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廣州十大旅遊美景
廣州在1986年3月第二次評選出“新羊城八景”後,過了十年,再次評選旅遊景點,但這回沒搞傳統的評“八景”活動,而是改評“廣州十大旅遊美景”,用媒體報導這件事話來說,是“以求顯示廣州旅遊地方特色,樹立旅遊景觀名牌”。主辦者是廣州市旅遊局。評選小組由旅遊業界、文化界專家組成,所選景點並不限於廣州市八區,而是包括所轄縣市(花都、番禺、從化、增城),公園、旅遊景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型現代化建設景觀均可。活動開始於1996年10月,11月初,完成推薦階段進入初評,從26個報名景點中選出了15個候選,通過《廣州日報》向市民公布。這15個候選景點是:
雲台花園(白雲山風景名勝區)、蓮花曉晴(蓮花山旅遊區)、百丈飛濤瀉流天(從化溫泉)、五羊仙庭?鎮海樓(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珠江夜遊、世界大觀、飛龍世界?金蛇狂舞(飛龍世界遊樂城)、東方遊情中留(東方樂園)、西關商廊(廣州市商業步行街)、辛亥之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紅陵旭日(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埔軍校舊址、嶺南文化之光(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百粵冠祠(陳家祠)、六榕花塔(六榕寺)。
同年12月23日,《廣州日報》報道:“經過市民投票評選,旅行社投票評
選,業內人士投票評選和專家投票評選,選出了‘廣州十大旅遊美景’。”當選的
十大美景是:
百粵冠祠(陳家祠)
雲山錦繡(白雲山風景名勝區)
穗石祥樓(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
辛亥之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
世界大觀
金蛇狂舞(飛龍世界)
蓮花勝境(蓮花山旅遊區)
東方樂園
西關商廊(廣州市商業步行街)
六榕花塔(六榕寺)
名稱跟候選名單略有差異。這些景點,從古至今俱備,城區外縣皆有,而重在
現當代新景,可見選景之多角度及考慮之周全;媒介稱這是“新羊城八景”的延續
與發展,隻是其商業味之濃,前所未有。下麵分別記述。
百粵冠祠
此景指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高基恩龍裏,乃廣東現存祠宇中規模最大,
保存得最完整,建造得最宏偉,裝飾得最精美的一個藝術建築群。詳見上文《陳家
祠》。
雲山錦繡
此景指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白雲山自古是南粵名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譽,
峰巒層疊,林木蔥籠,溪澗縱橫,鳥語花香,風景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曆史上多
次入選羊城八景。解放後開辟麓湖、山頂、山北三個公園,修複了蒲澗、九龍泉、
滴水岩、白雲仙館、明珠樓、水月閣、天南第一峰牌坊、能仁寺等名勝古跡及風景
點,依山傍水建造了雙溪別墅、白雲山莊、鬆濤別院等園林旅舍,近年又建登山索
道(一條單循環雙鉗口自動抱索式客運旅遊索道)、白雲滑道(又稱旱地雪橇,全
長1400米)、鳴春穀、碑林、雲台花園。山上既可遊覽觀光,尋古探幽,亦可
娛樂度假。得成此旅遊美景。(參閱上文“宋元羊城八景?蒲澗簾泉”、“宋羊城
八景?菊湖雲影”、“元羊城八景?景泰僧歸”、“元羊城八景?白雲晚望”、“
新羊城八景?白雲鬆濤”、“新羊城八景?雲山錦繡”。)而在入選“十大旅遊美
景”時,作為“廣州市綠肺”的白雲山正在進行林區改造和整治,這是廣州市政府
“青山、綠水、藍天工程計劃”的重點工程。經過近四年的努力,到1999年初,
完成了林木改造麵積達24400多畝,約占整個白雲山林區總麵積的80%;新
種各種優良闊葉樹60多個品種,達122萬株,形成新的生態、風景林,大大改
善了廣州市的空氣質量和生態、綠化環境,成為廣州市內空氣指數、生態環境最好
的一方“淨土”。跟以前相比,其景觀又是另一番風光了。
最後要說的一點是,九九重陽,萬眾登山,其喜慶熱鬧,非其他景點可比。
穗石祥樓
穗石,在“明代羊城八景?穗石洞天”裏,指坡山那塊有甌穴的巨石,見上文。
此處指越秀公園內的五羊石像。祥樓,指鎮海樓。此景包括越秀公園與公園內的廣
州博物館。
越秀公園是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占地84萬平方米,岡巒起伏,林木蒼
翠,自古以來就是廣州的遊覽勝地,多次入選羊城八景。今有三個人工湖、七個山
崗,風光秀麗,景點數十處,包括不少名勝古跡,如明代城牆、紹武君臣塚、王興
將軍墓、四方炮台、海員亭、光複紀念亭、伍廷芳墓園、中山紀念碑、孫先生讀書
治事處紀念碑、仲元圖書館等。其中鎮海樓最為雄偉,數百年來雄踞城北,備受讚
頌(詳閱上文《鎮海樓》)。
五羊石像立於公園西側木殼崗頂上,其東側即南秀湖,湖邊綠草如茵,風景秀
美。石像建於1960年4月,以130塊花崗石雕成,高11米,底座連邊寬直
徑10.8米,體積為53立方米。正中是一隻高大母羊,口銜稻穗, 頭偏側遙望
遠方,其頭部的一塊石料,重達二噸;長達兩米的羊角,亦重千斤之上。母羊身下
四周,有四隻小羊簇著,或站或蹲或跪,流連在岩石之上,形態各異,神情生動,
整個造型含蓄而富有詩意,再現五仙騎五羊臨古廣州,羊化為石,稻穗遺贈當地人
民的古老傳說(詳見上文《五羊神話》)。石像落成後,被視為廣州市城標,其圖
案在廣州的產品和各種場合上被廣泛使用。此處即成為廣州市著名景點。1990
年,進一步美化周圍環境,並在東側山崗下塑浮雕兩組,總名“五羊仙庭”。可惜
以前不用另購門票,現在得付三元。
參閱上文“元代羊城八景?粵台秋月”、“明代羊城八景?粵秀鬆濤”、“明
代羊城八景?象山樵歌”、“清代羊城八景?粵秀連峰”、“清代羊城八景?鎮海
層樓”、“新羊城八景?越秀遠眺”、“新羊城八景?越秀層樓”。
辛亥之光
辛亥,指辛亥革命,一場結束二千多年封建帝製,建立共和的革命。此景包括
中山紀念堂與黃花崗公園。
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
廣州發動了武裝起義。當天下午五時半,革命黨選鋒隊(敢死隊)160多人,在
黃興率領下分別從設在越華路小東營五號的起義指揮部(1958年辟為“三?二
九”起義紀念館,1962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今開放)及蓮塘街吳公
館出發,一舉攻入兩廣總督署(今越華路廣東省民政廳),焚燒督署後退出。此後,
黨人兵分幾路,在蓮塘街口和小北高陽裏源盛米店等處與敵人展開巷戰,經一晝夜
血戰,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百餘名先烈殉難。後經同盟會會員潘達微發動廣仁善堂
等將能收殮的烈士遺骸七十二具營葬於東郊(今先烈路)黃花崗,後建成黃花崗公
園,為辛亥革命重要史跡。詳閱“新羊城八景?黃花浩氣”。
“三?二九”之役敲響了清朝政府的喪鍾,影響深遠。同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
終於推翻滿清統治。翌年元旦建立民國,孫中山就任總統。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中山紀念堂即為紀念這位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而建。座落於越
秀山之南麓、今東風中路之北側。此地原為清末撫標箭道、督練公所。民國初為督
軍衙署。龍濟光統治廣東時,據為“振武上將軍村”。1921年孫中山在此就任
非常大總統,並設立總統府。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致被夷
為平地。中山紀念堂便是在當年總統府舊址上興建。由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籌資共
建,著名建築設計師呂彥直設計(這是他最後的傑作)。上海“馥記營造廠”以造
價928085兩銀子奪標承建(建成結算建築費共計1268110兩)。19
29年1月25日奠基,1931年10月10日竣工,並命名為“中山紀念堂”,
一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聳立於廣州城北,這是中國近代建築代表作之一。
有這麼一個傳說:中山紀念堂像一個張牙露齒的虎頭,它背後的越秀山是虎身,
山頂的孫中山紀念碑(1929年建成)是高豎的虎尾;這頭匍伏的大虎正對著臨
江的那頭白羊(石室),人們怕羊城(廣州)不祥,於是在虎後裝了一粒寶珠(球
形水塔,即越秀山水塔,位於孫中山紀念碑西南方。1931年7月建成)才把它
鎖住了。這當然是堪輿家(風水佬)的“高論”。不過你若看看攝於三十年代初的
照片《中山紀念堂及紀念碑鳥瞰之大觀》:新建成的紀念堂後是高聳的紀念碑,陽
光照得它像白玉柱,西邊的水塔反射著陽光,如一個透白的大圓珠、一個白玉般的
寶頂(那時樓房少且低矮),也會覺得風水佬並非閉著眼睛說瞎話。
說回紀念堂及其園地。東界吉祥路,西臨連新路,北至應元路,南抵東風中路,
全園總占地麵積約6.63公頃。堂的建築麵積為1.2萬平方米,高49米,南北
寬71米,四方以四個重簷歇山頂抱廈,拱托著中央以八角攢尖式收束的巨頂。香
港白色花崗岩石的基座和石階,淡青色遼寧大理石的牆裙,鑲乳黃色貼麵磚的牆身,
彩色水磨石的梁坊,紫紅色水磨石的圓柱子,色調和諧,雍容華貴,猶如仙宮瓊閣。
堂頂為玻璃鑲嵌的圓形大吊頂,鑲寶藍色石灣琉璃瓦,四層瓦麵飛簷出卷。前簷下
橫匾高懸,上書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雄渾有力。紀念堂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兩
層樓房,是其附屬建築,風格類同。西邊的一座現辟為孫中山史跡紀念館。整座建
築色彩鮮明,顯得氣勢恢宏、莊嚴肅穆、雄偉大方而富麗堂皇,具有濃鬱的民族風
格和我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特色,堪稱中國傳統建築的經典之作。
紀念堂內部結構異常堅固,全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構成。大堂內空間甚大,呈
八角形,長度和寬度各為50米,圓頂天花高度22.5米, 容積約為32000
立方米,但采光良好,回音較少。舞台前座位分上下兩層,共4729席,為當時
中國最大會堂建築,卻無一柱遮擋視線,而由隱蔽在牆壁間的八根柱子,支撐著跨
度達30米的巨大的鋼桁架,承托起八角琉璃瓦頂,這真是建築藝術中的傑作,最
是為當時人及後世稱頌。堂內四周裝飾著富有民族風格的彩繪圖案,可謂丹彩瑰麗,
金碧輝煌。堂內有十一個進出口,便於疏導人流。舞台後牆中間鑲著孫中山的浮雕
頭像和石刻《總理遺囑》。
紀念堂前有花崗石基座,基座四麵的石壁上刻有《建國大綱》,上立孫中山全
身像,高5.5米,重9噸,由水泥倒模而成。 呂彥直當年設計中山紀念堂並沒有
這個紀念像,僅在堂內設坐像。這全身立像是解放後才放置的。
像前廣場開闊,綠草如茵,麵積約三公頃,為目前廣州市區內最大之草坪和庭
院,園中東西兩邊植有鬆、柏、白蘭、含笑、桂、榕等上百種名貴風景樹,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