名草擬簡章,分送七十二行,呼籲共同發起組織,很快得到其他行的響應。粵省自治研究社、總商會和九大善堂,聯同省城的紳、商、報界,也舉行大會,討論組織商團、維持商場大局事宜。與其說商人是為了防禦革命黨,不如說是為了防禦官府對商場的肆意侵擾。
商民與官府的對立,從這時開始,由裏及表,全線浮出水麵了。
盱衡世局,風起雲湧。民間與朝廷、官府的對立,經過幾次國會請願失敗之後,也到了一觸即發的關頭。
盡管民間要求立即定憲法、開國會的呼聲,風行水湧,幾成驚濤裂岸之勢,但朝廷依然以八風吹不動的姿態,照立憲時間表, 5月 8日按時頒布《內閣官製》和《內閣辦事暫行章程》。同日,按時設立內閣,裁撤舊內閣、軍機處和會議政務處。似乎這樣才能表現出朝廷不受輿論左右的權威與穩定。
新內閣的國務大臣名單如下:內閣總理大臣奕劻(皇族),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載洵
(皇族),司法大臣紹昌,外務大臣梁敦彥,農工商大臣溥倫(皇族),民政大臣善耆(皇族),郵傳大臣盛宣懷,度支大臣載澤(皇族),理藩大臣壽耆(宗室),學務大臣唐景崇。
這個內閣名單一公布,頓時引起朝野軒然大波。在 13個內閣成員中,竟有五個皇族,一個宗室,三個滿人,隻有四個漢人。這不是明顯的“種族歧視”嗎?朝廷說了那麼多年滿漢一家,消除畛域,原來全是欺人之談。於是,各種冷嘲熱罵,哄然四起,已經火燒眉毛了,攝政王還死命抓住權力不放,搞這麼個“皇族內閣”出來,不是
1 立個靶子給人打嗎?
誰把商人推向革命
然而,設身處地為載灃想一下,他不搞皇族內閣,還能搞什麼?就算他想搞個以漢人為主的內閣,他搞得起來嗎?讓誰來幹? 1911年已不是康、乾時代,也不是慈禧的年代了,放眼滿朝文武,漢人中還有曾國藩嗎?還有李鴻章嗎?還有左宗棠、劉坤一、張之洞嗎?都沒有了。隻有袁世凱,他是攝政王的死對頭。從攝政王的角度去想,與其讓這種大奸雄組閣,還不如由皇族組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攝政王是難為無忠臣、能臣之閣,隻好拿幾個至少不會背叛朝廷的皇族來充數。
對朝廷來說,是勢不得不爾;對革命黨來說,是求之不得,正中下懷,他們的革命理由更加充分;對一直支持朝廷改革的立憲派來說,難免大失所望。搞了這麼些年立憲運動,愈搞權力愈集中,都跑到幾個皇親國戚手裏了,情何以堪!更讓立憲派和民間紳商感到如同當頭一棒的是,朝廷在宣布皇族內閣的第二天,即 5月 9日,宣布將全國鐵路幹線一律收歸國有。
喪鍾敲響了!
1
廣州商業街。
廣州辛亥年
——1911:三千年大變局之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