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曾子殺豬、鍾馗等,石柱下雕有不同式樣的高身束腰柱礎,使光潔修長的石柱
顯得更為秀美。為清末時期廣東民間建築中柱礎雕飾的代表作。
磚雕,主要裝飾在牆簷下、門楣、犀頭和簷牆上,也有作為花窗的裝飾。磚雕
的製作是挑選精煉燒製的青磚,排列成實際成畫大小的“畫板”,逐塊雕出所屬畫
麵圖像,最後依次嵌砌牆中,形成多層次的畫麵。其雕刻技法往往把圓雕、高浮雕、
減地與鏤空結合運用,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線條規整而流暢,纖細如絲。
這種深刻雕飾稱為“掛線磚雕”。實在是非常高超的手藝。其代表作為正門東西廳
外麵水磨青磚簷牆上的“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六幅畫卷式大型磚雕。
每幅寬達4.8米,高2米,刻曆史人物故事和鳳凰、花卉及詩句題字等, 便是由
一塊塊青磚雕成後再拚嵌接成的,縫口細如絲線,整齊劃一,十分平滑,工藝精美,
立體多層,極有氣魄。其技巧與規模,近代罕見。西簷牆上正中的一幅是“梁山聚
義”。東簷牆上正中的一幅則是取材於曆史故事“劉慶伏狼駒”,全圖雕有四十多
個人物。這故事說的是宋朝時,西夏王派使者送了一匹烈馬“狼駒”給宋天子,說
宋朝若有人降得了這匹烈馬,就不犯宋,如降不了,就要進兵。這激怒了元帥狄青
手下的一員大將劉慶,他立即勇猛地把烈馬降伏了。嚇得西夏使者立即回國報告,
從此不敢輕易進犯宋疆。整幅作品布局精巧,手法多樣而細膩,人物神態各異,形
象生動;身上所穿盔甲片片清晰,竟能隨著一天陽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呈現出黑、
白、青、灰等不同色澤的變化,十分奇妙。
在廊門、簷下的花邊雕飾及犀頭的圖案紋飾,皆為精細入微、玲瓏剔透的“掛
線磚雕”,體現了廣東磚雕的獨特風格。
石灣陶塑脊飾,主要用於屋頂脊飾,使用琉璃油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
白五色。這在清代時南海、番禺、順德、香港、澳門等地的祠堂、廟宇及富家豪宅
的正脊上十分常見。早期脊飾多為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隨著石灣陶塑的發展,逐漸
變為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人物脊飾。人物塑造著重在輪廓線及其動態,線
條簡練粗獷,以適合在下麵仰觀的效果,並巧妙地把亭台樓閣和動物、花鳥、瓜果
等各種造型穿插運用,使屋脊顯得絢麗多彩,襯托出所屬建築物的高大堂皇。陳家
祠便是如此。整個書院共有十一條陶塑脊飾,分別裝設在三進三路九座廳堂的屋脊
上。每條脊飾題材各異,有的以一組戲曲人物為主題,配以其他內容;有的用十多
組內容組合,將傳統戲曲中有代表性的場麵以誇張概括的表現手法,用連景形式接
成連環畫般的連續故事,且構圖富有節奏感。如後進中的瓦脊“李白醉酒”,把李
白的傲骨醉態與高力士的媚態塑得維妙維肖;首進西側的瓦脊“九龍穀”,生動地
表現了楊家將英勇抗遼的故事,保存了粵劇的各種角色的裝束打扮,是研究粵劇藝
術史的珍貴資料。其代表作則是中進聚賢堂頂上那條大型石灣琉璃瓦雙麵脊,此脊
飾規模最大,製作最精美;氣魄宏大而古樸典雅,絢麗多姿。總長為27米,高達
2.9米,連同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脊塑人物達224個,個個栩栩如生,
活靈活現;還有仙宮寶殿、玉宇瓊樓、亭台樓閣、奇花瑞物。內容為“群仙祝壽”、
“八仙賀壽”、“麒麟送子”、“加官晉爵”、“和合二仙”、“麻姑獻酒”、“
雅圖集”、“虯髯客與李靖”等,並用玉堂壽帶鳥和牡丹組成圖案,總之是富貴榮
華,吉祥如意,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意識和人們的願望。整個場麵顯得喜慶熱鬧,蔚
為壯觀,極石灣陶塑之精華。上文記述“清代羊城八景?琶洲砥柱”時曾提到海鼇。
在陳家祠的脊飾上我們便可以看到脊的兩邊對稱地飾以鼇魚,尾部翹起,兩根長須
伸向晴空,形象靈動,如在雲天飛翔,使屋頂輪廓線顯得更為優美。它包含的意思
不是要翻江倒海,而是想“獨占鼇頭”。各位,石灣陶塑瓦脊是在清代發展起來的,
其題材多以人物故事為情節,配以亭台樓閣、山石橋榭,組成完整的藝術場景。此
脊就堪稱其中傑作。
再說灰塑。這是廣東民間建築的主要裝飾工藝,過去各地的祠堂、廟宇及民居
建築上,都大量運用這一裝飾形式來美化居室以達到特定效果。尤其在明清兩代最
為普遍。其做法,一般民居是在山牆上兩邊用石灰堆塑出簡單的卷草紋,稱為“草
尾”。這在今天的鄉下仍常可見到。在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廟宇裏,其使用範圍
則隨建築的規格而擴大。灰塑需在現場製作,藝人可根據題材和空間的需要發揮其
技藝。如將山川水澗景物隨形就勢穿透牆體,或將動物、花卉等塑造成凸出牆體數
十厘米,立體效果便非常突出了。所用色彩喜大紅大綠,富麗斑斕,充滿民間藝術
特色。
陳家祠院內的灰塑總長1800多米,其規模之大,塑藝之精,題材之豐富,
居全省民間建築的首位,可謂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它主要用於裝飾屋脊基座、
山牆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連廊屋脊等處;多以曆史人物、花鳥瑞獸為題材,還
塑有羊城八景(清八景“鎮海層樓”、“琶洲砥柱”)。其中瓦脊上的六對灰塑獅
子,居高臨下,勢若淩空飛撲,可謂活靈活現。首進庭院東西兩條連廊上那一組組
灰塑,便以曆史故事如“竹林七賢”、“公孫玩樂圖”等為題材。又有由蝙蝠和桃
子組成的“福壽雙全”等灰塑,生動活潑,寓意吉祥。均具有濃鬱的嶺南地方特色,
為傳統藝術之佳作。
最後說到院中的銅鐵鑄工藝品,主要用在庭院連廊的廊柱及鑲嵌在月台石雕欄
杆裏,比如大門銅鑄鏨花門鬥、鐵鑄雙麵通花欄板“金玉滿堂”、“麒麟鳳凰”、
“三羊啟泰”、“龍戲珠”等,都是極為罕見的建築裝飾佳作。數量雖不多,但造
工精美,給人以巧奪天工之感,實為近代中國冶金製造業的實物檔案。
以上雕刻,造型勻稱,用透視手法,具立體感;工藝精巧,神情生動;有大型
製作,也有玲瓏小品;其技法或簡練粗放,或精致纖巧,相互呼應、協調襯托,使
整個宗祠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以其濃鬱的獨特風格,成一個巧奪天工
的民間藝術總彙。繁多的建築裝飾,使整座祠堂如同民間藝院。這真是一筆極為珍
貴的民間藝術遺產。
各種工藝裝飾雕塑作品的製作者,保留有店號或姓名的有石灣陶塑的文如壁、
吳奇玉和灰塑的南海布鏡泉(泥塑)等,他們都是當時著名的民間藝人。
陳家祠的建築及裝飾藝術,不僅在近代中國建築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且為世界
所矚目。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學者陂士敏便最先把這一建築載入《世界建築
藝術》一書,隨後英國的《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亦以較大篇幅給予介紹,兩書均附
照片,稱之為“中國南方典型建築”。日本森清太郎編撰的《嶺南紀勝》,也把陳
家祠作為嶺南建築藝術的典型加以推介。中國大學木土工程係把它列為學生參照的
典型建築。陳家祠對建築學、廣東民間工藝美術學、民族風俗學、美學等方麵的研
究,都是極珍貴的資料。
以後,陳家祠後院將“修建文物庫房,拆除臨時倉庫,用通透磚雕修圍牆,牆
外建綠化廣場”。這廣場麵積達17155平方米,其住宅拆遷工程已於1998
年9月30日基本拆平。建設廣場的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見1998年10
月1日《廣州日報?361住戶告別陳家祠》和1999年5月3日《廣州日報?
小馬站書院群全部保留?擬搶救的文物古跡及相關措施》)。這對陳家祠來說真是
很值得慶幸的事。現在廣州市到處起高樓,動輒十層八層,十多二十層。不少名勝
古建築在高樓的“俯視”下,給遊人造成“擠迫”之感,景觀大受影響。建一寬闊
的廣場,使陳家祠至少在某一程度上躲過這一厄運,同時又可給市民提供一片休憩
之地,實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