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新羊城八景(3 / 3)

勒寺、雲岩寺、五龍穀廟等古跡,可惜在抗日戰爭時大部分被毀,僅存天南第一峰

牌坊、明珠樓及白雲仙館,顯得破敗荒涼。五十年代起政府開始在山上廣植花木,

修複部分古跡。1958年開始大規模建設,修建水庫,開辟山頂和山北公園。山

上起伏平緩的剝蝕麵地形多被開發為旅遊景點、旅舍及道路。建造亭台樓榭,修築

山莊旅舍、雙溪別墅、鬆濤別院,又開發了南湖遊樂園、黃婆洞水庫、明珠樓水庫、

大金鍾水庫、麓湖等風景區。1986年2月建成登山纜車,長1672米。宛延

曲折的盤山公路連接山上各主要景點,並可直達最高峰摩星嶺。沿路登山,綠蔭盎

然;乘坐纜車,俯瞰峰壑相連,萬千蒼鬆構成一片綠海,名勝古跡,點綴其間。站

在山頂公園白雲晚望處南眺城區,大都市如一幅巨畫,橫陳眼前。站在山巔憑欄遠

眺,看藍天襯著白雲朵朵,東麵的大金鍾水庫、上下坑水庫,在陽光下碧波蕩漾,

自有“一覽眾山小”之慨;錦繡山河,盡收眼底。可惜雨霽之時白雲蓊鬱而起,半

壁皆素之景,今不易看到了。

1986年後,白雲山又進行了新景點的建設。

1989年4月,在山頂滴水岩穀地動工建造一座東南亞第二、中國最大的天

然鳥籠──“鳴春穀”,取唐代韓愈“是故以鳥鳴春”句命名,同年10月1日開

放。景區占地5萬平方米,分天然式大型鳥籠景區、鳴禽掛廊區、珍稀鳥區三部分。

其中天然鳥籠景區麵積為1.25萬平方米, 用18根高10米到25米的鋼柱支

撐,采用懸索式張網結構,用不鏽鋼網和鍍鋅網將整個鳥籠景區罩起來。網內是一

自然山穀,小溪流淌,綠樹成蔭,芳草連片,景色宜人。籠內以水禽、涉禽和多種

飛鳥為主,其中有孔雀、天鵝、白鷳、錦雞、鴛鴦等名鳥40餘種、5000餘隻。

置身其中,有回歸山林之感。

1994年10月,在九龍泉地段、摩星嶺的東坡新建了“廣州碑林”。上文

說過,廣州舊碑林在南海神廟,至今猶在。另一碑林在五層樓前西側,稱“越秀碑

廊”,見上文“鎮海層樓”。白雲山這碑林,可算是廣州新碑林,依山而建,臨空

高升,其規模比前兩者都要大得多;采取室內置碑、露天立碑及摩崖碑刻相結合,

並與園林造景相互交融的藝術方式進行布局,力求古樸,力圖溶於自然山勢之中,

富有嶺南文化色彩。不過展出的全是新刻之碑,從曆史價值上是跟舊碑林差了大截。

從白雲晚望處遠眺碑林,可見其全景,依山勢層層疊疊,別有一番景觀。若到碑林

之高處沏一杯青茶細品,觀賞眼前山穀,翠綠如海,藍天作襯底,間有白雲飄過,

那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1995年9月,在山南的三台嶺建成雲台花園,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這是中國最大的以各種觀賞花木造景和水體造景為主的園林式花園,園內鮮花燦爛,

綠草如茵,富於亞熱帶風光特色,共建成各具特色的景點14處;湖光山色,相映

成趣。

這些新景點給白雲山又添了彩筆,1996年底,“雲山錦繡”入選“廣州十

大旅遊美景”。

珠水晴波

珠水,指流經廣州市區的那段珠江。此景泛指這段珠江及其兩岸風光。

細葉榕栽種於江岸,翠綠連綿,映襯珠水,四季長青。江北是廣州市繁華的商

業文化中心,高樓大廈夾岸而建,形狀各異,高低參差;江上橫跨有海珠橋、人民

橋,連接兩岸。晨曦初現,江麵波光瀲灩,浮起淡淡煙霧,兩橋如臥江長虹,隱現

霧靄之中。有人出來晨運,沉睡的都市隨著曙光降臨慢慢醒來。夕陽西下,珠水倒

映一江晚霞,那又是一種風景。入夜景色最是迷人。沿江堤散步,清風徐來,看江

水靜靜流淌,不時被船隻劃出一層漣漪。再看兩岸聳立江邊的廣告牌霓虹燈光閃爍,

連同兩岸高樓燈光,彙成一片燈海,倒映水中。此時若是乘船遊江,如覺燈影成河;

俯看灩灩微波興起,仰望燦燦星月交輝。此景自入選新八景以來十餘年,江上又興

建了海印橋、廣州大橋、解放大橋、江灣大橋,兩岸新建了江灣大酒店等樓宇,此

景較前更顯出大都市的氣象來。不過這些發展都在白鵝潭以東,現在白鵝潭以西珠

江沿岸仍為工業、倉庫、站場用地,弄得有點“蓬頭垢麵”,並無景觀可言。進入

1999年,荔灣區政府計劃將對這些沿岸用地進行清理改造,修建堤岸,開辟和

建設具有景觀旅遊功能的濱江大道,修建寬度在30-60米的觀景帶,沿線還將

配置雕塑、休憩小景等景物。那時候,珠水晴波一景的地域不僅大為擴大,而且更

美麗迷人。

黃花浩氣

黃花,黃花崗;浩氣,浩然之氣,喻先烈推翻封建帝製建立共和的精神。景在

為紀念辛亥“三?二九”起義犧牲的烈士而建造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市

區先烈中路西側。

陵墓於1912年始建,1918年續修,1920年落成,至1935年基

本建成現規模,並辟為黃花崗公園。1954年又一次擴建。1961年3月4日,

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重加修葺。

整座陵園坐北向南,建築集中在中軸線上,主要包括正門,墓道和陵墓。

正門為寬32.5米,高13米,開三拱門的仿凱旋門式建築,外觀高大粗獷,

渾厚簡樸,莊重肅穆,俗稱“大門樓”。門額上以花崗石鐫刻孫中山題“浩氣長存”

四個大字,筆勢遒勁莊重,金光閃閃。走進大門,眼前是寬闊的石砌墓道,地形一

路增升,長達230餘米,整齊潔淨,一路向前延伸過去。兩旁鬆柏長青,竹葵並

茂,繁花怒放。墓道中段建有泮池和石拱橋,顯得古樸莊重。盡頭最高處就是七十

二烈士墓。

墓基平座呈正方形,以花崗石砌基礎,每邊長17.5米,中央建一墓亭, 頂

上四邊石上鐫著革命黨徽;亭頂形如懸鍾,寓意爭取自由之警鍾。亭內立一碑,上

書“七十二烈士之墓”,為烈士方聲洞之兄方聲濤隸書。墓前右側碑亭內立“黃花

崗七十二烈士之碑”,刻有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左側刻置至1932年繼續審查

所得十四位烈士姓名的“補書辛亥三月廿九日廣州革命烈士碑”。門樓、水池、碑

亭、樂台均依山建築,沿坡而上。

墓亭後是巨大的圓包狀陵墓,墓後是樓式“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

著名革命黨人章炳麟篆額。其東西兩側各有螺旋式梯級可達坊頂。坊牆正麵刻有和

正門相同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上有七十二塊長方形青石,象征七十二位烈士,

每方均泐有海外同盟會革命黨各埠支部募款獻石,層層疊成崇山形的“獻石堆”,

自由女神石雕像立於獻石堆之巔,凝視遠方。

我們今天看到的自由神像並非當年的自由神像,這裏記載了一段曆史。

原神像高兩米多,左手挾書,右手舉槌,麵對烈士墓碑亭上的那口大鍾,寓意

警鍾長鳴。神像兩側,原各有一隻展翅欲飛的石雕雄鷹,象征古老的中華民族飛向

新的藍天。但1936年西安事變後,這自由神像被拆了下來,換上了國民黨黨徽。

解放後,自由神像放回原位,不過手上的槌子已換成了槍杆子,喻“槍杆子裏麵出

政權”。到文革爆發,這神像以及西側的石雕雄鷹均被拆了下來,在原來神像的位

置豎起了一支火把。過了兩年,又有人認為在紀功坊上立火炬欠妥,於是拆掉,成

了平頂。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再度把右手高舉火炬,左手持書的自由神像複原,矗

立於紀功坊上。但原神像已砸毀,現在所見的是用青石作原料重造的,高3.1米,

神像頭上光環鋒芒四射,與相距270米的門樓上的“浩氣長存”遠近輝映。

過去有題“黃花崗烈士陵園”對聯多幅,茲錄四聯,以緬懷先烈那一往無前的

碧血黃花精神:

生經白刃頭方貴,死葬黃花骨亦香。──佚名

谘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潘達微

碧血千秋衝敵湧,黃花四季傲霜開。──劉一劍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黃興

再看紀功坊左側,有孫中山於建陵時親手植下的四棵山鬆樹之一棵,蒼勁古樸,

長得鬱鬱蔥蔥。

紀功坊後聳立《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碑,高3.92米,寬1.82

米,是廣州現存最大的連州青石碑刻。1934年刻置。碑文長達三千餘字,詳細

記述“三?二九”起義和陵墓修建的經過。碑的背麵共表列有八十六位烈士就義的

情形(是役死難烈士百餘人,有姓名可考者八十六人)。

陵園西南角有一側門,原為陵園正門,增建大門樓後改作側門。拱形門額,嵌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道”,門後墓道北接正門墓道上的拱橋泮池。其右側是一長

列石碑,上刻“自由之魂”、“雖死猶生”、“自由不死”、“此心此誌”、“碧

血黃花”等等,為“黃花崗挽碑叢刻”。還有一對石雕龍柱及烈士喻培倫的衣冠塚。

園內還有鄧仲元、史堅如塑像及楊仙逸、馮如、潘達微等人的墓碑;章太炎書“與

眾樂果”四大字,刻在一座台座的中央;還有紅屋、墨池、八角亭、黃花亭、黃花

井等紀念建築散落在蔥籠園林之中。

現整座墓園占地十六萬平方米,到處崗巒起伏,林木扶疏,有如青雲綠霧籠罩。

園內特意選植黃菊、黃槐、黃梅、黃素馨、黃穗冠等各種木本和草本黃花,爭相吐

豔,芳菲滿園。東向靠近馬路沿圍牆內種植了連片木本黃花,此花花期長,一簇簇

黃花在圍牆頂探出頭來,景色幽雅。

此景既可瞻仰憑吊先烈古跡,亦可遊覽優美園林。

越秀層樓

越秀,越秀山;層樓,五層樓。此景指今越秀公園內小蟠龍崗上之五層樓,紅

牆綠瓦,雄立萬綠叢中;登樓遠眺,俯瞰錦繡羊城。詳見上文《越秀遠眺》、《鎮

海樓》。

流花玉宇

流花,流花地區,位於市區北部,麵積約1300平方米;玉宇,瑰麗的宮闕

殿宇,喻現代高樓大廈。此景指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大酒店、東方賓館為

中心的流花地區風景,即流花湖一帶新貌。

改革開放後,廣州市容的變化便是從越秀山西麓流花湖畔開始的。十餘年的時

間,除了原有的廣州體育館、東方賓館、友誼劇院外,陸續興建了廣州火車站、中

國大酒店、南越王墓博物館等現代建築物,同時借用流花湖、越秀山的自然景色布

置綠化,與建築群融為一體,又有草暖公園、蘭圃分布其間,使全區呈現出廣州曆

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種現代大都市氣象,成為交通樞紐和旅業、文化、體育、貿易中

心,成為廣州的“門戶”。白天,這裏車水馬龍而又綠色盎然;晚上,瓊樓玉宇散

落在璀璨瑰麗的霓影虹霞之中。此景反映流花地區巨變,謳歌改革開放後的廣州城

新豐姿。

龍洞琪林

龍洞,龍眼洞,位於廣州東北郊、天河區北部。琪林(或作琪琳),相傳是仙

家所植的仙樹(詳見上文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琪林蘇井”)。此景指龍眼洞火爐山

下華南植物園風光。

華南植物園是中國最大的亞熱帶植物園,同時又是接待遊客的觀賞性公園。於

1958年動工興建,1966年已初具規模,是開發熱帶和亞熱帶植物資源、研

究植物的引種和馴化的重要基地,又是普及植物科學知識的園地。園內引種國內外

的熱帶、亞熱帶植物達五千種左右。占地麵積315公頃,其中湖水麵積約9公頃。

對外開放有棕櫚、裸子、竹類等14個植物展區,占地約70公頃。展區內均設簡

單介紹牌,標出植物的科屬種名,以向遊人普及植物科學知識。

珍樹名木,參差錯落,奇花異果,色彩繽紛;整個植物園一片翠綠,呈現一種

特有的熱帶、亞熱帶風貌,一種雖經人工雕削卻又不顯露出來的自然美景。一進園

門看左邊的那條林蔭道,即予人一種寧靜安祥的回歸自然之感。湖岸長得筆直而繁

茂的落羽鬆林,濃密橫排,倒映一波碧綠,背襯藍天白雲,清幽中蕩漾著大自然的

勃勃生機,盎然春色,令人迷醉。琪林之景,多指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