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石獅以雄健威武見長,廣東石獅以鏤刻精細,秀麗豐滿著稱,於此可見。關於
這對石獅還有段掌故。相傳在清光緒年間,有一次漲大水,陳家祠一帶水位越來越
高,眼看就要毀房死人。深夜,突然傳來陣陣獅吼,第二天大水便漸漸退去。此後,
陳家祠一帶再沒發生水災。人們因此奉這對石獅為報平安的“聖獅”雲雲。這類事
信不信由你。
大門前麵草坪曠地的東西兩邊原豎有一對清代壬辰進士兼翰林編修陳伯陶的石
刻旗杆夾,乃昔日升旗之處,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掉了,今無存。
走進大門,便是首進大廳,麵寬27米,進深12.75米, 十七架四柱前後
廊,用雕花梁架承檁,顯得十分寬敞。迎麵是柚木造的四扇雙麵鏤雕隔扇屏風,各
高5米,1.2米寬,雙麵鐫雕“漁樵耕讀”、“漁舟晚唱”及曆史人物故事, 不
分前後,高與簷齊。屏風既可開又可合;既可分割空音,構成特定環境,又可產生
玲瓏剔透之感。兩邊掛一聯:
道纘太邱,星聚一堂昌後世;
德鄰廣雅,風培百粵振斯文。
由陳氏後裔陳瑞燾於清光緒癸巳(1893)八月暨望撰書。陳家祠內有不少
楹聯,多為楷體,豐厚潤澤,風神端秀,此聯便是。
首進大廳兩側的兩座廳堂均麵向內院,麵闊、進深皆三間。
以北是內庭院,庭院再北是中進,一列三座廳堂,當中是全祠的最高建築聚賢
堂,這是中軸線上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築組合的中心。高13. 75米,
麵闊27米,進深16.7米,二十一架六柱前後廊,單簷硬山頂, 抬梁式構架,
磚木石混合結構。脊高即達4米,顯得宏偉軒昂。“聚賢堂”巨匾紅底黑字,高掛
正中,匾下一字兒東西排開的是通雕“龍王進寶”等十二扇柚木屏門及兩旁花鳥花
罩,陪襯得這正殿甚是典雅而華麗。昔日的聚賢堂是陳氏族人聚會之地,議事、宴
請、禮拜、祭祀的場所,應放置八仙台椅之類,現在沒有了,而是擺滿了玻璃櫃,
向遊客出售真假古玩。
聚賢堂的正麵伸出一座寬闊的石露台,即月台,高0.56米,深7.97米,
長16.98米,南麵石階宏闊,周圍以石欄環繞, 這些石欄內鑲嵌有鐵鑄“三羊
開泰”等花飾。其石雕欄杆,精致無倫,乃陳家祠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
聚賢堂兩側的兩座廳堂麵闊、進深亦皆三間。
中進以北又是庭院,再北為後進,也是一列三座廳堂,當中大堂麵寬27米,
進深16.4米,和在其左右的東廳、西廳均作崇祠, 本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的地
方,及族人祭祀的場所。堂前置一張祭祖用的神台,厚重異常,長達5. 18米。
民間祠堂中放置有如此巨型神台的,可能是絕無僅有。可惜所有牌位在文革中已被
付諸一炬,今已無存。三間廳堂置十一座木雕漆金龕罩,規製宏大,雕工精致,是
廣東現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傑作。
陳家祠的廳堂建造得氣象巍然,其間隔處理手法亦很有特色,前後牆壁都不用
磚牆堵塞,而用品字形的兩麵通花屏門作為間隔,顯得通透而明朗,看院落,則開
闊而恬靜,有“庭院深深”的感覺。
再看兩側東、西齋和廂房,均較廳堂略為低矮,原作書房,供本族士子讀書和
歇宿之用。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牆。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
裝飾。後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幽靜清朗。東西廂
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麵,出前廊。廂房用木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
顯得光線柔和,清新幽雅。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築裝飾工藝。
其中第一進庭院東側之前東廂,壁上繪有今人的《滕王閣》圖,圖中描繪唐初才子
王勃意氣風發吟作《滕王閣序》的場麵。第一進庭院西側之前西廂,壁上繪有楊瑞
石的《夜宴桃李園》,畫李白和諸學友在桃李園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為題材,
正與廂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
上述便是陳家祠的基本建築,一座晚清時代南方祠堂與書院相結合的典型建築,
房舍高大陰涼,內外庭院滿目蒼翠,以廊廡貫通全院來擋雨遮陽,這都與廣州亞熱
帶氣候十分適應,幽雅宜人,富於嶺南風味,與嶺北建築格調大不相同。而陳家祠
最聞名於世的是其精湛的廣東民間傳統裝飾工藝。人們來遊此地,第一印象也是最
深印象的可能就是這些工藝,令人歎為觀止。隻見全院的門、窗、屏、院廊、欄杆、
屋脊、露台、瓦簷、牆壁、梁架,均分別飾以三雕(石雕、磚雕、木雕)二塑(陶
塑、灰塑,通稱“花脊”、“灰批”),還有鐵鑄、銅鑄、壁畫等,與雄偉的磚、
木、石建築大殿渾然一體,使整座建築更具藝術魅力。這些作品題材廣泛,有曆史
典故和小說戲曲故事,如“尉遲恭金殿爭帥印”、“竹林七賢”、“群英會”、“
梁山聚義”、“桃園三結義”、“郭子儀祝壽”、“劉伶醉酒”等,又有樓台勝景、
藤蔓佳果、羊城風物、嶺南名勝、珍禽異獸、山水園林、鍾鼎彝銘、各種風格迥異
的圖案花紋。雕塑得精巧傳神,充分展示出當時雕塑鑄工藝的最新成就與高超水平,
使陳家祠得以成為一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既具民族風格,又具濃鬱的嶺南地方傳
統特色,乃集廣東建築、裝飾工藝之大成,不愧為世界建築藝術之典型、嶺南藝術
建築的一顆明珠。
考察曆史,嶺南人自古對於祖先祠堂、佛道教寺廟,民居第宅,特別以陶塑瓦
脊,或嵌瓷、灰塑坭塑(灰批)、木雕、石刻、磚雕、門畫、壁畫等藝術進行美化,
營造莊重絢麗、神秘肅穆的環境,以敬奉鬼神。這些古老建築今天已越來越少,陳
家祠則是集其大成並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其價值不言而喻。
院中各種雕塑中,以木雕數量最多,內容豐富。如聚賢堂雙麵鏤雕四扇擋中屏
門,東西廳擋中隔扇分別雕有曆代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龍王八仙朝玉帝”、“三
顧茅廬”、“三英戰呂布”、“赤壁之戰”、“趙雲救阿鬥”、“拳打鎮關西”、
“血濺鴛鴦樓”、“三打祝家莊”、“枯井救柴進”等,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
的中國曆史故事長廊”。還有廳堂、走廊的梁架等540米長的簷板上所雕刻的瓜
果、動物圖案等,都是木雕的精華。廣東木雕分潮州和廣州兩大流派,前者以刻工
纖巧精細、朱漆貼金、富麗堂皇取勝;後者則以雄渾、粗獷、厚實、生動流暢見長。
陳家祠的木雕便是廣州木雕的代表作。
石雕,是廣東地區民間建築上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裝飾工藝。陳家祠可謂薈
萃了其中之精華。除了大門前那對石獅、石鼓,祠內石雕多用於欄杆、柱礎等處,
主要用花崗岩石材。其中聚賢堂前的月台石雕欄杆,實為陳家祠石雕之代表作。它
融合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技法;以花鳥、果品為題材,而望
柱頭上的雕飾別具一格:台階兩旁雕飾獅子,正麵一列雕飾一個個碟或盤,盛滿荔
枝、楊桃、佛手、番石榴、木瓜、菠蘿、桔子、香樵等,刀法剛勁。這是對舊工藝
程式框框的突破。既富濃鬱嶺南風情和裝飾美,又寄寓陳氏子孫以禮果終年奉祀天
地和祖先的虔誠敬意,設計巧妙,可謂獨具匠心。又以連續纏枝的表現手法鋪飾整
個欄杆,並把雙麵鐵鑄通花欄板(內容為“龍鳳玉書麒麟”、“三羊啟泰”等)嵌
入欄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欄杆在色調深沉的鐵鑄欄板映托下,對比鮮明,極富裝
飾效果。鐵鑄工藝用於中國古建築裝飾是極為罕見的,特別是鑲嵌在石欄板中;這
種鐵石建築藝術構件組合裝飾在廣東即屬首次。
祠中的石雕裝飾還有月梁、隔架、雀替、牆裙、簷廊及台階垂帶等,均具濃鬱
地方特色;而眾多的石柱和券門表麵上雖沒有很多雕飾,但在平麵的邊沿處,雕琢
出筆直的線條或“覆竹”形弧線,把線條的裝飾美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在石柱的
上端則鑲嵌一塊立體雕飾,題材多為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孔明智收薑維、渭水訪