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3)

第十七章

17

國為何

進,民為何退

廣州辛亥年

鐵路問題,因 5月 4日給事中石長信的一份奏折而成為社會熱

點。石長信是安徽人,出身名門世家, 1895年以兩兄弟同科進士,傳

為美談。這位諫官在奏折中說,自從粵漢鐵路商辦,數年以來,“粵

則有款而紳士爭權,辦路甚少;湘、鄂則集款無著,徒糜局費”。他

批評中國各省興造鐵路,最大的弊病在於事前沒有全盤計劃,造成擾

亂紛歧,影響民政、軍政、財政至巨。他以德國、奧地利、日本、法

國、墨西哥等國家為例,它們的鐵路全是國有的。因此,他懇請皇上

乾綱獨斷,勿再遊移,責令郵傳部將全國關係重要之區,定為幹線,

悉歸國有。

其實,這並非石長信個人心血來潮之作,而是配合郵傳部的鐵路國有政策拋出來的。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江蘇武進人,秀才出身,鄉試不第,後來做了李鴻章的幕僚, 1872年參與組建輪船招商局; 1896年督辦鐵路; 1897年成立鐵路總公司,盛宣懷出任督辦,成為名符其實的鐵路大亨。從 1896年到 1905年,九年間,盛宣懷領導下的鐵路總公司,開築了一千幾百公裏的鐵路幹線,成績斐然,舉國矚目。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正當盛宣懷春風得意之際,各方

的攻擊,亦隨之而來,指他與外國簽訂的借款合同,有賣國、賣路、

肥私之嫌,駭機一發,浮謗如川。 1905年,當張之洞、駐美公使梁

誠就粵漢鐵路的籌款興築事宜,與外國公司舉行談判時,朝廷明確

宣布,對粵漢鐵路,盛宣懷不準幹預。 1906年初,盛宣懷黯然辭去

做了十年的鐵路總公司督辦一職。直到張之洞逝世後,盛宣懷才在

1911年 1月 6日複出,重掌鐵路大政,當上了郵傳部尚書,後來還

進了皇族內閣。盛宣懷一上任,立即與英、德、美、法四國銀行展開關於湖廣鐵

1 0路(湖北境內的川漢鐵路和湖北、湖南境內的粵漢鐵路)的借款談

國為何進,民為何退

判。 3月間,談判桌上,乾坤已定,當時雙方已同意,“為了中國國內政治原因,廣東與四川境內者不包括在內”。

然而,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風風火火,借外款築路,乃冒天下之大不韙,民眾的態度是寧願築不成鐵路,也不能借外款。因此,朝廷覺得,既然築鐵路一定要借外債,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鐵路收歸國有。

5月 9日的上諭,點名批評了廣東的商辦鐵路:

國家必得有縱橫四境諸大幹路,方足以資行政而握中央之樞紐。從前規劃未善,並無一定辦法,以致全國路政,錯亂紛歧,不分枝幹,不量民力,一紙呈請,輒行批準商辦。乃數年以來,粵則收股及半,造路無多;川則倒賬甚巨,參追無著;湘鄂則開局多年,徒資坐耗。

因此,朝廷宣布,除支路仍準商民量力酌行外,其從前批準幹路各案,一律取消, 1911年以前,各省所有分設公司集股商辦的幹路,應即由國家收回興築。“如有不顧大局,故意擾亂路政,煽惑抵抗,即照違製論。 ”

廣州城的上空,頓呈密雲不雨之勢。

回想當初,廣東紳商爭取鐵路商辦,踴躍認股,旬日之間,籌足了四千餘萬元,使粵漢鐵路廣東段得以真正完全商辦,湘、鄂、川各省商民,豔羨不已。那段日子,粵商的表現,確實有些氣象萬千,可惜五年光陰,好景已盡成追憶。

如果說鐵路商辦以後,一切都順風順水,蒸蒸日上,那是騙人的。粵漢鐵路問題叢生,已經嚴重到不得不拿到谘議局上討論了。

當時主要問題是,該路開築以來,花費了萬千巨款,但到 1910年夏天,才修了 170裏,到湖南邊界尚有 420裏,而資款漸缺,紛擾迭起。原因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不外四端:一、該路的大股東,多數是廣州、香港、上海三埠的紳商,各持主見,大家都希望在自己

1 1

廣州辛亥年

那個城市的銀號儲存資款,於是互相排擠;二、小股東受到大股東的壓迫,利益得不到保障;三、該路從一開始就沒有德高望重的專業人才擔任總理;四、股東認為粵漢全路,理應廣東、湖南、湖北定期同時築成,始可收利,若獨在廣東築成韶州至湘界路,在湖南不展築郴州至粵界路,則廣東雖早日築成,毫無利益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