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1 / 2)

第十六章

16

誰把商

人推向革命

廣州商鋪。

廣州辛亥年

新軍起義和小東營起義,是辛亥革命前廣州發生的兩件最重大的事件,對幾個月後廣東能夠和平地從專製過渡到共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起義的革命黨,大部分是世家子弟,文化程度較高,行動文明,盡量避免對商民造成騷擾,與以往的會黨暴亂迥然不同,在一般商民中,贏得了很高的印象分。

相反,官府在事後搜捕革命黨人,緹騎四出,如狼似虎,官兵趁機敲詐勒索居民,令商人無法正常營業,財產無從保障,商民一肚子怨氣。當時廣州九大善堂和自治會發傳單說:“昨接樂從暨附近順德縣屬相連南海各鄉紳到稱,鹹以亂黨確已逃散,唯居民疑慮,懼有株連。謠傳兵勇搜查,不留寸草,以故拖男帶女,紛紛逃避,愁慘流離。現農桑正忙,相率荒業,殊滋隱患。”字裏行間,怨氣衝天。

朝廷還調廣西提督龍濟光率防勇八營,“星夜赴援”。眾所周知,

龍濟光是惡名昭著的彝族土司,他的軍隊與土匪差不多,這引起了

商民極大的恐慌和反感。如今大局已定,張鳴岐又不急於讓龍濟光

來了,他聲稱廣州情況已平靜,四營足夠,廣西需要龍濟光,可不必

親來。但龍濟光怎肯放過這千載良機?張鳴岐話音未落,兩千多廣西

兵,已經勒馬廣州城外了。廣州商民要花多少錢才養得活這兩千多

人?兩相比較之下,同情革命黨之心,便自然而然地,在對官府的憤

怒中萌生了。

梁啟超作為立憲派的導師之一,小東營起義的硝煙還沒散盡,他在海外便寫了一篇《粵亂感言》的文章,非常準確地表達了立憲派的這種心態,他說:革命本屬不祥之事,無論何國,隻要經曆一次大革命後,其元氣往往十年或數十年都不能恢複。因此,誰也不願意發生革命,但他接著說:“今者,五千年之國命與四萬萬之民命,皆懸於

1 現政府之手,而現政府則更有何望者?多存留一日,則元氣多斵喪一

誰把商人推向革命

分。”與其讓國命與民命在政府手裏逐漸凋敝以死,雖然鬧革命的結果可能是服毒以死,但毒藥說不定還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毅然投之,或許還有於萬死中求一生的希望,總好過坐以待死期之至也。

美國駐廣州的副領事對小東營起義寫了一份很詳細的備忘錄,在觀察中國局勢的前因後果時,提出了頗有見地的分析。他認為,引起中國動亂的原因很多,在種族上、經濟上、政治上各方麵的原因都有。其中最顯著的兩個是:人民飽受官員的壓迫與中央政府的懦弱無能。

這位美國外交官說,中國的動亂有 90%是由苛捐重稅引起的。中國的稅收製度,隻有法國大革命前的法國可以相比。朝廷規定各省每年必須繳納的稅額,隻要如數交納就行,用什麼征收辦法,從不聞問。而總督也不是直接收稅的官吏,他的命令層層下達至府、縣、區,以至鄉村,層層官吏都要從中取利,壓榨人民。根據專家權威的估計,中國隻要忠實地征收 2%的土地稅率,便足夠全國政府的費用,包括付清外債,以及解決目前財政上的一切問題。現在中國人民的負擔,比這 2%的土地稅率要高得多,而政府還要增加各種新的苛捐雜稅,還要借外債以度日。中國人民已漸有覺悟,對這情況已漸不能忍受。

其次,是中央政府之懦弱無能。中國人是一個自傲與敏感的民族,在他們的眼中,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帶給中華民族重大的侮辱,全歸罪於清朝政府的懦弱無能。

除此以外,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兩年前開始成立的省谘議局,給人民自治的初步措施,使人民漸有政治感。二十年前,在中國找不到一個中國人來討論政治問題。今日中國人所談的都是政治問題。報紙也漸變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重要因素。一般人民嚐試過自治,自然會盼望更美滿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