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新羊城八景
上麵講述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羊城八景。其中宋元兩代的八景有文字記載
而不見有畫作。明代八景則有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高望公晚年所作之《明代羊城八景
圖》傳世。清代八景有木刻圖,附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刻本《羊城古鈔》
卷首。見上文。亦有今人之作品載於報刊上。細加推敲,可知皆為寫意之作,當不
得寫實的。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一般認為民國時期並沒有重評羊城
八景,但也有說民國時亦有羊城八景的,為:珠江夜月、大通煙雨、白雲晚望、蒲
澗濂泉、景泰僧歸、石門返照、金山古寺、波羅浴日(見1998年5月12日《
羊城晚報?羊城八景今昔考》),未知何據。這些景點均已見上文,且有點勉強湊
足八景的意思,比如景泰古寺當時已毀,浴日亭前早已成了陸地,靈洲山也早已與
陸地連成一片了;舊景已然不存,還怎能以舊稱入選重評之八景呢?故不述。以上
統稱“舊羊城八景”。解放後,兩次評選羊城八景,是為“新羊城八景”,或稱“
羊城新八景”。與舊八景相比,是另一番風光了。
新羊城八景(一)
1962年,廣州開展評選羊城八景活動,成立了有各界知名人士參加的“羊
城八景評議委員會”,並委托《羊城晚報》主辦。定出的選景原則是:一,有鮮明
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二,具有完整的意象,可經常欣賞;三,景名要雅,力求
色彩鮮明、聲調鏗鏘。經過半年的醞釀和推薦,於同年11月24日在《羊城晚報》
上公布了由評委提出的十個候選景名:紅陵旭日、珠海丹心、白雲鬆濤、鵝潭夜月、
越秀遠眺、東湖春曉、雙橋煙雨、蘿崗香雪、黃埔長廊、花湖晚照。到12月15
日止,共收到選票六千多張,平均每天收到近300張,可見當時人對這次評選的
熱情。最後以選票最多的入選。經評委討論決定,《羊城晚報》於1963年元旦
揭曉了評選出的“羊城新八景”:
白雲鬆濤、蘿崗香雪、越秀遠眺、珠海丹心、紅陵旭日、雙橋煙雨、鵝潭夜月、
東湖春曉。
白雲鬆濤
景在白雲山摩星嶺下、明珠樓前,該處有百裏馬尾鬆林,是五十年代由飛機播
種的鬆籽經十餘年的封山育林而成。莽莽林海,連綿蒼翠。山風過處,鬆浪翻滾,
呼呼風聲和著嘩嘩樹叢聲,聲如濤湧,回響於山穀中,縈繞不絕。是為“鬆濤”。
在明珠樓景區路東側牛牯嶺的路口,可見一巨大的黃臘石矗立,上刻“白雲鬆
濤”四大字,此乃1965年1月前國家主席董必武在這裏散步,應邀揮毫而就,
後鐫刻於此。一般人說白雲鬆濤之景,便是指的此處。不遠處有聽濤亭,看柱上鐫
刻一聯:旭日朝霞紅雨亂,天風海水白雲閑。把此地情物與人遊至此地的心境都寫
活了。立於這聽濤亭中,眺望這滿目翠綠,清風吹過,耳聞濤聲,同時呼吸著那略
帶鬆脂香味的濕潤空氣,頓覺神清氣爽。真乃天然之美景也!
蘿崗香雪
指在廣州市以東三十多公裏的蘿崗鎮景色。此地古稱蘿崗洞,所謂“洞”,實
以四五丈窄口進出為孔道,洞(村)中為山環水繞的穀地。
蘿崗的特色以花木蔥籠見長。它四麵環山,水清石奇,地形有如陶淵明筆下的
桃花源。宋代時,此地已是荔梅滿園,素有“果鄉”之稱。明清時是旅遊勝地,稱
“小羅浮”,大暑時荔火流丹,秋深時橙黃桔綠,小寒則梅花泛白:以“香雪”和
甜橙聞名。這裏的山坡水邊,公路兩旁,都栽上三四重梅樹,成百畝梅林。疏影橫
斜,蒼虯古勁,暗香浮動,景色幽雅。每年冬至梅花盛開,雪白芬芳,清溢沁人,
蔚為“香波雪海”,成一芳菲世界──所謂“香雪”,便是白色的梅花。蘇東坡“
玉雪為骨冰為魂”句是為最佳寫照。
這“香雪”之景自古已有,清番禺人區丕烈《遊蘿峰謁前賢宋大夫》詩,其中
便有“千岩瀑布經霜卷,一洞梅花帶雪香”句。
在六十年代,此景與龍洞琪琳都代表了廣州的園林之美。
1980年年底有報道蘿崗將於1981年元旦前後梅花盛開,可知那時此景
仍在,雖跟六十年代“香雪連天”的景致相比已大為遜色,但參觀者的車長龍也曾
排到蘿崗鎮。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香雪之景便正式走向衰微了,以至最終消失。今
日“香雪”已沒,隻是羅崗橙仍然聞名遐邇。
今人來遊此地,並不為看“香雪”了,而是來遊覽蘿峰山下之蘿峰寺。此寺原
為種德庵,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內有觀音殿、天尊堂、韋馱香座、
僧寮、香積櫥等建築。南宋名宦鍾玉岩青少年時曾在庵西讀書,中進士,官至參議
中書省兼知政事。後告老還鄉,建蘿坑精舍講學。元朝時,其後人擴建精舍並改名
為玉岩書院,與東側蘿峰寺連為一體,共占地1348平方米。院寺回廊曲折,重
樓迭閣,亭台池苑,環境清幽,與山林綠野融為一體,古樸雅靜。1983年8月
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蘿峰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遠離市區,香火日少,
遊客日稀,以致年久失修,牆體與瓦頂的裂縫隨處可見,已呈殘破之象,殊為可惜。
越秀遠眺
指在越秀山上俯覽全市景色,亦指越秀山景色。
越秀山是廣州市區北部丘陵,白雲山向西南方向延伸於城區的餘脈,由七個石
英砂岩丘陵組成,南北長1100多米,寬1000米,主峰海拔68米,即今孫
中山紀念碑所在的山崗。東、西、南側有斷層通過,故抬升成山。1921年辟為
公園,麵積僅14.2公頃,且很快荒廢;五十年代後重新建園,擴大為92.8公
頃,開鑿了北秀、東秀、南秀三個人工湖,園內水域麵積達5.1公頃; 湖心築有
小島,湖與湖間有拱橋連接,又建樓閣、軒榭、曲廊,顯示出嶺南建築的風貌。又
興建了體育場、遊泳場、遊樂場、電視塔、花卉館和各種亭台樓閣。園內花木,四
季繁茂。成為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今越秀北路和中路原為廣州城東邊城牆,
1918和1919年拆城牆,在原城基上建路,便因連接越秀山而得名。
登上越秀山上鎮海樓,極目江天萬裏,隻見山上綠樹婆娑,十裏翠屏,姹紫嫣
紅,景色秀美。當年沒有今天那麼多高樓大廈,空氣汙染更沒有今天的嚴重,可望
城中屋宇鱗次櫛比,遠眺南天盡處,珠水如帶。藍天、白雲、花紅樹綠,構成一幅
秀麗畫圖。令人頓感豁然開朗,心曠神怡。是為此景。三十六年後的今天再登鎮海
樓,可見古樓依舊,而景物已大不相同。眼前雖仍是一片翠綠,但再遠處便已是連
綿不斷的崇樓廣宇,高接蒼穹;當年可見大片低矮樓房,可眺百裏田疇,可望珠江
縈回,今天這些全都看不到了,映入眼簾的就是各式現代高樓,方的、圓的,玻璃
幕牆的,半玻璃幕牆的,連綿如一巨畫,橫在南天。舊城景物幾近蕩然,橫陳遊人
眼前的是一種現代大都市氣象。(參閱上文《鎮海樓》)
珠海丹心
丹心,忠誠之心,喻人民解放軍對祖國與人民的忠誠。此景指以廣州解放紀念
雕像為中心的海珠廣場景色。
在清代時,這片地方是廣州城外的果蔬集市,稱菜欄和果欄。二十世紀三十年
代時,遂漸形成為居民的聚集區,1938年日寇飛機轟炸廣州,這裏被炸成廢墟。
1949年10月14日下午5點50分,今廣場南麵的海珠橋被潰退的國民黨軍
炸毀。6時,解放軍到達廣州北郊,旋即攻進市中心,後續部隊由大北路(今解放
北路)入城,沿中華路(1951年8月1日起改名解放路)直插市中心,廣州解
放。1951年修複海珠橋時,將此地辟建為交通廣場,先修建西廣場,稱現名;
後續建東廣場。1954年正式建成。占地3.5萬平方米。 場內以三個花壇分隔
道路,遍植綠草、鮮花和榕樹,鳳凰木、木棉、紫荊、刺桐、棕櫚等樹木。自然式
布局。
為紀念廣州解放十周年,1959年10月在北花壇中心建造了一座“廣州解
放紀念像”,像為一解放軍戰士,手持步槍,肩掛米袋,南臨珠江,正對雄偉的海
珠橋。廣場東有華僑大廈,西有舊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大樓。當年這裏是城區中心。
樹木蔥籠,視野開寬,高樓矗立,石像威武;這在當年仍是一大片低矮房屋而沒有
幾座高樓的廣州城中確是美景。
可惜這座寓意“丹心”的雕像在1969年文革時被毀掉了,直到1980年
才重建,以花崗岩雕成:戰士頭戴護耳帽,肩披披風,腰佩刺刀,腳穿布鞋,左手
抱著花束,右手緊握三八槍杆,左腳略微提起,似乎仍在繼續前進。整個造型粗獷
威武,是當年解放廣州的英雄部隊的化身,象征丹心一片守衛著祖國南疆。像身高
10.35米,像下台基高1.6米,台基上刻有葉劍英題字“廣州解放紀念”。周
圍繞以花圃。
現在海珠廣場的景色也跟1963年時不一樣了,主要是周圍建起了很多高樓,
最顯眼的當然是石像北麵那座建於六十年代末期的廣州賓館(廣州人俗稱廿七層)。
盡管在以後的評選八景或十大旅遊美景中海珠廣場都沒再入選,但這裏仍然是廣州
很值得一遊的地方,那寬闊的廣場、四周林立的高樓、已擴寬了的海珠橋、車水馬
龍的繁忙景象、日夜流淌的珠江與它兩岸高聳雲霄的現代樓寓,構成一種現代大都
市氣象,那是廣州其他地方所不能替代的。到了晚上,廣場四周燈光亮起,一片璀
燦;沿珠江兩岸排列的廣告牌放射出五彩霓虹,一長列的排出去,同時倒映水中,
波光連綿,上下輝映,那又是一種迷人景象。
紅陵旭日
指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景色。位於市區中山三路北側,東起中山醫科大學,西界
陵園西路,北至東風路。此地本名紅花崗,原是一片荒丘,連同對麵的東較場,曾
是國民黨殺人的刑場。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失敗後幾天內,5700多人殉
難此地。解放後,為紀念當年的英烈,於1954年在這片亂石崗上動工興建陵園,
並於195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三十周年紀念日落成。1962年7月公布
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占地18萬平方米。由陵、園兩部分組成。正門是兩座黃色琉璃瓦頂的石
闕,當中一列五扇朱紅色鐵柵門,氣勢莊嚴。陵園中心是一座如小山丘似的圓形陵
墓,埋葬烈士忠骨,直徑43米,高6.2米,巍然雄偉。封土堆上覆蓋草皮, 寓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革命自有後來人”之意。封土外由數十塊花崗石
板組成圓形護牆,柱頂各蹲一隻仿唐代風格的石獅子,古樸莊嚴。墓碑正對墓道,
上刻朱德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1987年又在墓包東麵的圍牆上鐫刻《廣
州起義碑記》,記述當年起義經過。墓包四周是寬闊的石道,圍以石欄,顯得莊嚴
肅穆。墓旁紅花吐豔。四周坡地上遍植鬆柏,四季常青,與東麵的湖光水色交相輝
映。每當紅日東升,霞光萬道,灑在這高大的陵墓上時,景色異常壯觀。是為此景。
陵墓南側有葉劍英紀念碑,巨石上刻葉劍英身著元帥服的半身浮雕。宏闊寬敞
的正門大道用花崗石塊鋪砌,兩側建花圃遍種紅花,其北端,即陵墓大道西端,是
“廣州起義烈士紀念碑”,麵積達2500平方米,站在陵園外的馬路上就可以看
得見,與葉劍英墓均落成於1987年。碑高45米,用人造花崗石建成。其底座
四麵刻有巨大的浮雕,記載當年的起義:起義前準備、攻打公安局、慶祝蘇維埃政
府成立和觀音山之戰向農村轉移。正麵鐫刻鄧小平手書“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
十個鎏金大字。基座上一隻石刻巨手緊握著高聳的步槍,槍身係著當年起義的識別
帶紅領巾,顯得莊嚴挺拔,如倚天巨劍,予人以刺破青天鍔未殘之感。
陵墓東麵建有人工湖,湖上拱橋古樸,上建血祭軒轅亭,東望有中蘇人民血誼
亭與中朝人民血誼亭建於山坡上,前者在北,後者在南。正門大道東側有紅花崗四
烈士墓,安葬辛亥革命前後犧牲的同盟會員溫生才、陳敬嶽、林冠慈、鍾明光;西
側有廣東革命曆史博物館(原廣東谘議局舊址)。整個陵園林木扶疏,曲欄亭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