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新羊城八景(2 / 3)

築在綠柳紅花、蒼鬆翠柏之間。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

築物保護單位。“紅陵旭日”一景兩度入選新羊城八景。

雙橋煙雨

指煙雨迷蒙中的珠江大橋景色。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多功能橋;鐵路、公

路兩用,位於市區西部,東接中山八路,西連芳村及廣佛公路;因跨珠江前後航道

而得名。此橋是廣州市的西南出口,溝通粵西、南海的主要通道;1958年興建,

1960年建成通車。分東、西兩座,故名“雙橋”。東橋從中山八路至牛牯沙(

大坦沙)一段,長327米,五孔;西橋從大坦沙到芳村一段,長416米,七孔,

跨距均為50米。橋寬23米。中間為雙軌鐵路線,兩側依次為各寬4. 5米的機

動車道和各寬1.3米的人行道(現在人行道已成了自行車與行人混合道)。 大坦

沙1.5公裏的公路把兩橋連接──近兩年, 兩橋之間的山坡地新建了一個“雙橋

公園”,園內一大片綠草如茵,不過甚少遊人。

再說大橋建成後,兩邊山坡地上遍種各色各樣的亞熱帶喬木,得以綠樹成蔭,

一片鬱鬱蒼蒼。每當煙雨蒼茫,或細雨霏霏,或霧鎖珠江之際,從遠方遙望雙橋,

隻見它如虹如帶,隱現於一片空朦之中,人力所為而襯以天然景致,靜裏帶動,如

詩如畫。是為此景。此時若站在橋上環顧四周,又是另一種風光。望東西林木蔥籠,

充滿氤氳雲氣,樓宇隱現;看南北珠水蕩漾,江天寥廓,千舸上下,帆影半露。北

麵雲山高低掩影,南麵鵝潭遼闊浩淼,所有景物盡在煙雨迷蒙之中。

此景反映了五十年代廣州市政建設的成就。一個鮮明的對照物就在西橋以東的

江麵上,那裏仍豎著數個高低不齊的廢置橋墩,這是陳濟棠主粵時,由馬克敦公司

承建西南鐵橋(當時定名)的遺物。1936年陳濟棠下野,此鐵橋也跟著壽終正

寢。它向世人默默訴說著數十年的歲月滄桑。

鵝潭夜月

白鵝潭景色。該潭在沙麵島以南,為沙麵、黃沙、洲頭咀、芳村之間的珠江江

麵,諸水相彙之處。珠江流到此分為北、南二支,為珠江前航道和後航道。清乾隆

年間纂《廣州府誌》及乾隆時人齊召南撰《水道提綱》都稱之為“巨浸”,以形容

其浩瀚,故“巨浸”又是此深潭之別名。自古以來,這裏一直為廣州對外通商的重

要交通水道。

清代後期,有多首竹枝詞描寫白鵝潭,茲選錄三首,可以想見當年白鵝潭之遼

闊浩淼,市井繁華,遊船花艇的熱鬧:

白鵝潭闊水連天,望入城中象萬千。

層疊樓台看不到,夜來圍作四圍煙。──黎壽山

輕帆短棹泛鵝湖,珠海煙波入畫圖。

十裏樓台千頃月,幾曾歌舞讓姑蘇。──王秉

煙波如畫舫如仙,鶯燕樓台酒色天。

蟲二字難題石上,珠江風月本無邊。──倪雲臒

關於白鵝潭的得名有三種說法:

一說在台風期起風時,這裏波浪滔滔,成為白雁棲息的好地方,因而得名。也

就是說,這個“白鵝”,其實是白雁。現在白鵝潭上當然不見白雁了,但古代這一

帶是城外郊野,水域遼闊,白雁棲息於此,並非妄說。

一說這裏水大且深,每逢大風雨便有白鵝浮現,常造成沉船壞舟,人們視白鵝

為妖物,因而得名。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珠江上遊二裏,有白鵝潭,水

大而深,每大風雨,有白鵝浮出,則舟楫壞。明嘉靖十五年五月朔,二白鵝狀如小

艇,隨波下上,時無風雨,舟經此者皆見,以小銃逐之,飛數百步沒於水。”稍後

成書的《羊城古鈔》所載又有不同:“潭在珠江上一裏,每風雨沉溟有二白鵝大如

小艇出沒,見之舟輒覆。相傳明時黃蕭養作亂,船經此,鵝為先導,妖物也。”均

指此。總之是這類故事流傳了數百年,給白鵝潭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不過在民間故事裏,這弄沉船的白鵝卻成了神物而非妖物,這與廣州曆史上著

名的黃蕭養農民起義有關,是為第三說;說的是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南

海縣衝鶴堡(今已劃歸順德市)人黃蕭養領導農民起義,率戰船進攻廣州城,經過

這片水域,有白鵝為之先導,殺得明將張安溺水身亡。黃隨後在廣州城南“五羊驛”

設大本營,在今順德大良建立“大東國”,自稱“順天王”,建元“東陽”。景泰

元年(1450),朝廷派兩廣、江西大軍前來鎮壓,黃蕭養寡不敵眾,且戰且走,

退到珠江岸邊,右肩中箭,跌落江中。就在這時,天空閃過兩道白光,江麵浮現出

兩朵銀色的瑞雲,原來是兩隻白天鵝,它們背起黃蕭養衝出重圍,消失於銀波霧海

之中,遨遊遠方去了。此後這一帶江麵上,常有兩隻白天鵝時隱時現地浮遊在水中,

於是人們就稱這水潭為白鵝潭。雲雲。又相傳黃蕭養遇難後,寄居白鵝潭中,於是

後世有“九牛(指水牛石)浮頭,蕭養回頭”,“白鵝浮水麵,蕭養轉回頭”,“

蕭養潭底含龍珠”等等傳說。今天沙麵公園靠江的一片草地上有一個黃蕭養的塑像,

便是根據這些傳奇造出來的。

因城區擴張,江岸建設,到六十年代時,白鵝潭這大片水域已比以前小了很多,

但仍是水深流急,寬闊浩淼,煙波蕩漾。在雲淡風清之夜,漫步江岸,看樹影溶溶,

舟影綽綽,隻覺涼風習習,滲人心脾。遙看鵝潭,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江麵上點

綴著漁火閃爍。繁星隱匿,一輪明月高掛東天,灑下朗朗清輝,深潭如鋪銀絮,水

天一色,極富詩情畫意。此時若泛波潭上,觀賞頭上明月,倒映潭中,光波如縐如

鱗,漣漪一片,浮光耀金,二月同輝,又是一番情趣。是為此景。

現在有書籍介紹其景,說潭邊有新建現代化樓宇白天鵝賓館,矗入雲霄,風光

醉人雲雲,其實不妥,因為那時並無這棟大建築,也沒有今天的人民橋;而位於沙

麵南部的沙麵公園原是英、法租界內的前堤花園、皇後花園,1953年規劃為公

園時,地域並無現在這麼大,今靠江的那一大片本是白鵝潭的水域,1980年建

白天鵝賓館時同時填江擴建的;至於今天沙麵南街一號的白天鵝賓館,1979年

開始興建,1983年竣工開業,占地麵積三萬多平方米,臨江麵長70多米,那

也是填白鵝潭得出來的土地。至於賓館的那條引橋,橫跨於沙麵以南水域之上,令

遊人如往常那樣坐在江岸石凳上觀賞白鵝潭景色時,產生了壓抑之感,大打節扣。

又有書籍說“鵝潭夜月”在宋代時已被選入羊城八景,不確。

東湖春曉

指東山湖公園景色。位於市區大沙頭東端,在五十年代初期,這一帶還是爛泥

潭、蚊蠅孽生的沼澤地、垃圾堆,1958年由群眾義務勞動改建為公園,同時挖

成人工湖,湖周遍植南國花木。

公園麵積33萬多平方米,以紫荊、柳堤為主景,有喬灌木百餘種,萬餘株。

湖麵麵積20多萬平方米,湖心三島連環,玲瓏精致的九曲小橋跨過湖麵,連接小

島。陽春三月,園內一片繁花吐豔,姹紫嫣紅;紫荊競放,格外清秀;曉霧靄靄時

晨光綺麗,曉霧初散時朝霞滿天,倒映湖水漣漪之中,一波彩霞盈盈;襯托堤岸楊

柳,絲絲輕搖。是為此景。

此景是五十年代廣州市政建設東山湖、流花湖、荔灣湖等幾個人工湖之代表。

原來東湖的湖麵麵積要比現在要大,今東湖西路一帶本是湖區;而今大沙頭四馬路

以東海印電器城一帶本是公園範圍。1985年因興建海印大橋並同時修建今東湖

路,便把公園的麵積“壓縮”了。今公園大門乃依原樣重建。湖麵的減小與周圍高

樓的興建,使今天東湖春曉的景致跟數十年前不一樣了──盡管堤柳依舊輕搖,繁

花同樣競放。

以上新八景既有舊景的痕跡,又更多地反映出當年的地方新貌。評出後,新聞

媒介競相介紹,攝影名家爭拍其藝術照片,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八景詩文、印、照

片集;曲藝界迅即編撰粵曲,並由名藝人演唱,成為當代粵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當時新八景有廣泛群眾基礎,可謂深入人心,熱鬧一時。不過幾年後“文革”一起,

八景遂成“封建傳統”,聲名狼藉,沒人再公開提起。到第二次重評新八景時,已

是二十多年後的1985年的事了。

新羊城八景(二)

文革結束,雨過天晴;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根據廣州改革開放後市政建設的

發展變化,景物改觀,廣州文史界、書畫界提議進行第二次評選羊城八景,得到廣

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並由《廣州日報》等單位具體籌備。自1985年4月開始,

收到群眾來信七百多封,推薦候選景點74個,根據既能反映廣州曆史、文化傳統

和時代風格,又要景名鏗鏘的原則,並經現場踏勘,於1986年3月29日,廣

州市評選羊城八景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新評選出的“羊城新八景”如下:

紅陵旭日、黃埔雲檣、雲山錦繡、珠海晴波、黃花浩氣、越秀層樓、流花玉宇、

龍洞琪琳。

紅陵旭日

跟第一次評選新羊城八景同。見上文。

黃埔雲檣

檣,船上的帆柱,即桅竿。雲檣,比喻船隻如雲集般排列一起。此景指黃埔新

舊港,或說指黃埔港新貌。

黃埔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隋唐時期,已是船舶進出廣州的外港停泊地。

自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在黃埔建“南方大港”計劃開始至1948年約

三十年間,建成了黃埔通往市區的長二十公裏的中山公路(今中山大道)、四百米

長的鋼板樁碼頭、五公裏長的鐵路專用線以及一些倉庫、宿舍和辦公樓等輔助設施。

建國後,經港區修複和航道疏浚,1950年10月開港,規模隨後不斷擴大,設

施逐步配套。1961年落成客運站,1973年在墩頭基開辟新港區,1984

年建設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於珠江與東江交流處,即古黃木灣之地。至1987年

末,碼頭岸線長5574米,萬噸級碼頭泊位有21個,實現貨類碼頭專業化。為

華南最大的沿海和遠洋交通運輸樞紐、現代化港口,也是造船業基地。

遠望這浩浩港灣,遠洋巨輪往來不絕,江麵上日夜雲集著數不清的綠、白、紅、

銀、藍各色各樣的船隻,桅檣如雲;碼頭上數百台龍門吊高聳雲天,鐵臂高揚,機

聲隆隆,生機勃勃,一派興旺發達景象。是為此景。這一帶還有古跡南海神廟,名

勝黃埔軍校舊址、東征烈士墓等,可供遊覽。

雲山錦繡

泛指白雲山風景區。

白雲山是廣州市區北部山丘,由三十多座山(丘)峰組成,東北-西南走向,

為南昆山餘脈。北起馬鞍嶺,南至桂花崗,東界廣從公路,西界廣州至磨刀坑公路。

縱長9700米,最寬4500米,略呈長方形,麵積28平方公裏。主峰摩星嶺,

海拔382米。“每當秋霽,有白雲蓊鬱而起,半壁皆素,故名曰白雲。”(清屈

大均《廣東新語》)其風景名勝大致可分為六個遊覽區:明珠樓遊覽區、摩星嶺遊

覽區、鳴春穀遊覽區、三台嶺遊覽區、麓湖遊覽區和飛鵝嶺遊覽區。不過今廣州人

所說遊白雲山,一般僅指遊山頂公園(包括摩星嶺遊覽區、鳴春穀遊覽區)與山北

公園(明珠樓遊覽區)而已。

自古以來白雲山就是著名風景區。上文講述過的“蒲澗簾泉”、“白雲晚望”、

“景泰僧歸”、“白雲鬆濤”諸景皆在此山上。峰巒奇秀,峭壁陡坡;林木茂盛,

青綠蒼翠(植被主要是人工馬尾鬆林和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氣候涼爽,水源充

足,形成了不少清泉、溪澗,除曆史上著名的蒲澗外,還有九龍泉、虎跑泉、甘露

泉、玉虹池、五寶泉、三疊泉和碧乳泉分布各處,現在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提壺背罐

的上山接載這涓涓清泉,據說飲用後大有益於健康,甚至可祛病延年雲雲。山上還

有溪坑十二條,東有濂泉坑、南蛇坑、雞頸坑、麥地坑等,南有蒲穀,西有景泰坑、

牛頭坑、肖坑、上下坑、黃婆洞坑等,其溪水分別彙入珠江和流溪河;而溪流上遊

修築有十個水庫。

白雲山上本來建有不少名勝,後多湮沒無存,清末時仍有白雲寺、雙溪寺、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